開展法治稅務基地建設
Ⅰ 楓橋經驗發源地如何開展「楓橋式」稅務所建設工作
浙江省全面啟動「楓橋式」稅務所建設,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建設目標,在全省范圍內發掘、打造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新時代「楓橋式」稅務分局(所)。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紹興市諸暨市楓橋鎮在建設新時代「楓橋式」稅務分局(所)上做出了表率,成立稅收創新實踐研習基地,為推進基層稅收治理創新提供平台。紹興市稅務局通過公職律師結對服務基層稅務分局(所)制度,為基層單位提供法律服務,有效解決了163個涉稅問題。同時,紹興市各基層稅務分局(所)積極探索特色創新,如柯橋區柯岩稅務所建立專門服務司法拍賣的稅務團隊,提供全流程跟蹤服務;諸暨市稅務局第一稅務所建立「青稅」涉稅費預防調處閉環機制,實施征期擁堵預判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為避免矛盾產生,紹興市稅務部門在運用「楓橋經驗」化解矛盾的同時,不斷優化納稅服務,將「五清」作為建設「楓橋式」稅務分局(所)的重要任務。例如,柯橋區稅務局福全稅務所實行「稅務園長制」,稅務人員擔任「稅務園長」,及時掌握園區企業生產經營現狀,減少稅費爭議。此外,福全稅務所還開展了稅園聯盟、福稅驛站、和福調解等特色建設,為基層稅務部門提供了實踐案例。
在智慧共治方面,紹興市稅務局藉助智慧稅務平台,建立離廳式辦稅服務艙「稅雲小站」,使商戶通過遠程可視電話就能解決各類稅費問題,極大地降低了商圈企業和個人的辦稅成本。同時,以「黨建聯、服務聯、執法聯、矛調聯」為建設抓手,提升數字賦能,持續擴展稅收智慧共治的「朋友圈」。
浙江省稅務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建設新時代「楓橋式」稅務所的過程中,將在德治、法治、自治的基礎上加入智慧治理,與「數字浙江」緊密相連,力爭打造稅務「楓橋經驗」的響亮品牌。
Ⅱ 什麼是互聯網+法制稅務建設信息報道
省國稅局將「互聯網+」與納稅服務、稅收征管、行政管理等進行全面融合。一是「互聯網+納稅服務」,使納稅人辦稅如同網上購物一樣便捷。要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以金稅三期系統為基礎,著力打造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電子稅務局,構建線下自助式、線上全覆蓋的辦稅格局,使納稅人不再頻繁地往返稅務機關,降低納稅成本,同時也減輕辦稅服務廳工作負擔。二是「互聯網+稅
收征管」,使稅收征管從傳統的手工化、紙面化操作向電子化、無紙化轉變。要提高稅收征管數據質量,深入挖掘電子數據中隱藏的信息,充分利用數據優勢,通過
對宏觀經濟、區域經濟稅源特徵等因素的分析研判,發現經濟與稅收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及走勢,有針對性地強化稅收征管,提高稅收征管效率。三是「互聯網+行政管理」,使稅務機關日常工作管理實現敏捷化、智能化。通過對公文處理系統和行政辦公內網的整合,實現稅務人員隨時、隨地處理工作事務。同時,通過節點管理、日常監控,實現組織績效、個人績效的動態考查和評估。
Ⅲ 如何推進法治地稅建設 調研文章
一是提高認識,為法治地稅建設奠定思想基礎。將法治地稅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與「活力地稅」建設一同謀劃,大力推行「法治、活力」雙輪驅動,一方面,在隊伍建設上抓活力、抓動力,另一方面,在業務工作上抓規范、抓安全,努力為地稅事業科學健康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是系統謀劃,搭建法治地稅建設基本框架。確定「固化一個理念、打造兩個平台、建設三個體系、推進四個規范」的工作思路,為法治地稅建設提供路徑。一個理念即固化「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法治理念,使幹部職工更加明確地認識稅收執法權力的依據和界限,認清應當嚴格履行的法定義務,禁止「不作為、亂作為」,為法治地稅建設奠定基礎。兩個平台即通過建設法治地稅示範基地,為法治地稅建設提供思想教育的載體,通過開發執法提示提醒軟體,為法治地稅建設提供信息化保障。三個體系即建設執法標准、執法規范和執法監督體系,進一步明確工作依據、履職保障和監督渠道。四個規范即把握法治地稅基本要義和工作重點,著力推進執法規范、征管規范、服務規范和行政管理規范,以此來推動地稅工作全面走向法治化軌道。
三是突出工作重點,全面推進法治地稅建設。將「依法治稅」作為提高全市地稅系統整體治理能力,加快推進稅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真正把法治觀念貫穿於全市地稅系統各項工作之中。推進稅收執法規范,以清權、確權、曬權為重點,繼續清理稅收執法依據,編制並公開稅收執法權力運行流程圖和相關清單,以公開的制度保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稅務稽查等執法工作在法制框架下運行,同時,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通過全面為基層中心所配備執法記錄儀、在各縣市區局建立執法約談室等形式,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促進文明規范執法。推進稅收征管規范,全面落實《全國稅收征管規范》要求,以深化征管改革為動力,不斷完善征管新模式,推動征管業務流程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使徵收管理嚴格按規定流程、按標准要求開展,逐步實現依法徵收、依法管理的根本目的。推進稅收服務規范,以明晰征納雙方權責為突破口,充分還權還責於納稅人,准確把握稅務部門職能邊界,真正在法律許可范圍內根據納稅人需求設計推動納稅服務措施,增強征納雙方的信任感與和諧度,同時,將納稅人權利救濟作為工作重點,通過支持第三方建立納稅人維權平台、建立涉稅爭議第三方調解機制等工作,有效化解征納矛盾,推動納稅服務工作進一步規范。推進行政管理規范,圍繞規范系統內部人、財、物管理,進一步細化完善行政、人事、財務等各項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確保行政管理在法律法規制度約束下有序開展,同時,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著力構建「科學決策、有效執行、科學評價」的行政運轉體系,確保地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四是依託信息技術,為法治地稅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在原有執法「糾偏」提醒軟體基礎上,開發應用更為完善的稅收執法提示和風險監控軟體。該軟體將全省《稅收執法規范》與「金三」系統有機融合,通過對稅收執法事項、執法風險全方位的提醒與防控,著力推動執法流程規范化、風險集成化、預警前置化、防控實時化、整改常態化。具體通過對稅收執法事項實行提示,切實規范執法操作;通過實行風險預警,切實防控執法過錯;通過對執法風險自動進行分級分類推送,切實抓好問題整改,進一步提高執法效率和規范化水平。目前,該軟體在全市地稅系統即將正式運行。
五是強化保障,為法治地稅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強化組織保障,在市局層面成立法治地稅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法治地稅建設總牽頭、總組織,通過定期召開專題工作會、適時召開黨組會和局長辦公會、組織觀摩調研等形式,不斷總結經驗、破解難題,切實抓好工作開展。強化隊伍保障,將法治建設有機融入素質提升、系統黨建、軟實力和黨風廉政建設,通過加強法律法規教育培訓,著力增強幹部職工特別是領導幹部法治思維,通過黨建領航,引導幹部職工講服從、講紀律、守規矩,通過法治文化建設以及樹立規范執法典型人物,增強法治感染力和影響力,通過加強廉政教育、實行稅收違法案件「一案雙查」以及加強廉政內控機制建設,引導幹部職工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全力打造與法治地稅建設相適應的地稅幹部隊伍。強化實施保障,將法治地稅建設分三步走,即2015年為基礎年,完成法治地稅建設各項基礎性工作,2016年為鞏固年,努力實現執法、管理、服務、行政全面融合,2017年為提升年,努力實現法治地稅建設全面深化,實現「建設崇法守法、執法規范、公開公正、文明高效」的法治地稅工作目標。通過整體謀劃、分步施行,確保法治地稅建設每年都有目標、有任務,有提升、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