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人物評論
Ⅰ 行為主義法學派的介紹要時間,人物觀點
唐納德·布萊克(Donald Black),美國行為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畢業於密執安大學法學院。自1970年起,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其代表作有《法律社會學的范圍》(1972年)、《法律的運作行為》(1976年)、《警察的行為方式》(1980年)、兩卷本編著《社會控制的一般理論》(1984年)及《社會學的正義》(1989年)。
布萊克作為行為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在方法論上主張絕對的價值中立,企圖建立純粹的法律社會學。他批判當時的法律社會學研究混淆了科學與政策的區別,他認為c「科學的、即純粹的法社會學研究不涉及對法律政策的評價,而是將法律生活作為行為制度進行科學的分析。」這種分析最終將形成一種一般性的法律理論——預測、解釋每一種法律行為的理論。他的純粹法律社會學主張:(1)法律社會學應採納專家治國者的思想方法,即只用技術方法解決可歸納為技術性的問題:(2)法律是可以觀察到的法官、警察、檢察官或行政官員的行為,而不是規則;(3)法社會學的目標是形成一種一般性的理論,即可探求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存在的法律原則和機制的理論。這種追求超越價值判斷、主張純科學的方法論既是對以塞爾茲尼克為代表的重視價值判斷的「伯克利學派」的挑戰,也是對美國所盛行的實用主義潮流的反叛,雖有些矯枉過正,但也開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新氣象,給法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Ⅱ 西塞羅,奧斯丁,柏拉圖,龐德,凱爾森他們在法上的成就或觀點是什麼
西塞羅:「法是自然所固有的最高理性」出自他之口
胡果:(1)首先提出法律行為這一概念(2)18世紀末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
奧斯丁:(1)19世紀上半葉,他關於美國民主的研究,使得法律職業階層是法治國家和民主政治的中流砥柱的觀念被更為廣泛地接受(2)分析法學的創立者 (3)他認為法是主權者針對臣民發布的以強制為後盾的命令,法的體系是這些命令的集合(4)既是現代法理學的創始人,也是要求人們辨法的淵源的確切含義和范圍,並努力使其明晰化的第一位人物(5)法的本質論說中權力論代表
凱爾森:(1)直言法的淵源是個被學界搞得「極端模糊不明」且賦予其種種含義的概念(2)西方學人在對法律秩序的詮釋中,「制度論」的代表人物
霍布斯:認為權力就是主動出擊的行動者和被動承受的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柏拉圖:在何謂正義的問題上,提出等級秩序正義觀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包含兩種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托馬斯阿奎那:(1)指出:在神的理性指導下,世俗的最高主權者都應當毫不例外地接受法律的支配的神學家(2)中世紀把一切法律問題都染上神學的色彩,並以阿奎那的神學法律觀丶神權政治論以及其經院哲學,構成歐洲中世紀意識形態領域占統治地位學說體系
孟德斯鳩:提出立法權丶司法權和行政權不能為同一機關行使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的著作者
霍菲爾德: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美國法學家霍菲爾德提出的有關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公式最為著名
龐德:指出「在法律和法學文獻中,沒有一個詞比權利這一術語更加含糊不清」
波斯納:20世紀60-70年代後,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
烏爾比安: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公法和私法劃分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