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唯訶
⑴ 道德經20章阿怎麼讀
楚簡作「可」,應為「訶」,音:he平聲,虎何切。
「唯與可,相去幾可」,唯,答應,回可(訶),呵責。答
劉師培曰:「阿」當作「訶」。----------【當時未有楚簡,其人理解可謂透徹】
說文:「訶,大言而怒也。」
廣雅釋詁:「訶,怒也。」「訶」俗作「呵」。
漢書食貨志「結而弗呵乎」,顏註:「責怒也。」蓋「唯」為應聲,「訶」為責怒之詞。人心之怒,必起於所否,故老子因協下文何韻,以「訶」代「否」。唯之與阿,猶言從之與違也。
⑵ 道德經對聯集錦——月牙山人 -
《道德經正解》總聯:
悟道專精原無二;
明德謙下本一心。(天地日月)
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
玄道始妙無欲觀;
形名原微有志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行教不言為一事;
功成弗居自然安。
第三章[不尚賢]
虛心無爭妄欲去;
實腹強骨身心安。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宗萬物,謙虛深邃道;
先天帝,合同精湛德。
第五章[天地不仁]
守中虛心道無盡;
務本精一數不窮。
第六章[穀神不死]
玄牝呼吸若有無;
天地元氣細綿長。
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長生非為己;
聖賢身存乃無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道不爭,靜而利萬物;
人賢德無怒,信也治天時。
第九章[大中埋持而盈之]
天道抱虛功成退;
地理持缺盈滿沖。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
營魄抱一,造物生華,善知識;
專氣至柔,慈愛無私,玄道德。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
名有之以為利;
道虛空以為用 。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無色、無味、無聲、無覺,知平靜;
勿貪、勿欲、勿驕、勿狂,為實腹。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立身不驚安邦國;
信言無我為天下。
第十四章[視之而弗見]
執道御今微希夷;
握一正本專精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
濁而靜之則清,安以動之則生;
罔而思之則明,非盈求之則長滾螞。
第十六章[致虛極]
致虛極而守靜篤;
知常明且行包容。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
言貴深思慎號令;
萬物生長趨自然。
第十八章[故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專精仁義通;
天德一心忠孝達。
第十九章[絕聖棄知]
朴曰專一至善道;
素謂純粹通絕學。(見素抱朴)
第二十章[唯之與訶,相去幾何]
淡泊志士寧靜嬰;(渴望成長)
獨步異人貴食母。(樂於奉獻)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順眾父,虛心精中始專一;
貴食母,哺物育生終無私。
第二十二章[企者不立]
自是自見自誇自矜士不為;
立彰立培螞明立功立長道方居。
第二十三章[曲則全
抱一正道天下式;
無爭謙德立人方。
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
朝飄風,日驟雨,天地不能;
言貴希,道德同,人倫法則。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大物渾然先天地;
恆道獨立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
沉穩不驕方固本;
清凈戒躁始培元。
第二十七章[善行者無轍跡]
尊師明鑒善救人;
惜物無棄恆再造。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慈柔溪嬰在求知,安辱谷朴本務業;
謙下無極式抱一,恆德為長終成器。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奢取天下,為必敗;
強暴家國,執恆失。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道佐家國恆久遠;
兵強天下壯時老。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上將軍,尚武、居右、尚不殺;
士君子,崇文、貴左、崇天下。
第三十二章[道恆無名]
朴道專一賓萬物;
虛谷知止歸江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知人、知明知足,富而久;
己勝強人、強力強行,志則壽。
第三十四章[道汜呵,其可左右也]
君子恆無欲,功成弗自居;
聖人成非大,物歸不主私。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
淡無味、視無形,大象歸一;
聽無聲、用無盡,朴道賓物。
第三十六章[將欲拾之]
張強與予,乃剛柔微明;
炫耀威嚇,非魚淵大道。
第三十七章[道恆無名]
朴道專一物自化;
無欲清靜本固正。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大丈夫,明德、務本、固本、樂本至簡居厚實;
士君子,合道、精一、專一、純一避繁去浮華。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得一道,天清、地寧、神靈、谷盈、萬物生、天下正,故貴以賤為本;
失其心,天裂、地廢、神歇、谷竭、萬物滅、天下蹶,故高以低為基。
第四十章[上士聞道]
明費、進退、夷類於精勤;
謙下、虛心、默行善始成。
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動也]
反化剛柔動中用;
造物有無創新生。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精於一,靜虛中,至道無極;
樂得元,損益生,造物創新。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潛移柔化身教從;
無言樂道希能及。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
名利兩邊拋,知足莫能辱;
道義一肩挑,明止方不殆。
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道成若缺用無敝,清靜理天下;
德盈如沖方不窮,樂本治自正。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少欲莫貪唯知足;
明止不殆自清寧。
第四十七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足不出戶知天下;
事非強行自然成。
第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
學精益,精益求其精;
道無為,無為本為一。(專一樂本)
第四十九章[聖人恆無心]
心繫百姓,善善、善不善;
愛在萬民,信信、信不信。(渾然一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路行無遇兕虎;
入軍不被兵甲。(去危就安)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恆自然,道生德畜、物自刑、器自成、天自正;
明四達,生之育之、生弗有、為弗恃、長弗宰。(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不忘初心,矢志而不渝;
明柔襲常,樂本則不殆。(善始至終)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
近正遠邪行大道;
知本明危畏盜誇。(正一務本)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抱一無脫,修身、修家、修鄉、修國、修天下;
建德不拔,德真、德余、德長、德豐、德博廣。(一貫乾坤)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
精一至和知常明;
益生氣平自祥強。(專氣致柔)
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
塞兌閉門、和光同塵、挫銳解紛,玄同一教;
無分親疏、不別利害、非定貴賤,天下貴師。(聖師無言)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
無為、無擾、無事、無欲;
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正本兵奇)
第五十八章[其政閔閔]
福禍相隨、陰復為陽、朝復為暮、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張馳有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跳。(玄同大德)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嗇一人,順服一方,君以仁為治;
穡十畝,溫飽一家,民以食為天。(奉天積德)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聖無為、神無事、民無驚,鬼怪無存;
道相同、德相交、氣相和,天下相惜。(鬼神無崇)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
雌柔勝強納百川;
謙下為上畜萬邦。(天下歸一)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注]
美言入市值千金;
尊行賀人價連城。(萬物之注)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
事無難,難者難於易,易者慮其難;
成其大,大者作於細,細者不為大。(道心惟微)
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
為無為,執無執,慎終若始事終成;
欲不欲,學不學,輔助萬物弗敢為。(抱一實學)
第六十五章[為道者]
知知者,不知不知,自恃之賊;
不知知者,知不知,專一之德。(返樸歸真)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善謙下者,民樂舉而不重;
居無爭者,眾願隨其弗害。(百穀之王)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大]
慈而勇,勇而不驕,不敢天下先;
儉而廣,廣而不棄,能為成事長。(恆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
善士不武、善戰不怒,肥天之極;
善勝弗與、善用謙下,不爭之德。(仁者無敵)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兵貴奇,莫輕敵,知彼知己;
戰神速,知進退,哀兵必勝。(天下無敵)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也]
知我者希,誰人能識披麻懷玉人;
則我者貴,幾朝能遇聞道勤行士。(言君事宗)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聖人不病,知不知而不知知;
邦賊病矣,不知不知而知知。(惟精惟一)
第七十二章[民之不畏威]
聖人自知而不自見;
君子自愛而不自貴。(知愛謙下)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者則殺]
不戰而勝、不言而應、不召而來、不謀而合;
無為自治、無事自安、無欲自強、無爭自肥。(天道不失)
第七十四章[若民恆且不畏死]
殺道不畏死不誅,畏而畸者誅,畏而必死有司誅;
治道無為聖不傷,無事神不傷,妖魔鬼怪自無靈。(天誅道治)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也]
民飢死不治,食稅重而妄自為;
眾輕死無畏,神聖奢而亂傷人。(聖神之偽)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柔而不弱,韌而不脆,真堅強;
微而不失,謙而不卑,實君子。(仙風道骨)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劫富濟貧非良方,如何均?
扶危救困末之葯,怎麼治?(科學民主)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懷柔心、言謙下、行仁愛,人間丈夫;
屈其身、承邦過、受邦禍,天下共主。(上善若水)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
崇左戒右德不責;
為善不徹道無親。(天佑善行)
第八十章[小邦寡民]
甘食美服桃花源;
樂業安居太平鄉。(世外桃源)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智者不博,博者不精,精專一者萬事畢;
聖者弗積,積者不善,善不爭者利蒼生。(允執厥中)
《道德經正解》尾聯:
德先生,道民主,說平等,可均貧富;
賽兄台,倡科學,言自由,專精治世。(福利天下)
⑶ 帛書《道德經》的解讀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解讀
易亞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梲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罷耳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情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強或,或培或橢。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恆無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上,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⑷ 老子道德經選哪個版本比較好
如果真正想修道,選郭店出圖的竹簡。
郭店楚簡《老子》全文對照通行本《道德經》解讀。
前言:《道德經》原名《老子》,其內容被後人多次增加,已經有所偏離,如果想要更好地尋找古老文明,首先要去除後人追加部分,尋求最接近原始的《老子》版本,然後還需要反復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文以郭店楚簡《老子》為基礎進行解讀,與各位專家的解讀在多處有極大的不同,從新的維度觀察道德經,供修行的同仁參考。——如來末子
【甲本】
(甲一)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
三言以為辨不足,或命之,或呼屬。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對應通行本第十九章)註:不受世間小聰明所障礙,人們可得大利。不以工巧貨利為貴,心賊難起。不欺偽,行直心,人們將回到下孝上慈。這三條不足以說明,應依本命本心,或曉得根本歸處,歸元守一,無欲無求。(則真正的智慧自生,一切自然明白)。
(甲二)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
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六章)註:江海之所以為百川之王,因它處於百川下,所以能成為百川王。聖人被眾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眾人之後。聖人被眾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視眾人。因此,聖人雖在上位,人民不覺得有負擔,雖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覺得受損害。所以天下人樂於擁戴他而不厭棄。因為聖心無私、與人無爭,故無人能與他爭。
(甲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六章)註:罪孽沒有比縱私慾更嚴重的了,錯誤沒有比欲求必得更危險的了,一切禍患沒有比不知足還大的了。要知道本來就具足,才是真正永恆的圓滿無缺。
(甲四)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章)行道的人,不用武力強迫他人。善果成時瓜熟蒂落,不宜用強。善果成就,確不誇耀,不驕傲、不自執,可以稱為善果非強取而得(註:覺者自覺、悟者自悟、證者自得、行道自利。大善莫過於渡人得道,而渡一切人得道,覺海無增減。無所得、無所度),這才是真正長遠的好事。
(甲五)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為之頌。
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對應通行本第十五章)註:古時善修道的人,必定玄妙通達,深邃的難描述,勉強形容為:謹慎(怕惡造因)如冬天踏著薄冰(過河)一樣;畏懼(惡果成熟)就像四面都是強敵;尊重規律(因果)就像客隨主便。(順道而行)就像冰雪消融,(其心)就像本源一樣淳樸,就像濁水一樣(無分別而融為一體)。誰能將渾濁的煩惱流靜定,(他)將逐漸智慧澄明;誰又能安於變動(為而無為,住於無住,動而未動),(他)將逐漸化生一切(若動而無動,則生而無生)。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
(甲六)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
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
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
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
(對應通行本六十四章)註:有所為、則所為必敗,有所執、則所執必失(一切皆不可得)。因此聖人(為而)無為(行善不執)因此無失敗(無所得),無所執(無所得)故無失去。(聖人)面對事物時,不忘初心,始終如一,是不會失敗的。聖人不為眾生慾望牽引,心不滯於外物,行不言之教,(從眾人過往錯誤中吸取教訓)補救眾人的過錯。因此聖人能教化萬物如萬物自然如是,而實無所為。
(甲七)
道恆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朴。
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七章)註:道本來就無所為(無所得),覺悟的人如果能堅守道,則萬事萬物能自化。事物幻化而欲迷失本心,將觀其本質歸於本真。曉得心本具足,知(足)則靜(曉得本自具足,向外欲求心歇,其心自靜),如幻的萬物自然安定。
(甲八)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
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亡難。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三章)註:善為而無為,善事而無事,品味世間無所迷戀(五蘊浮雲空過)。(聖人)將成大事從小處做起,將難成的事從易處做起。因此聖人(對待簡單的像對待困難的一樣)謹慎行事,因此沒有難事。
(甲九)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對應通行本第二章)註:天下都迷戀推崇的事物,是惡的根源。都偏愛於某種好,是不好的根源。有和無相對生出,難和易相對生成,長短相比而顯現,高下相互依存,聲音因波動而存在,時間前後相隨。因此聖人做的是無為的事,行的是不用言語的教育。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道卻像還沒有開始,所為甚大而無所執著,成就一切而不佔有(無所得),(因不佔有無所得,)也就沒有失去。
(甲十)
道恆亡名,朴雖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對應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不著於名相,本源雖無限小(如自由的能量無內外,無大小、無先後),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將其束縛、降服。有人如果能守道,則能化萬物而自成一體。天地融合,天降智慧甘露。眾生沒人命令卻能安守本分。萬物從生就有名相,名相雖然有,(但名相歸止的本體平等清凈無二,)知其名相歸止之處,就不會真的死亡。道顯現於天下,如百川(名相)於江海(水之本體)(註:此處用百川有波瀾漲落、變遷生滅而水體不生滅來比喻:道在世間外顯為名相,名相有變異生滅而其本體清凈無別、無生無滅)。
(甲十一)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敚穆(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對應通行本第二十五章)註:有東西渾然一體,先宇宙萬物而生,寂寥獨立而不改,為天下萬物之母。不知道它叫什麼(世間名相不能描述),起個名字叫「道」(道字拆開:二點分別歸一處+自我修行方可得),我勉強(就像給天生眼瞎的人用觸覺描述陽光的色彩一樣)叫(它)做無邊大,也可叫(它)最終歸處,也可叫(它)(壽量)無限長遠,也可叫(它)最先開始。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覺者大。四大中覺者占其一。覺者從心地悟道,地(智慧能量的束縛狀態)取法於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態)、天(智慧能量半自由態)取法於道(智慧能量自由、圓滿狀態)、道(智慧能量自由、圓滿狀態)本如是(一直以來就是智慧、自由、圓滿的)。
(甲十二)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對應通行本第五章)註:宇宙萬物,就像風中兩端開口的袋子嗎?虛無而又自成時空障,不停運轉而生生不息。
(甲十三)
至虛,恆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員,各復其根。
(對應通行本第十六章)註:不著空有,至常道,守中道(不執兩端分別),則篤定。宇宙萬物周而復始地運作。天道昭昭,其小根本暫歸業果,其大根本終究歸於大道。
(甲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散也。
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對應通行本第六十四章)註:事物,在穩定狀態好掌握,在還未萌芽時容易引導。在脆弱時易毀滅,在微弱時易散。在未發生時做准備,在沒有混亂時治理。多人合抱的大樹,從很小的種子生長成。九層高台,也是由一粒粒塵埃累積而成。登上千米的高山,從一小步開始。(註:此處與「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儼乎其若客。」呼應)
(甲十五)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六章)註:曉得的人不經常說,整天說的人不曉得。堵住眼耳鼻舌身意,關閉向外攀緣之門,和光同塵,放下紛亂的煩惱,頓入平等玄覺。親近也不可得,疏遠也不可得;利益也不可得,危害也不可得;尊重也不可得,輕視也不得。(這才是天下)最為難能可貴的。
(甲十六)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七章)註:以規范(規矩)治理國家,以無規律用兵,以無為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呢?天下禁忌越多,而人民越叛亂的越厲害;人民先進的器具越多,國家就越容易混亂;人民的巧智越多,而奇怪事物就越興盛;法令越是詳明,欺世盜名就越多。因此聖人說,我無所作而人民自覺富足,我無所為而人民自覺開化,我好清靜而人民自己走上正道,我鼓勵淡薄慾望則民風自然純補。(註:治國者,以德治心為本。若人心推崇貪婪取巧、自私自利,則法律即便不斷完善,也就像用泥土堵截洪水一樣,越來越困難)
(甲十七)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註:德行深厚的人,像剛出生的嬰兒,毒蟲毒蛇不蜇它,猛禽凶獸也不搏擊它。緊固柔弱而拳頭緊握,不知男女交合而小陰莖自動勃起,是生機和精氣充沛(的緣故),整天哭嚎也不沙啞,是元氣柔和之至的緣故。
融和就是常,知道融和就叫明智。(消融差別)利益慧命是(真)吉祥(註:執著於壽命、分別取相是假吉祥);(心地柔軟、廣大無住是真強大,)心若調運天下氣勢是(假)強大;事物發展到(假)強大,壯大到一定程度則不能一直持續,因已經背離大道,終有一日會消亡。
(甲十八)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四章)註:名相與本體哪個更應親近?本命與外物哪個更重要?被物所累與自由自在哪個更有害?所有愛染深重終將別離,所有聚斂寶藏終將散失。因此知道本來具足才不會自取其辱,曉得最終歸止處(清凈無別,無依無住)、才能長久地安其心(住於無住)。
(甲十九)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章)註:物極必反是道在運行(的表象);柔弱有生機的逐漸強大,是道在起作用。
宇宙萬物出生緣於有,有緣於無明。(註:有緣於愛取,愛取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有無一念同生)
(甲二十)
持而盈之,而不若已。
湍而群之,不可長保也。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對應通行本第九章)註:裝得過滿而溢出,不如適可而止。匯聚成一群,必不能長期保持。滿屋子的金玉,必不能長久守護,富貴而驕傲,自己引來禍患。功德圓滿而(不執有)身心隱退,才是天道。
(乙三)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
中士聞道,若聞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若纇,進道若退。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貞如愉。
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大象亡形,道隱無明。
(對應通行本第四十一章)註:大根利器的人修道,能勤勉行道(言行合道)。中根利器的人修道,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到(多聞不信記得少,修行更少)。小根聽人說道,大笑而去,這些人如果不笑話,你說的就是不是道了(註:因為他們只對如何掙錢,如何獲取世間利益等等外道感興趣,對於真道嗤之以鼻)。
因此古語講,光明大道就像昏暗的,平坦的大道像充滿坎坷,精進修行就像在倒退,最高的功德像空谷一樣,極度的白像受到玷污。廣大圓滿的德行像是不足的,剛健的德行像懈怠的,本質純真(的德行)像是有暇癖的。真正的大方廣是沒有邊際的,真正的大器成就時間很長。真正的大音我們聽不到,真正的大形相是無形相的,真正的道是隱藏在名相中的。
乙本1組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是以早復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也,無為而無不為。
絕學無憂。唯與訶,相去幾何?
美與丑,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為下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二十章、十二章)
為人處世,乃至修道,就像種莊稼,只有像種莊稼一樣(思考行動)才能早日入道。早日入道就是注重修德行,重修德行沒有不能解決的困難,積功累德不可限量。沒有人知道它的終極,就可以保一方國土。以積功累德作為國家的根本,就可以長久不衰,是根深蒂固,長盛不衰之路。
治學求世間法是一點一點地增加認知,修道的人是一天一天減少分別心,逐漸減少,直到無為的地步,真正做到無別無為,這一切圓滿,一切可為而無所為。
世間知識貫通,無差別心圓滿則無所學無所憂,(此時)別人對你稱贊順從還是斥責反對都沒有太大差別,世人偏愛的美與不偏愛的丑也能用平常心看待,(即便如此)人們所畏懼的(生死),還是要畏懼(註:原湯消原食,知眾生疾苦,方能更好救治)
受到寵幸和屈辱都會驚動心神,都如同病患纏身,為什麼說寵幸和屈辱都會驚動心神,寵幸驚嚇得更厲害呢?得到的時候驚喜,失去的時候驚懼,所以說寵幸和屈辱都會驚動心神。為什麼又說大患纏身呢?之所以有病患纏身,是因為有肉身,要是沒有肉身,有哪裡來的病患纏身? (註:以病患纏身比如寵辱驚心,如果心神不執著在「我」上,則如何能夠驚心?)因此,為天下考慮,以天下為身的人,才可以託付天下,愛護天下就像愛護自身一樣的人,才能寄天下給他。(註:天帝有好生之德)
乙本2組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勤。
啟其兌,實其事,終身不復。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
大巧若拙,大贏若詘,大直若屈。
躁勝凔,靜勝熱,清清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
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對應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四十五章、五十四章)
關閉(向外求索)的門,封死(向外攀緣)的口,終身本不困窘。開啟(向外求索)的門,打開(向外攀緣)的口,最終不能得救。
大圓滿好像容器一樣有空缺,它的作用無邊無盡。大的巧妙好像很笨拙,大的辯論獲勝好像很木訥,大的直好像彎曲的。變動能克靜止,靜止能克變動,大道清清,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定而不變。
善建的人所建的(道德,無形象)無法拔除,善保的人所保的(道德,無缺失)不會脫落,人類通過學習與傳授不會讓(道德)斷絕。
這種(道與德),用於修身,則是真的修行;用於治家,則德行蔭澤有餘;用於鄉村,則德行更加長遠;用於邦國則德行更加豐滿;用於天下,則德行更加廣大。從一家來看,一鄉來看,一邦國來看,一天下來看,我怎麼知道天下的現在和未來,就是用這個辦法。
⑸ 共學《道德經》第38天
共學《道德經》第38天2022年3月25日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無德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④;下德無為而有以為⑤。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⑾,不居其薄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有意。上禮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朴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朴實敦厚。
【注釋】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5)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開端。
(9)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10)華:虛華。
(11)處其願:立身敦厚、朴實。
(12)薄:指禮之衰薄。
【例說】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施政的理念。對人的生命極為珍惜和尊重。他下詔規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許上訴申辯,必須經他親自審閱批准後,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沒有殺人權。這就減少和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據說,每當他審閱這些死刑案件時,心情非常沉重、滿懷慈悲、憐憫之情,甚至涕泣、關愛生命、溢於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為驚人的事就是他不顧大權旁落、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四次捨身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甚麼叫捨身?就是不僅舍棄皇帝的權威和尊嚴,不當皇帝,而且舍棄自己的肉身,去廟里當和尚(應該說是最徹底的舍棄了)。他的這個驚人之舉,確實給滿朝的大臣出了個難題,從古到今,那有舍棄千萬人夢寐以求的皇帝不當,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腦子越靈、城府越深,越是工於心計:這皇帝老兒不當皇帝當和尚到底安的甚麼心?如果是退位或禪讓他又沒有公開宣布接班人呀!看來他皇帝還是要當的,也許可能是對大臣們的考驗?我宣布不當皇帝,看你們怎樣表演?如有異心,不就露餡么?於是那些素以「謹慎」著稱,老謀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個萬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給同泰寺了,但為了國泰民安,天下蒼生幸福,只好用錢來向同泰寺贖回來,這樣做不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樂意,因為拿到這筆錢可以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說實話,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真實用心是甚麼?這是個千古奇謎,古今多少聰明人都猜不出謎底,我們當然無能讓古人說話,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來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為梁武帝按照佛教經典理念治國,採取了許多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祥和局面,這片祥雲甚至飄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圓悟克勤在《碧岩錄》第一卷中說的:「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來」意思是說,達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東土傳播的盛況,甚為高興,於是渡海東來了。
菩提達摩(528或536)簡稱達摩,亦作「達磨」南印度人,中國佛教禪宗初祖。禪是梵文DbYane的音譯「禪那」的略稱,原來意譯為「思維修」,「棄惡」,後通常譯作「靜慮」:「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亂。說到禪宗,如果尋根探源,就得從佛教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個佛教故事講起。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靈鷲峰上主持法會,千萬人眾,齊聚世尊座下,以求開示。世尊只是揚起手中一枝金色畢缽羅香花,默然無語,大眾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慧眼觀看,當即對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並作偈雲:「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會以後,世尊攜迦葉到多子塔前,命迦葉登上法座,將金縷僧伽梨衣披在迦葉身上。一再囑咐,汝當護持、傳付將來、勿令朽壞。這就是佛教禪宗「衣法雙授」的傳法典故。摩訶迦葉遂成為西天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代代相傳,菩提達摩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祖。
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他帶了一件棉布袈裟,說是禪宗祖傳傳法憑證。達摩禪學精髓是將原來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小乘禪」、「大乘禪」的復雜繁難的禪定方法簡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稱「壁觀」或「坐觀」,即面壁靜坐,以達到「舍偽歸真」、「無自無他」的境界。相傳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行入包括「報怨行」(放棄一切反抗心理)、「隨緣行」(放棄辨別是非心理)、「無所求行」(放棄一切要求和願望)、「稱法行」(依照佛教教義去行動),認為這樣就可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來到梁朝廣州的,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也是個佛教徒,對達摩到來熱烈歡迎,並及時奏報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摩是印度佛國來的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要蕭昂派人護送達摩來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達摩抵達南京,稍事休息後,梁武帝親切接見了他,對古印度佛教和禪學共同進行了探討,許多佛教典籍對此都有記載,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達摩與梁武帝論禪這段話,以我對禪學的膚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層意思:一是梁武帝問達摩,我自從當了皇帝後,寫佛經,造佛寺,培養發展僧人,不可勝計,同時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凈身持戒,敢問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應該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眾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內投下一文錢,都說有功德,何況梁武帝投入那麼多錢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達摩竟說:「這些並沒有甚麼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於是質疑問道:「何以沒有功德?」這就關繫到對「功德」這個概念的理解了,達摩說:「這些只是世間的福德,因為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雖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報,但單有福報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壇經.懺悔品》中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問:「甚麼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達摩說:「真正的功德是「凈慧智圓、體自空寂」就是說能自見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視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滯礙,常見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話: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內心修煉、明心見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從而達到精神永駐萬劫不變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問:「得道高僧至高無上的真理聖諦,第一義諦的境界是甚麼」?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亦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雲,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他那知在達摩眼裡「本來無一物」那裡有甚麼皇帝?!雖然如此達摩還是菩薩心腸,因勢利導,指點迷津的說道:「不識」多麼充滿禪機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般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驛館。
達摩在金陵逗留了幾天,在「蕭寺」牆壁參觀了著名書法家蕭子雲所書的飛白書法「蕭」字,他在壁前觀摩了半天,深為中國書法的神奇震撼。隨後悄然走出城去,來到長江邊,只見秋風陣陣,岸邊的葦子在風中起伏不定,他隨手摘下一根蘆葦拋向江中,飛身向江面一縱,雙腳恰好落在那根葦桿上,只見那葦桿好似一隻小船,乘風破浪的向江北駛去。
達摩腳踏葦桿,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臨別給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長江,果如師父所言了。
梁武帝經過幾天靜思後,稍有所悟,於是派人來請達摩。來人來到驛館,不見達摩,說是往江邊去了。追到江邊,只見達摩雙腳踏葦、神定氣閑、長袖隨風、飄然已到江中,知道來遲一步,追悔莫及,從此留下了「達摩一葦渡江」千古神話。
⑹ 求道德經原版,沒有標點符號的那種。。謝謝。。。。
德篇
第一章
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
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
德而後仁失仁而
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
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
下正其至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
盈將恐竭謂侯王
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
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
石
第三章
聞道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
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
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
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
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覲殷死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
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立戒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
請靚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靚
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
知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旤莫大於不知足咎
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
知天下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聖人不行
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第十一章
無為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者恆
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
德善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
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
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矢無所椯其角虎無所昔
其蚤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貴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
之爵而恆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
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
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十六章
盜恗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
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霽財有餘是謂盜恗盜恗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
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
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茲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揦蝟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
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
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
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
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
為天下貴
第二十章
治邦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
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二十一章
為正
其政悶悶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旤福之所倚福旤之所伏孰知其極其
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長生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搔服搔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
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
居位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
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
處下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
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
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
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
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
無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
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
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第二十七章
輔物
其
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
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虆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為之
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
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
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
而弗敢為
第二十八章
玄德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
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
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
江海
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
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佳
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之諍
第三十章
安居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
死不相往來
第三十一章
不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
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
三寶
天下皆謂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
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慈且勇
舍其檢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
不爭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
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
無敵矣
旤莫於大於無適無適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五章
懷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
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
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舍被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網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
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殺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
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則希
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
貴生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祱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蘅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
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
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
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
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
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介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
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第四十六章
觀嗷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
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
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
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挫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
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
淈蹱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
浴神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五十一章
無私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芮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
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五十三章
持盈
植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
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無不為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
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
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
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十六章
為腹
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
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疲取此
第五十七章
寵辱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
若驚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
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紀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
計故困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
謂道紀
第五十九章
不盈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
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
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歸根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
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
乃久泯身不怠
第六十一章
知有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
第六十二章
四有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第六十三章
樸素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
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慾絕學無尤
第六十四章
食母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若鄉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
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昏呵鬻人蔡蔡我獨昏昏呵忽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六十五章
從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湵
呵鳴呵中有請也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
之祭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塗食贅行物
或惡之故有浴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
執一
曲則金枉則定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
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
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
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
輕重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
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
神明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蘥而不可啟也善結
者無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眯人故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
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第七十二章
恆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豀為天下豀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
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
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不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矬或胚或橢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七十四章
不強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
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
不道不道蚤已
第七十五章
貴左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
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詳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龐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
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
道恆無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
猶小浴之與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盡己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
道沨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
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
執大象天下住住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
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
無名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媯媯而欲作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朴貞之以無名
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⑺ 《道德經》~ 馬王堆帛書版
道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是以聲(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淵)呵始(似)萬物之宗。銼(挫)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省(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輿(與)?虛而不淈(屈),踵(動)而俞(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浴(谷)神【不】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聖)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輿(與)?故能成其私。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之□,□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修(滌)除玄藍(鑒),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五色使人目明〈盲〉,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罷(彼)耳〈取〉此。龍(寵)辱若驚,貴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謂)龍(寵)辱若驚?龍(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謂)龍(寵)辱若驚。何胃(謂)貴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梡(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計(詰),故【而為一。】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胃(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謂)【道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識)。夫唯不可志(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凌)澤(釋),□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呵其】若浴(谷)。濁而情(靜)之,余(徐)清。女〈安〉以重(動)之,余(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至虛極也,守情(靜)表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情(靜),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沒)身不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謂)我自然。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智)快(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孝)茲(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絕聲(聖)棄知(智),民利百負(倍)。絕仁棄義,民復畜(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嗚(冥)呵,中有請(精)〈呵〉。其請(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炊者不立,自視(示)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則全,枉則定(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示)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哉),誠金(全)歸之。希言自然。飄風不冬(終)朝,暴雨不冬(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得)者同於德(得),者〈失〉者同於失。同德(得)【者】,道亦德(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寂)呵繆(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為巠(輕)根,清(靜)為趮(躁)君。是以君子眾(終)日行,不離其甾(輜)重,唯(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輕)於天下?巠(輕)則失本,趮(躁)則失君。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謫),善數者不以檮(籌)(策)。善閉者無(關)龠()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 】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謂)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資),唯(雖)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謂)眇(妙)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雞〈離〉。恆〈德〉不雞〈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谷)。為天下【浴(谷),】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貣(忒)。德不貣(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熱)或【吹,或強或挫,】或壞(培)或撱(墮)。是以聲(聖)人去甚,去大,去楮(奢)。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朸(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胃(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哀)立(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道恆無名,(朴)唯(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谷)之與江海也。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聲(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淡)呵其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將欲拾(翕)之,必古(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古(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脫於潚(淵),邦利器不可以視(示)人。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靜),天地將自正。
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靈),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胃(謂)神毋已霝(靈)【將】恐歇,胃(謂)浴(谷)毋已盈將將恐渴(竭),胃(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謂)【曰】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夕(亦)議而教人。故強良(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至)堅。無有入於無間。五(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沖),其用不(宭)。大直如詘(屈),大巧如拙,大贏如。趮(躁)勝寒,靚(靜)勝炅(熱)。請(清)靚(靜),可以為天下正。·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 (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矢(兕)無所椯(揣)其角,虎無所昔(措)其蚤(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勤)。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遺〉身央(殃),是胃(謂)襲常。·使我 (挈)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貨【財有餘。是謂誇。誇,非道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蜂)()(虺)地(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曰〈日〉號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胃(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坐(挫)其閱(銳),解其紛,是胃(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賤)。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治)邦,以畸(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滋)昏。人多知(智),而何(奇)物茲(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政閔閔,其邦屯屯。】其正(政)察察,其邦夬(缺)夬(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曜。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謂)深槿(根)固氐(柢),長【生久視之】道也。【治大國若亨(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恆以靚(靜)勝牡。為其靚(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為下。【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冬(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猷(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羸(虆)土。百仁(仞)之高,台(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智)也。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胃(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浴(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谷)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推)而弗猒(厭)也,非以其無諍(爭)與?故【天下莫能與】諍(爭)。·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徙〉。有車周(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肖)。若宵(肖),細久矣。我恆有三葆(寶),之,一曰茲(慈),二曰檢(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慈),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如)以茲(慈)垣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謂)不諍(爭)之德,是胃(謂)用人,是胃(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退)尺。是胃(謂)行無行,襄(攘)無臂,執無兵,乃(扔)無敵矣。(禍)莫於〈大〉於無適(敵),無適(敵)斤(近)亡吾吾葆(寶)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懷)玉。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母(毋)閘(狎)其所居,毋猒(厭)其所生。夫唯弗猒(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畏〉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代〉司殺者殺,是伐〈代〉大匠斲也。夫伐〈代〉大匠斲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
民之巠(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胃(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⑻ 道德經第一章的斷句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第三句】: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為天地的本源;有名,是萬物的開始。)
2、
所以康德有一個外號叫「哲學界的哥白尼」,其實最初是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序言里自封的:
哥白尼成功地證明了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宇宙在圍繞著太陽轉動;康德則成功地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主體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人,時間和空間在圍繞著人轉動。
沒錯,就憑這一點,康德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劃時代意義的大哲學家。我本來還想寫點文字勸康德低調一點,畢竟在佛經里,他的結論早已經是常識。不過後來想想,還是算了。
因為我發現,無論是《華嚴經》還是《楞嚴經》都沒有記錄釋迦牟尼關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推理過程。在佛教的體系中恐怕只有後期發展出來的大乘唯識宗曾經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進行過一番十分詳細的探討,不過與康德相反,唯識宗的結論是自洽的,他們認為:
空間的最小單位是「極微」,不可再分,換算成現代數字,長度大約為0.1納米,相當於原子的直徑;時間的最小單位是「剎那」,也不可再分,換算成現代數字,時長大約為0.018秒①。
至於這兩個結論是否科學,我們這里暫且不談。問題在於,最初的佛教為什麼要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當時人們的接受能力太低,不足以理解這么精細的概念和抽象的推理。二是釋迦牟尼本人覺得即使你知道了這些概念和悖論,對於人生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用處。
理解了「二律背反」你能解脫嗎?能悟道成佛嗎?恐怕不能,無非是徒添口舌之爭而已。康德作為一個哲學絕對稱得上巨人,在哲學界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顛覆——「哥白尼轉向」,但在生活中也就是一個普通人,比如說:
鄰居養了一隻公雞,他說影響他思考,非要買回來殺掉;
鄰居種了一棵楊樹,他說影響他看風景,非要讓人家砍掉。
可見,在現實中,康德是一個比普通人毛病還多的普通人。
3、
那麼,我們通過上面的種種論證現在已經知道了:
時間和空間是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大腦里就自帶的一套認知模型和思維框架,康德稱之為「先天感性形式」。
這就好像我們玩網路游戲一樣,時間感和空間感是我們的天賦技能、被動技能,不用主動通過後天的學習就能掌握。
然後我們又知道了:
我們的心相當於一個杯子,物質世界相當於是杯子里的水。
也就是說,杯子的形狀,決定了水的形狀。如果再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就是:
母親的基因,決定了孩子的基因。
14、
那麼好,最後我們再來做一個簡單的推理:
我們的思維,先天地自帶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然後,時間和空間的存在使得一個事物可以發生時間上的先後和空間上的位移。然後,我們便有了「因果」的概念,有了推理的意識。
請問,推理的運作本質是什麼?
沒錯,是邏輯。
再請問,邏輯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沒錯,是語言。
所以維特根斯坦才會反復強調一句話:
「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②
所以海德格爾才會不斷地聲明一個觀點:
「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③,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④。」
談到這里,就基本上真相大白了。所謂的語言,不就是我們給萬事萬物以及數不清的種種現象所起的種種名稱嗎?那麼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讀老子的這一句「有名,萬物之母」,還會有什麼疑問嗎?
【參考資料】:
1、《俱舍論•卷十二》、《摩訶僧祇律•卷十七》、《方廣大庄嚴經•第四卷•現藝品第十二》
2、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5.6~5.62》
3、海德格爾1946年所寫《關於人道主義的信》。
4、海德格爾《通向語言途中•(第二部分)語言的本質》——引用自1919年詩人格奧爾格在《藝術雜志》第11、12期上發表的一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