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記得了

道德記得了

發布時間: 2025-04-05 22:18:25

1. 關於道德的句子

關於道德的句子,我來給你分享幾句吧!




  1.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2. 道德像一面鏡子,照耀著每個公民的一舉一動,讓每個公民分清榮辱。

  3.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

  4. 沒有道德的人,是絕對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5. 講道德是一種美,最純朴的美,它會給我們人生添加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6. 道德是一個人的自身修養,反映一個人的品質,照出一個人真實的面貌。

  7. 做人,要有道德,不要盡幹些傷天害理的事,要做個拾金不昧、頂天立地的人。

  8. 道德需要我們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落實。如果人人都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世界將變得無限美好!

  9. 美好的道德是真金,歷經萬火錘煉仍不改其燦爛輝煌。

  10.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



希望這些句子能幫到你,記得哦,道德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堅守的高尚觀念!

2. 《道德經》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後感1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准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發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2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讀書筆記.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啟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裡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4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著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著中午會吃什麼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後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么?

那倒未必。回想起嬰兒時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著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著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麼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著窗外的大樹,看著街上的行人,或者想著什麼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發呆也一樣。我曾經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為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獃獃地盯著一個方向。現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許,只有那些聖人,那些得道者才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於已經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說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經》讀後感5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後,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現一個叼著香煙的人站在角落裡。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發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於是我猶豫著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小學生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隻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看著那小學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沖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在的混混什麼都幹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干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游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個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裡出來,我急忙拉著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那叔叔聽完話丟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沖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著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道德經》讀後感6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啟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恆常快樂,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准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眾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啟發、頗為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為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為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裡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後感7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於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讀後感8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9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松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復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讀後感10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並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沒有丑,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發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著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經》讀後感11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鍾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後感12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餘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道德經》的語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於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後感13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松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具,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後感14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後感15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為,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為而治,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在為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才會造成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3. 道德日記(500字),急!!!!!

道德,世界因你而美麗 道德是什麼呢?是文明?是誠信?是感恩?還是責任?是啊,這些美麗的詞彙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描繪著道德。但是我要說,道德絕不僅僅是這些。在我的眼裡,道德宛如山間的涓涓細流,雖然沒有驚濤駭浪的雄偉壯觀,但是能默默地潤人心田;好像顆顆細小的沙礫,雖然沒有碧玉的青翠欲滴,卻能成就萬丈高樓。 說起道德,前幾年的雲南旱災,再次牽動了我的心。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無一不是道德的縮影,無一不在展示著道德的力量。我清楚地記得,在旱情最嚴重的地方有一名小學生,把學校發給她的礦泉水偷偷地攢了起來。當記者阿姨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她說要留給山頂的媽媽。看到這里,我不禁潸然淚下。在電視里,我看到了她那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不捨得用水洗一洗的蓬亂的頭發,因缺水而乾裂的嘴唇。我想,她的嗓子也一定干澀了吧,或許她渴得只剩下為媽媽帶礦泉水的力氣了。她攢下的不僅僅是礦泉水啊,更是一個孩子對媽媽真誠的愛,是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雲南,有比我還要小得多的背水的孩子,有住在石洞里守護著全村唯一水源的老爺爺,還有許多為那裡送水的車輛和叔叔阿姨……在大家的努力下,那裡終於挺過來了。 還有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他的故事更讓我體會到了道德的力量。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我為他們感動了,我在想,道德就像那清清的水,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那麼清澈,那麼純凈,卻可以讓人們心裡甜甜的,暖暖的。道德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清新亮麗,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愉悅舒暢。當我們隨著爸爸媽媽漫步在清潔而美麗的清水綠堤,是道德讓我們享受著那裡的鮮花、綠樹和青草;當年邁的老人擠進公共汽車,是道德讓他們擁有了座位;當放學時幾百名學生一齊湧出校門,是道德使機動車繞行或停止行駛,讓我們的道路暢通無阻…… 道德,讓我們感動,讓我們享受,更讓我快樂而幸福。 道德,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飄散,落到哪裡,就在哪裡生根,成長,就會在哪裡開出美麗的金色小花。而我們的行動就像那傳播種子的縷縷輕風。讓你,讓我,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吧,共同播下道德的種子,讓我們的身邊開滿道德的花朵,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絢麗多彩,芳香宜人。

4. 我背完了《道德經》

2022年4月28日,我背完了《道德經》!這個日子,可喜可賀,值得銘記!

背誦經典,這不是第一次了,以前背過《論語》、《詩經》,但都沒有堅持下去,而這次的《道德經》,我卻整整堅持了81天,無論多忙、多累,都從未間斷。堅持的感覺簡直棒極了!

而且,那種能脫口而出的感覺真好!不是炫耀,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能引用經典的感覺簡直不能再好了!當年看《中國詩詞大會》時,董卿信手拈來各種經典,讓我折服,崇拜得五體投地。後來就想:「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現在,我終於做到了!

最近,我還在「樊登讀書」聽一位老師精講《道德經》,都不用看書,我能在老師講的時候,背出相應的內容,理解起來也更容易,感覺非常好。

最棒的是,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我的學生和孩子。女兒和兒子聽我背《道德經》,竟然背會了幾章,女兒還開始學習《論語》了。因此,你想讓孩子做什麼,就自己先做吧,效果真的很好!

有幾點經驗分享:

一、不能貪多,無論長短,一天只背一章。我以前背《論語》和《詩經》,都無疾而終,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貪多,導致根本無法堅持下去。

二、工作日,做完必做的工作後,就開始學習《道德經》。這樣,就不會用心不專影響效果了,而且會很高效。周末的話,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靈活安排時間,我通常是在孩子起床前早起背新的一章,然後在帶孩子出去玩的路上,復習已學的內容,如果環境允許,可以大聲背出來,孩子也會跟你讀的,很有意思。

三、每日打卡。這一招還真有效,我每天學完新的一章後,會在「」上默寫一次,並發布。這樣不僅增強記憶,還能鞭策自己每日堅持,效果很好!

四、溫故而知新,每天學習新的一章,復習前面學過的,這樣記得會更深刻。

雖然背完了《道德經》,但還沒有完全掌握它的精髓。之後,我會反復地誦讀,並會繼續學習。

這次的堅持,好像是為我的學習之路打開了一扇門,我會將更多的經典收入囊中,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熱點內容
2017婚姻法解讀 發布:2025-04-06 12:37:32 瀏覽:609
呼市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06 12:36:42 瀏覽:420
行政法視聽資料證據要件 發布:2025-04-06 12:33:48 瀏覽:297
法規人民 發布:2025-04-06 12:33:47 瀏覽:794
對法規制度 發布:2025-04-06 12:28:10 瀏覽:242
法律援助標准化建設 發布:2025-04-06 12:09:33 瀏覽:885
法院和檢察院關系 發布:2025-04-06 12:04:40 瀏覽:899
民法典活動宣傳 發布:2025-04-06 12:01:46 瀏覽:953
煙台衡信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06 12:00:53 瀏覽:680
不要做律師 發布:2025-04-06 11:49:49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