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台灣著名的法學家

台灣著名的法學家

發布時間: 2025-04-05 23:14:54

法學界有哪些名人多介紹!

1、江平:
中國著名法學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民商法學博士生導師。1948年至1949年就讀於燕京大學新聞系。1951年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1956年畢業回國進入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任教。1983年至1990年歷任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校長。是七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88年至1992年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江平教授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並被收入中國多種版本的著名學者、著名法學家名錄。
2、陳光中
浙江永嘉縣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0年4月23日生,浙江永嘉人。著名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新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的開拓者和重要的奠基者。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2001年,被中國政法大學授予終身教授稱號。
曾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中國法學會副會長,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他長期致力於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中國司法制度史和國際刑事人權法的研究,為培養法學高級人才,發展訴訟法學特別是刑事訴訟法學,改革和健全中國刑事司法制度,加強刑事司法人權保障,開展國內外訴訟法學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賀衛方
賀衛方無疑是中國當今法學界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1960年7月生,山東省牟平縣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碩士)。1985年起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並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編輯工作。1995年調至北京大學法律學系任教。1992年被聘為副教授,1999年被聘為教授。1993年6-7月美國密執安大學、1996年6月-1997年1月哈佛法學院訪問學者。擔任北京大學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國外國法制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4、王利明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仙桃人,中共黨員,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召集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年1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原副書記、原副校長(兼)王利明接任常務副校長。
5、梁慧星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國著名民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擔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66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學院(現西南政法大學);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獲民法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曾擔任職務: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合同法》起草委員會組長、《物權法》、《侵權法》、《民法通則》起草組核心成員。1990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起擔任第四屆及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2003年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曾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屆特邀咨詢員、公安部第二屆特邀監督員,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職;2007年擔任中央政治局《物權法》專題講座主講人。主要著作包括:獨著:《民法》、《民法總論》、《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研究》、《民法學判例與立法研究》、《民法解釋學》、《裁判的方法》、《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等;合著:《合同法》、《經濟法的理論問題》、《民法債權》、《物權法》、《中國物權法研究》、《中國民法典草案附理由》等;主編:《民商法論叢》、《中國民商法專題研究從書》等。

② 台灣除了王澤鑒還有哪些法學家

刑法有林山田,黃榮堅

③ 中國法學界的泰山北斗是

以下是中國法學界的泰斗(排名不分先後):

1、高銘暄:泰斗加學術(刑法界的祖師爺)

高銘暄(1928.5.24-)男,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人。1951年從北京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3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兼任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

④ 曹景行女兒哪一年生的

是2018年出生的。曹景行的女兒是2018年出生的,名字叫曹伊。曹景行是一位著名的中國法學家,有台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享有中國法學家稱號,曹景行曾擔任中國政府組織中國改革發展智庫成員、中國法學會副理事長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務。

⑤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著名華人校友

王澤鑒,台灣民法學家,曾任司法院大法官。 蘇永欽,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並為副院長、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蕭文生,台灣公法學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柯耀程,台灣刑法學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春生,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陳新民,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謝銘洋,台灣民商法學家,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院長 蔡明誠,台灣民商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葛克昌,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陳自強,台灣民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法律學院副院長。 蔡宗珍,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顏厥安,台灣基礎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李震山,台灣公法學家、現任司法院大法官。 林鈺雄,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劉孔中,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 彭鳳至,前司法院大法官、曾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 陳繼盛,台灣勞動法學家、前總統府資政、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系研究所所長 林菊枝,台灣身分法學家。 郭明政,台灣社會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特聘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吳秀明,國立政治大學專任教授、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 姜世明,台灣民事訴訟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專任教授。 陳志輝,台灣刑法學家、國立政治大學專任副教授。 劉幸義,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 鄭逸哲,台灣刑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銘傳大學兼任講師。 張文郁,台灣公法學家、國立台北大學專任教授。 汪猷,1937年獲博士,1997年歿,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家,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張麗卿,國立高雄大學專任教授、法學院院長、曾任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 庄國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教育部主任秘書。 洪丁福,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專任教授。 林東茂,台灣刑法學家、東吳大學專任教授 洪秀芬,台灣民商法學家、東吳大學專任副教授。 李惠宗,國立中興大學專任教授、公法學家。 黃啟禎,台灣公法學家、東海大學專任副教授。 張志銘,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陳顯武,國立台灣大學專任教授。

⑥ 求一篇《檢察官論》的讀書心得

檢察官論》是我國台灣地區著名法學家林鈺雄教授於1999年完成的一部關於檢察制度研究的專著,後於由法律出版社在大陸地區出版發行。林鈺雄教授在德國留學多年,師從著名刑事法學大師羅克辛,對刑事訴訟法、刑法和檢察學均有深入研究。
《檢察官論》圍繞檢察官和檢察制度的形成歷史、檢察官在訴訟法上的合法性義務與客觀性義務、檢察官介於行政官和司法官的雙重定位、檢察一體制對檢察官和檢察權的監督制衡等檢察官制度的核心問題都做作出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並提出了自己創造性、建設性的意見和觀點。而這些問題正是我國當前檢察理論研究亟須深入研究的課題,其閱讀價值不言而喻。
當下關於司法體制改革的各種觀點和學說眾多,特別是關於檢察改革在法學界發生了比較大的爭議。學術性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和達成共識,並最終解決問題。學術研究中解決爭論時,學者往往喜歡「回歸原點」來重新審視和討論。關於檢察制度的討論,不妨也讓我們回歸原點,以檢察制度的創設為坐標原點,澄清檢察制度研究的基本立場,而《檢察官論》正是一部回答「我是誰、我在哪兒」的書。
現代檢察制度,乃「革命之子」、「啟蒙的遺產」,誕生於法國1789年大革命時期,正式奠立於18「拿破崙治罪法典」。客觀的說,檢察官制度乃是人類司法史上的一個偉大構想。但自檢察官制度創建以來,檢察官處於法官與警察兩大山谷的「谷間帶」,在「兩大旗幟鮮明集團的夾殺之下,摸索自我的定位」,此命題暗喻了檢察官在國家權力上定位問題的解決方向,而羅克辛更是直言檢察機關「是一個尚未完成的機關」。
創立檢察官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主導偵查程序。從檢察官形成的歷史來看,歐陸刑事訴訟程序引入檢察官制度是為了廢除當時盛行的糾問制度,確立訴訟上的權力分立原則。破除由糾問法官一手包辦刑事追訴與審判工作,由檢察官擔任控方,「無控方之起訴,即無法官之裁判」,自此,法官被局限於被動消極的角色,但也因此保持了其作為裁判官不可或缺的客觀性,以檢察官與法官彼此監督節制的方法,保障刑事司法許可權行使的客觀性與正確性。
第二,守護法律。作為大革命時代的產物,檢察官是「一劍兩刃的客觀官署」,不單單要打擊犯罪,更要注意搜集有利被告的事證,並切實保障被告訴訟上應有的程序權利。正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大師史密特所言「檢察官乃國家法意志的代表人,而非政府的傳聲筒」。作為「法治國之棟梁」,檢察官制度的創設,「乃催生法治國並克服警察之國明顯指針」。作為受到嚴格法律訓練和法律約束的檢察官為守護法律,應監督控制警察偵查活動的合法性,「擺脫警察國家的夢魘」,如此一來,「才能在人民眼中獲得最好的支持」。
第三,控制司法入口。就司法啟動程序而言,檢察官乃「刑事程序進展中決定性的過濾器」,具有「篩漏」功能,將不可能為有罪判決的案件先行濾篩,負責第一線的把關工作,控製法官裁判的入口。在訴訟分權原則下,檢察官扮演著把關者的角色,有罪判決需要以檢察官與法官達成共識為前提,須經兩道門檻,足見「求取程序之慎重」。訴訟程序一方面賦予檢察官控制入口的大任,另一方面又賦予法官最終裁決本案的權力,各有所司,是訴訟功能分配的一大範例。
檢察官是忠實的「法律守護人」,理應嚴格遵守合法性及客觀性義務,「貫徹毋枉毋縱,追求實體真實與實體正義」。刑事訴訟關於檢察官義務的規定,是檢察官執行職務時的最高准則,更是檢察一體化不可逾越的界限。具體來說,檢察官在訴訟法上的義務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第一,合法性義務。檢察官合法性義務也被稱為法定義務,刑事訴訟法雖然賦予檢察官實施偵查、起訴決定權,但為防範檢察官的恣意,原則上並不承認檢察官有「裁量權」。因而,法定主義包括偵查法定主義和起訴、不起訴法定主義。從立法意圖上我們也不難發現法定主義嚴格控制檢察官處分行為的用意相當明顯:行政人員也有「依法行政」的義務,但其違背職務時,除了貪污、賄賂、瀆職等刑事可罰行為外,多為行政懲戒。而檢察官濫用職權起訴或不起訴時,該行為本身就已單獨構成犯罪。這樣嚴格的義務,僅有法官枉法裁判才可以與之相比。「檢察官所從事者,乃法之貫徹與實現」,行政人員只負一般合法性義務,而檢察官卻負有嚴格法定主義的義務,這也點明了檢察官與行政人員的區別。
第二,客觀性義務。檢察官在刑事訴訟程序中並非「一造當事人」,因為「一造當事人」立場與對方對立,並無維護對方當事人利益的義務。而檢察官則對所有有利與不利被告的證據都要注意,在出現法定事由時更要迴避。因為刑事訴訟的目的在於「追訴處罰犯罪並保護被告利益,以實現實體真實與正義」,據此,檢察官的客觀性義務在於保障公民的權利。「而最能顯現檢察官客觀性的表徵為何?審判程序主張被告無罪也。……在與客觀性義務並列觀察下,如果檢察官依審理期日所得出之心證,認為被告無罪,則檢察官應請求法院為無罪判決,不受起訴見解之拘束,這才是一個客觀的法律守護人應有之作為。」

《檢察官論》是一部回答對檢察官角色質疑和詰問的優秀著作。「檢察官應僅力求真實與正義,因為他知曉,顯露他(片面打擊被告)的狂熱將減損他的效用和威信,他也知曉,只有公正合宜的刑罰才符合國家的利益」。讀罷,讓人耳目一新。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培訓活動 發布:2025-04-10 15:57:34 瀏覽:450
律師西服 發布:2025-04-10 15:53:07 瀏覽:304
css的語法規則 發布:2025-04-10 15:41:43 瀏覽:804
安防人員法律知識培訓總結 發布:2025-04-10 15:41:06 瀏覽:601
法院打老師 發布:2025-04-10 15:41:06 瀏覽:845
鄭州法院工資 發布:2025-04-10 15:33:57 瀏覽:670
二建法規資料 發布:2025-04-10 15:07:13 瀏覽:628
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 發布:2025-04-10 14:53:26 瀏覽:876
法官權益保障調研報告 發布:2025-04-10 14:50:48 瀏覽:154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10 14:49:08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