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七十九

道德經第七十九

發布時間: 2025-04-06 02:47:52

1. 道德經79章原文和譯文

道德經79章原文和譯文如下: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通行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契:契約。責:責備,這里指索取欠債。

所以聖人拿著借條,但並不責備於人,並不以此要挾索取欠債。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契:掌管合約。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公允,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租稅的官員那樣刻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無親:沒有偏愛。與:給予、幫助。善人:善良、有德的人。

天道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它永遠幫助善良的人。

心得總結:

本章老子是想告誡人們要以善待人,與前面的以德報怨類似。上天並沒有親疏貴賤之分,但會幫助有德的善人,這是因為「德」是與生俱來的稟賦,屬於自然法則所帶來的。萬物皆有德,因此我們凡事應該以」德「行事,也就是行善。多行善事,莫問前程,那麼上天終究會來眷顧和幫助你。

2.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賞析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①,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②,而不責③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④。天道無親⑤,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注釋]

1、報怨以德:許多學者都以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內,但據上下文意應在本章內。

2、契:契約。

3、責:索取所欠。

4、司徹:掌管稅收的官職。

5、無親:沒有偏親偏愛。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傷不復,故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見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雖和,而內未忘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契之有左右,所以為信而息爭也。聖人與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為常,馳騖於爭奪之場,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聖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復性。待其妄盡而性復,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責之而官服也。然則雖有大怨戀,將渙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無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則亦勞而無功矣。徹,通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私,惟善人則與之。契之無私,亦猶是也,惟合者則得之矣。

《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是:“和解深重的怨恨關系,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那如何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據的人那樣寬容不索取,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不分親疏,而常常幫助真正有德行的善人。”


這一章主要討論了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怨恨關系。老子認為,即使努力和解大的怨恨,也難免會有餘怨留下。他提出,有道的聖人會採取一種寬容的態度,持有借據但不強迫別人償還,這體現了聖人的有德之行。而無德的人則像稅收官一樣苛刻,這種態度不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


最後,老子強調了天道的公正性。天道並不偏愛任何人,但會常常幫助那些有德行的善人。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也是人們應該追求和效仿的道德准則。通過這一章,老子再次提醒人們要重視道德修養,以寬容和善良的態度去對待他人。

4. "天道無情,常與善人。"的後半句是什麼,這句話出自哪裡

"天道無情,常與善人。"是《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的最後一句。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解釋:自然規律是客觀公正的,沒有親疏之分,對任何人都不會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5. 79《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調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會有遺留的怨恨,這怎麼能是妥善的方法呢?所以聖人收執借據卻不苛責別人償還。有德的人就像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的,無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嚴苛殘酷。天道沒有偏私,規律給予善於此道的人。

【經解】

      《道德經》第七十章中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就是因為道本身是平常的道理,而人們不相信平常是道,不願做善良的普通人,所以離道越來越遠,離幸福越來越遠,這就是第七十九章的宗旨。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調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會有遺留的怨恨,這怎麼能是妥善的方法呢?因此,不去與人結怨才是最好的,猶如拿著借債的契據存根,卻並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據而不追討的人,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借據而時時追討的人。自然的規律是沒有偏愛的,所以把最平常的生活和待遇給了善良的人。

        這里第一個要解釋的是「左契」。古代借貸金錢、糧米等財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製成的,中間刻橫畫,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劈為兩片;左片就是左契,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索物還物時,以兩契相合為憑據。

        第二個要解釋的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是說結了梁子就像在牆上釘釘子一樣,就是拔出來也會有傷痕,所以還是不積怨的好。

        第三個要解釋的,也許是《老子》中看似最矛盾的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大家的疑問是:既然天道無親,又怎麼常與善人」?其實這句話里的常,是平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說:天道對於芸芸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私厚薄,所以把最平常的、甚至是忽略的生活和待遇給了善良的人。為什麼善良的人反而得到平常的、甚至被忽略的待遇呢?這就是天道? 叫『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我曾經對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感到迷惑不解。現在我終於明白,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天道對他們的懲罰。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便是老子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因為平常就是福,平常心就是道! 天道表面無親,實際上是最公正的!?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刑法視頻 發布:2025-04-06 20:20:10 瀏覽:942
武漢大學法學圖書館 發布:2025-04-06 20:18:01 瀏覽:141
黨處分條例規定 發布:2025-04-06 20:13:37 瀏覽:148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4-06 20:11:29 瀏覽:164
達縣終極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06 19:59:40 瀏覽:787
科級幹部任職前法律知識測試 發布:2025-04-06 19:59:39 瀏覽:761
5年立法規劃 發布:2025-04-06 19:53:40 瀏覽:951
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 發布:2025-04-06 19:49:44 瀏覽:888
和光道德經 發布:2025-04-06 19:49:44 瀏覽:862
買合同法的書誰寫的比較好 發布:2025-04-06 19:45:13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