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日本經濟法立法

日本經濟法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4-07 08:26:07

①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在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經濟發展就有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為准備戰爭,不僅扶持了一批「政商」如三井、三菱、富士等財閥,且以立法設立了日本銀行、日本興業銀行等,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頒布了《有關戰時工業原料出口取締事宜》和《戰時海上保險法補償法》(1914年)、《染料醫葯製品獎勵法》(1915年)、《煉鋼行業獎勵法亮返》(1917年)、《對外交易令》(1917年)、《軍需工業動員法》(1918年)等一系列管制經濟的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制定了以1938年《國家總動員法》為核心的戰時經濟法。如《米穀配給統治法》(1939年)、《糧食管理法》(1942年)等,可以說日本敬槐飢的經濟法從產生到二戰結束明敬,都是綁在戰車上的經濟法。 日本為對付危機也在各領域分別制定了法律。如農業方面的《絲價穩定信貸損失補償法》(1929年)、《金錢債務臨時調解法》(1932年)、《農村負債清理組合法》(1933年)等;重化工業保護方面的《制鐵事業法》(1933年);在壟斷促進方面的有《重要產業統治法》(1931年)、《工業組合法》(1932年)、《商業組合法》(1932年)等;另外在中小企業對策出口和匯兌的促進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②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在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經濟發展就有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為准備戰爭,不僅扶持了一批「政商」如三井、三菱、富士等財閥,且以立法設立了日本銀行、日本興業銀行等,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頒布了《有關戰時工業原料出口取締事宜》和《戰時海上保險法補償法》(1914年)、《染料醫葯製品獎勵法》(1915年)、《煉鋼行業獎勵法》(1917年)、《對外交易令》(1917年)、《軍需工業動員法》(1918年)等一系列管制經濟的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制定了以1938年《國家總動員法》為核心的戰時經濟法。如《米穀配給統治法》(1939年)、《糧食管理法》(1942年)等,可以說日本的經濟法從產生到二戰結束,都是綁在戰車上的經濟法。 日本為對付危機也在各領域分別制定了法律。如農業方面的《絲價穩定信貸損失補償法》(1929年)、《金錢債務臨時調解法》(1932年)、《農村負債清理組合法》(1933年)等;重化工業保護方面的《制鐵事業法》(1933年);在壟斷促進方面的有《重要產業統治法》(1931年)、《工業組合法》(1932年)、《商業組合法》(1932年)等;另外在中小企業對策出口和匯兌的促進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③ 產業政策法產業政策法的立法模式

在全球范圍內,產業政策法的立法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傾斜型和競爭型。


傾斜型產業政策,以日本為代表,其立法模式注重產業結構的法律調整,適用於後發國家。二戰後,日本經歷了經濟復興到結構轉型的多個階段,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如《特定產業振興法》等,集中資源扶持關鍵產業,旨在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升國際競爭力。這種模式強調有序發展,既具有統籌性又保持動態連貫性。


相反,競爭型產業政策立法,如美國,更傾向於調整產業組織,注重市場公平競爭和反壟斷。美國的反托拉斯法被視為其主要產業政策,盡管曾有如《農業貿易發展與援助法》和《產業復興法》等特定產業政策,但總體上,美國傾向於通過市場機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的產業政策立法面臨獨特的挑戰,農業基礎薄弱、加工能力過剩、主導產業不明顯等問題突出。此外,農業、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對產業結構的制約以及企業組織上的集中度低、規模不經濟等現象,要求中國在立法上既要關注產業結構的優化,如通過法律法規支持農業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又要強化產業組織法規,促進公平競爭和企業規模化,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全面提升和競爭力的增強。


因此,中國的立法模式需要結合本國實際,採取雙軌並進的策略,既要傾斜性地扶持關鍵產業,也要保障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以此推動國家產業的健康與高效發展。


(3)日本經濟法立法擴展閱讀

產業政策法是調整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簡單地說,產業政策法就是規范和保障產業政策的法。它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方面可歸為宏觀調控法的范疇。

④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和戰後。戰前的日本經濟法受到德國經濟法理論的影響,以統制經濟法為基本特徵,強調國家的經濟目標和壟斷特權,忽視甚至禁止私人企業的自由競爭。戰後,受美國經濟民主和自由競爭思想的影響,日本經濟法以衫差搭維持市場競爭秩序法為基本特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統制經濟法思想
經濟統制是指國家對經濟活動施加權力干預,使之朝著既定方向發展,實現國家的特定經濟目的。戰前的日本社會容易接受這樣的法律制度,因為其法律對德國法律的依存性,戰時統制經濟政策的共性,以及大量經濟立法活動。
1、二戰結束前的統制經濟法立法活動
日本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特殊國內外環境下被統制經濟所代替,統制經濟法成為國家實現統制經濟的最有效手段。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採取戰時經濟統制政策,頒布《有關戰時工業源料出口取締事宜》等法令;二戰爆發後,日本政府重操戰時經濟統制政策,頒布《國家總動員法》等法令。
2、經濟法概念的引入及其影響
經濟法這一用語最初從德國法中的「Wirtschaftsrecht」一詞翻譯過來,以經濟統制為其基本特徵。日本對經濟法的理論研究始於大正末年到昭和初年,日本學者從不同角度理解經濟法的各種含義,如行政法學者提出「經濟警察」概念,民商法學者關注政府所實行的官民企業一體化組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經濟法思想
戰後,美國佔領軍要求日本經濟非軍事化、民主化,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民主化法,其中重要標志是1947年《禁止私的壟斷與確保公正交易法》(簡稱《禁止壟斷法》)的制定。
1、經濟法的新理念與經濟法理論體系
《禁止壟斷法》的制定和實施後,學者開始主張以競爭理念為中心研究該法律制度,建立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新的經濟法理論體系。然而,由於長期受戰時統制經濟法思想的影響,建立以《禁止壟斷法》為中心的經濟法理論體系需要一個適應期。
2、有關經濟法理論體系中的「中心說」與「非中心說」
「中心說」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以競爭法為核心;「非中心說」則認為經濟法的理論體系應由《禁止壟斷法》和產業政策法兩部分內容構成。這兩種觀點對日本經濟法理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經濟法學會的成立與各時期經濟法學的研究課題
1、經濟法學會的成立及前期的研究活動
《禁止壟斷法》頒布實施後,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競爭新理念,成為研究經濟法學的重要課題。日本經濟法學會於1951年成立,推進了經濟法學的研究。學會通過年度研討會,展開廣泛的討論。
2、新一代經濟法學者的研究課題與相關學會的成立
進入七十年代中葉,新一代研究者開始從經濟法學入手研究經濟法理論,展開與《禁止壟斷法》有關聯的各種事業規製法與競爭法的關系研究。八十年代後半期,隨著日本限制政策的緩和化,經濟法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和更加活躍的氣氛。進入二十一世紀,日本經濟法學研究的新動向表現為研究法與經濟的關系,引入產業組織論等。

熱點內容
社區法治ppt 發布:2025-04-09 16:06:23 瀏覽:592
什麼是司法車拍賣 發布:2025-04-09 15:48:31 瀏覽:709
鍾樓法官 發布:2025-04-09 15:29:53 瀏覽:39
民法典條文對照 發布:2025-04-09 15:15:10 瀏覽:31
法治與經濟的關系論文 發布:2025-04-09 15:14:19 瀏覽:519
法律責任的分類觀點 發布:2025-04-09 15:12:34 瀏覽:283
香港特區立法會財委會 發布:2025-04-09 14:58:38 瀏覽:329
刑法張美麗 發布:2025-04-09 14:45:27 瀏覽:117
淺析英美合同法 發布:2025-04-09 14:33:18 瀏覽:505
現行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4-09 14:09:54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