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從法治的角度對蘇格拉底之死談談自己的觀點

從法治的角度對蘇格拉底之死談談自己的觀點

發布時間: 2025-04-08 04:03:05

『壹』 蘇格拉底之死於西方法治的意義

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權威性。只有法律樹立了權威,才能有國家秩序與社會正義的存在。蘇格拉底為了正義死了,但他的死是值得的。
蘇格拉底之死對於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義:也許法律會一時枉正錯直,但在世俗之城裡只有一個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個蘇格拉底都服從法律的基礎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必須死,因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蘇格拉底毅然選擇了赴死。

『貳』 蘇格拉底到底是怎麼死的

蘇格拉底於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槿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根據當時雅典法律規定,處死犯人的方法是賜以毒酒一杯,在處死前關押的一個月中,法庭允許犯人的親友探監。去監獄探望蘇格拉底的青年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問蘇格拉底有無什麼遺言時,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別無它求,只有我平時對你們說過的那些話,請你們要牢記在心。

(2)從法治的角度對蘇格拉底之死談談自己的觀點擴展閱讀

蘇格拉底申辯最後一句話是:「我們離開這里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但是無人知道,誰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蘇格拉底不僅追求生的意義,也追求死的意義,他的那種死亡方式:對輕薄指控者、無良審判者、不義判決書的嘲弄和對死亡世界神話仙境般的素描。

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衛的著名油畫《蘇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襯托出堅強的意志,一邊高舉左手對弟子們諄諄教誨,一邊伸出右手欲從弟子手中接過毒酒杯,老師的淡定無畏和學生的聚精會神巧妙地融合在一個本是恐怖的死亡場面,震撼人心。

法治意味著依法而治。攸關的生死僅由會議投票數決定,這發生在雅典海軍十將領和蘇格拉底身上,也意味著在雅典法律被架空了,公民的權利隨意受損。雅典名將阿里斯泰德以「公正者」著稱,在公元前483年的公民大會上被投票放逐。

『叄』 世上的蘇格拉底之死讀後感

蘇格拉底把毒葯飲下去了.方才,在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抑制自己,盡量忍著眼淚,不要哭出來.但他們看到蘇格拉底喝光毒葯就刑時,就再也抑制不住.
蘇格拉底之死讀後感
在一個民主的社會,或者一個以民主自居的社會中,民-主被認為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從國家政權的建構、政府權利的行使到司法審判,似乎只有與民-主聯姻才具有正當性.然而,從蘇格拉底之死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民-主並非可以適用於一切領域,民主也並非可以獨霸某一領域,它的真正實現和力所不及之處需要法治的配合,以便最終促成法治的民主.雅典社會是一個民-主社會,但不是一個法治社會.蘇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無法治造成的悲劇.民-主的核心是正義,如何使這種正義長存、民-主長存呢?答案是,將民主制度化,而制度化的手段是法治,即以法治來防止多數人犯錯誤,以法治來彌補民-主的缺陷,保證民-主的真正實現.
讀斯東((蘇格拉底的審判))蘇格拉底之死與民主清官的形象,凝聚著民眾對理想政治的嚮往,甚至往往成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徵,寸是癸寸幻化為民間政治信仰中高大的「神」,而清官的政治幾乎完全是民間位成的.——王子今《權利的黑光——中國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從古代清官文化看傳統法理的困境——徐忠明《法學與文學之間》一書讀後感口王君--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只從明府到,人月巴信有清官.,』最近讀徐忠明先生的《法學與文學之間》,對我國古代清官文化頗有感觸,想到了元好問這段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恰恰表達了一種中國古代傳統觀念上對官員的要求和對清廉的渴望.清官文法治是理I生的.從不同角度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法治涵義,如法治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被視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等等.
但總的說來,法治是與人治相斥的,它排斥以人為軸心的約束,奉行「人變道不變」的哲學原則,以其理生平息民主的激情,這是法治需要發揮的作用.具體運作起來,正如斯東的看法,「法治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為民-主創造一個可操作的平台和一個穩定的運行和發展空間,把民-主偏向激-情的特性引導到理性的軌道,為民-主的發展保駕護航」.「法治通過對一切私人的、公共的權力施以必要的法律限制,從而保障了基本人權,支持了民主秩序」.為了減少類似多數人犯錯誤的可能,為了避免如此民-主的社會墮落為暴民社會的危險,現代社會都在踐行著制度化的民主——法治.縱觀世界各國各地區民-主化進程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後世的思想家、實踐家都認為,只有法治才能制止多數人對正義的威脅.民-主崇尚激情,法治崇尚理性.激情需要理性的約束,民-主也迫切需要一個可操作的制度安排.法學家季衛東教授曾言:「無論是權威民主還是共識民主,一旦失去了法治精神,就容不得人民提出具體的權利主張,就會墮落成專制的一種變-態.」法治幫助人們建立起對法律權威的至高無上的尊重;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義的觀念、公民的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幫助人們建立起通過協商來解決各種利益沖突的習慣;幫助人們形成嚴格遵守規則,一切按規則辦事的習慣;培養人們的「敬畏」,也就是使人們在內心深處生長出為一切違反規則的行為而感到恥辱的強烈的心理,正是這種恥辱構成人們自律的動力;幫助人們從各種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補充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等等.所以,只有法治的民-主才是真正有生命力、長期穩定的和權威的民主.
「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而安定的民主體制不能不以法治為前提」.(季衛東著:《憲政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48頁.)缺乏法治保障的民-主是殺死蘇格拉底的元兇.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我們不應成為雅典悲劇的看客.我國在進行法治建設過程中,應當認識到法治是民-主的軌道,只有法治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且需要努力創造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條件以最終實現法治的民-主這一目標.
蘇格拉底說:肉體是靈魂的墳墓,但是死卻能吧靈魂從它的墳墓之中解放出來,並使靈魂進入一個光明的境界.再他看來,死是哲學家最後和最重要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因為死打開了知識的大門.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他對法律的信仰,雖然他對這樣的法律判決不屑一顧.蘇格拉底的行為並非逞匹夫之勇,而是源自更深層次的法律信仰.這種信仰使其面對千夫所指依然能夠保持「合乎理性」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使他們對即便是缺乏公正的暴民判決時,依然遵守.維護希臘城邦的制度似乎是的重要,但是蘇格拉底之死在卻引起的是兩項重大質疑的發生:一是對民主政治發生質疑;二是對大眾判斷能力發生質疑.他的死是那麼的震撼人心,他的精神是那麼的具有沖擊力,他以死換來人們對社會以及一切的反思以及真正地打開了知識的大門.

『肆』 蘇格拉底之死的理解與意義是什麼

不難理解蘇格拉底之死對於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義:也許法律會一時枉正錯直,但在世俗之城裡只有一個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個蘇格拉底都服從法律的基礎上。

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必須死,因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蘇格拉底毅然選擇了赴死。

藝術鑒賞:

這幅作品描繪了哲學家蘇格拉底死時的情景。被囚於獄中的蘇格拉底,被判刑後飲鴆自殺,在這驚心動魄的瞬間,蘇格拉底鎮靜自若,左手高舉,表明信仰不變!周圍哀慟的人們增添了畫面的悲劇性。新古典主義的手法,使畫面獲得了凝重、剛毅、冷峻的藝術效果。

畫面左邊一組人物主要描繪親人們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牆悲痛欲絕,為了突出蘇格拉底不屈不撓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畫家有意在畫面前景地面置一打開的鐐銬和散落的手卷本,這引起人們對蘇格拉底鐵窗生涯的想像,增加了對英雄的認識和崇敬。

大衛在人物塑造上既保留了古典主義的造型規則,又著意於人物精神面貌和情感聯系的刻畫,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的本質特徵。

『伍』 蘇格拉底之死的歷史背景

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並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聖的信仰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並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沒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對他的召喚。

拓展資料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罪名判處死刑。

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陸』 思修問題 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用自己的死還給法律以尊嚴,其對法律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版但是我們必須要意權識到他對於法律的忠誠帶有一點愚昧性,有關惡法到底是不是法的問題千百年來困擾著無數的人,但我以現代法治眼光來看,惡法並非法也。首先,從法律的終極意義來看,法律的創立是為了保護世間公正而非使人遭受不公,惡法往往是造成不公的因素,它本身就不符合法律的初衷,那我們自然沒有必要去遵守它了。再者,對於惡法的遵守是否有利於維護法律的權威呢?我的回答仍然是否定的,惡法的實施會給人一種印象,我們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我們的法律是錯誤的,人們對於法律的這些懷疑只會去動搖法律的根基,而絕不會鞏固法律的基礎。最後,我再從法律的創立來看,如果人人都去遵守惡法,那麼立法者和執法者就會認為他們的法律是正義的,那麼這種惡法就不會被修改,長期以來它只會造成更大的不公正,最後的結果見識毀滅性的。所以,吾敬蘇格拉底之才,吾惜蘇格拉底之識,吾悲蘇格拉底之遇。

熱點內容
收據被篡改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8 09:29:07 瀏覽:690
經濟法基礎直接學初級會不會太難 發布:2025-04-08 09:26:27 瀏覽:770
杭州市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4-08 09:20:57 瀏覽:78
梨花司法所 發布:2025-04-08 09:20:52 瀏覽:884
法律條例1 發布:2025-04-08 09:13:33 瀏覽:896
取錢新條例 發布:2025-04-08 09:12:26 瀏覽:548
勞動法上班幾天又工資 發布:2025-04-08 08:46:10 瀏覽:354
悉尼法官 發布:2025-04-08 08:39:42 瀏覽:748
一般行政法和部門行政法 發布:2025-04-08 08:32:52 瀏覽:5
托運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08 08:23:05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