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全文島
A. 馬王堆版《道德經》全文
道經
1,道,不可言說的真理,不是恆常的真理。名稱,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恆的名。無名,是天地的起源;有名,是萬物的母體。所以常懷無欲之心,以觀察其奧妙;常懷有欲之心,以觀察其表象。兩者同源異名,都是玄奧之物。玄之又玄,是萬般奧妙之門。
2,天下人都知道美的美,就知道了丑;都知道善的善,就知道了不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都是永恆的真理。因此聖人行無為之事,言不言之教,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幹涉其始,生長而不佔有,作為而不倚仗,功成而不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不可去。
3,不崇尚賢能,使人民不爭;不珍視難得之貨,使人民不做盜;不引誘可欲之物,使人心不亂。聖人治理,使人民心無雜念,腹滿豐足,意志柔和,身體強健。常使人民無知無欲,使知道者不敢妄為,於是萬事得以治理。
4,道看似空虛,卻能無盡運用。深邃無比,如同萬物之宗。削去鋒芒,解開心結,柔和光芒,融入塵埃。深邃而彷彿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孩子,似乎是上古之神。
5,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視百姓為芻狗。天地間,猶如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會困窮,不如守中之道。
6,永恆的生命,被稱為玄牝。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本。綿綿不絕,用之不竭。
7,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存久遠,是因為它們不自生,所以能長生。因此聖人退後而身先,棄身而身存。這難道不是因為無私而能成就私嗎?
8,最善的如同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於眾人所厭惡之處,接近於道。居於善地,心善淵,與人為善,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行動善時。不爭,所以沒有遺憾。
9,保持滿盈不如已滿,銳利不如長久。金玉滿堂,難以守護。富貴而驕,自招禍患。功成身退,是天下的法則。
10,把握而滿盈,不如停止。銳利而長久,難以保持。金玉滿堂,難以守護。富貴而驕,自招禍患。功成身退,是天下的法則。
11,車輪由三十輻組成,沒有中央空洞就沒有車的用處。陶土製成器皿,沒有中央空洞就沒有器皿的用處。開窗造室,沒有中央空洞就沒有室的用處。所以有物提供便利,無物發揮功能。
12,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味失,馳騁畋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險。因此聖人注重內在,不追求外在。
13,寵辱如同驚雷,重視大患如同自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我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沒有身,我有何患?因此貴身,可寄天下;愛身,可托天下。
14,看不見的東西,稱為微;聽不見的東西,稱為希;摸不到的東西,稱為夷。這三者不可言說,故混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這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15,善於行道的人,微妙玄通,難以識辨。正因為難以識辨,所以勉強描述:謹慎兮,如同冬季過河;猶兮,如同恐懼四鄰;庄嚴兮,如同賓客;渙散兮,如同冰釋;敦厚兮,如同樸素;曠達兮,如同山谷;混沌兮,如同渾濁。誰能使渾濁停止,靜下來慢慢清晰?誰能使安逸持續,動起來慢慢生長?堅守此道的人,不追求盈滿。正因為不追求盈滿,所以能蔽而新成。
16,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行,我以觀復。萬物繁雜,各自歸於根本。歸根就是靜,靜就是復命。復命就是常,知道常就是明。不懂常,隨意妄為,凶險。懂常,包容萬物,公允,成為王者,符合天道,長久,終身不殆。
17,最高境界,人們不知其存在;其次,人們親近並贊譽;其次,人們畏懼;其次,人們輕視。信不足,有人不信。悠然自得,言辭謹慎。功成事遂,百姓認為「自然」。
18,大道廢棄,出現仁義;智慧出現,出現虛假;六親不和,出現孝慈;國家混亂,出現忠臣。
19,摒棄智慧和知識,人民獲益百倍;摒棄仁義,人民恢復孝慈;摒棄技巧和貪欲,盜賊無存。這些只是表面文章,還需回歸樸素,減少慾望,放棄知識,無憂無慮。
20,應允與否認,相差幾何?美與惡,相差如何?人們所畏懼的,不應不畏懼。荒謬,尚未開始。眾人歡騰,如同
B.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2)道德經全文島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