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帝身

道德經帝身

發布時間: 2025-04-09 06:09:54

① 作為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和道教三清有何關系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道德經》這本書籍吧,這本著名的寶典是由老子所寫的,而老子在歷史上就是道教太上老君的化身,在道教中是被稱為道祖的,而由他所創作的《道德經》也被譽為道教第一寶典。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老子並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的創始人是漢代的張道陵,老子與道教的關系就是老子創立了道教學說,而這也是和《道德經》有很大關系的

而老子和道教的真正關系是因為老子所創作的《道德經》,張道陵在創立道教的時候就是借用了《道德經》和老子的名氣,並且將老子成為太上老君,而且《道德經》的原名為《老子》。後來隨著道教的發展,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高。在漢代的時候,還有皇帝將老子神仙化,到了宋朝的時候皇帝直接將老子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②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五千多個字,但是幾千年來也未必有人真正理解,所謂的解釋也是膚淺的,我給你找一段來,你自己看吧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③ 《道德經》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一、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道啊,看它看不見,這叫做「夷」;聽它聽不到,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這叫做「微」。這三者都是大象無形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

道啊,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名狀定義,周而復始的運動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

道啊,是真實存在的。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2、南懷瑾《老子他說》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個看而不見,聽而不聞,又觸摸不到的混元一體的東西。要說它是物嗎,它又不同於物質世界的物體那樣,可以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要說它不是物嗎,宇宙萬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來。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實用上,便叫它作混元一體。但在本無名相可說上,它究竟是什麼東西?老子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視之不見的,還有非見所及的存在,特別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無阻的表示。

聽之不聞的,還有非聽聞所及的作用,特別命名它叫「希」。希,不是無聲,只是非人類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覺摸觸不到的,還有非感官所知的東西,特別命名它叫「微」。微,當然不是絕對的沒有。

總之,視、聽與觸覺這三種基本作用,原是一體的三角形。它與物理世界的聲、光、觸受是有密切的相互關聯性。也可以說它是一體的三種作用,不可尋探它的個別界限,因此儱侗說明它是「混而為一」的。從老子以後的道家與道教,便因襲其名,叫它「混元一體」,或「混元一氣」。這便是老子當時對物理的分類說法,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理論物理的粗淺說明之一。

再進一步說明,他說這個聲、光、觸覺「混而為一」的東西,它的本身,並無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別,也沒有明暗的界別。也可以說上下明暗,「混而為一」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時空的性質。「其上不皦」,雖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皦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雖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現象所染污。它說似無關卻有關的永遠不斷不續似地連在一起,「繩繩不可名」。你要說它是一個具體物質的東西,它又不是物質,「復歸於無物」。總之,沒有固定的形狀,「無狀之狀」。也不能用任何一樣東西來比擬它的現象,「無物之象」。只好給他取了一個混號,叫作「惚恍」。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不僅看不見聽不見,也無法用觸覺感知到它。道的這種無法用觸覺感知的特性,稱之為「微」。安靜無聲的微風,雖然看不見,聽不見,但是可以用觸覺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道則不然,既無法看見聽見,也無法像風那樣被觸覺感知到。

(2)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此三者,指「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詰,無法繼續推究和追問它們到底是什麼。所以,只能把它們混而為一。道,無形質,無聲音,無法用觸覺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認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識所能理解的上限。

(3)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虛漠鴻蒙之氣,連綿一片,無處不在,無邊無際,這樣的狀態,為繩繩。所以也無法用觸覺感知到它。

(4)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我們的所有感知能力,都是為了對物的感知。所以,要通徹大道,只能離形去知才可以,而不能依賴感知能力。我們所有的心智能力,也都不過是對物的感知能力的後續產物。所以,心智能力和感知能力用以通徹大道,一樣的無用。

(5)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人與道為二,才能可迎之可隨之。人與道混而為一,人與道既混為一,誰迎誰呢?是人迎道呢,還是人隨道呢?迎無可迎,隨無可隨,這樣便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人道混為一的狀態。

(6)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謂古之道?未始有物為鴻蒙之古,為古之道。何謂今之有?天地萬物。人道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棄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統御天下。

(7)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何謂古始?物不足以待,知不足以信。因為,天下肇始於天地相合,天地肇始於帝,帝肇始於道。道本無物,是為古始。

何謂道紀?大道之倫常,大道之綱紀,是謂道紀。以物御道,以人智治國,如同以其子而求其母,是謂違背天道倫理,亂天道綱紀。

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統御天下。這樣才是合乎天倫順乎大道之綱紀。

三、我之體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年齡越大,我們可能越發現一個問:世間萬物,所有我們能看到、聽到、摸到的東西,可能並不一定是真實的。相反,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也不一定看的到、聽得見、摸得著。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所感知到的東西可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講幾個盲人湊在一塊兒摸大象,最後得出了針鋒相對的結論:有人說大象像一堵牆,有人說像一根柱子,有人說像一個梭鏢,有人說像一根繩子……。我們看到他們在那裡爭鋒相對,可能會覺得很可笑,覺得他們很愚蠢。那是因為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視角看他們的。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缺乏更高的視角,或者更多的視角,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會有這種視角偏差。 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很形象的描寫了這個問題。

不過,如果僅僅是片面還好,至少這還是真實的,其實我們的身體常常還會欺騙我們,比如有些人是色盲,他們看到的顏色和我們看到的顏色可能就不一樣,如果偶然有機會發現,可能我們根本不知道別人看到的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就算你知道了,你也永遠沒辦法感知對方眼裡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再比如,我們帶上VR眼鏡看電影,雖然我們知道眼前的東西並不真實,但還是會隨著場景的變化,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動作。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很多時候分不清想像和現實。

另外,人的大腦喜歡完整的東西,不喜歡又缺陷的東西,所以人類大腦有個極其強大的功能——自動腦補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拼湊的片段,腦補出一個故事;可以通過幾個關鍵的零件部件,猜出實際是什麼東西。包括我們讀一本書,除了小學生,其他人一般不會逐字逐句的讀,常常一目十行,自動提取書中的內容。這種腦補功能,雖然極大的提高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效率,但也存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每個人腦補出來的東西可能是存在差別的。

所以,如果我們只能關注自己能感知到的東西,只相信「眼見為實」,我們的認知就會被局限。雅典人都說,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他什麼都知道。但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們也不知道,但是你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到《道德經》,「道」,就是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的東西。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質,但你一旦可以把握它,就可能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也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

④ 《道德經》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這本書的來歷本身就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在周朝任藏書的史官,眼見周朝日益衰落,便決定西出函谷關,從此隱居避世。函谷關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要一去不返,便請他著書傳世,於是老子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從此不知所終。

《道德經》篇幅很短,但意蘊深刻,可以說是一本無法窮盡的書。《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國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義就是我們所走的路。《說文解字》說:「道,所行道也。」後來含義逐漸擴大,自然與人事所遵循的途徑(即規律)都稱之為道,因此便又有「天道」、「人道」之說。至老子,始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范疇。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萬物存在的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修養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義。自從老子賦予「道」以如此至高無上的地位以後,「道」就成了中國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無為。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沒有外力強迫的狀態。所謂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不以外力強加干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狀態,而無為則是保持這一狀態的方法。老子希望人們以道為榜樣,按照自然、無為的原則處理一切事務。

道與德密不可分,二者是體與用的關系。道是德的根據,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體表現;道落實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無德。所以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的運動方式就是「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由此,老子總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勝剛,弱勝強」等具有深刻辯證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經》中,老子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他認為統治者應當順應民意,體貼民情,他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反對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現象,主張幫助弱勢群體。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道德經》比《論語》更具抽象思維特質,它的文學性,主要源於哲學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富於詩意的語言。《道德經》一書表現出了作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猶如一組語言洗練、意蘊深遠的哲理詩。使用了大量的韻語和排比、對偶等句式,行文手法多樣,變化多端,善於用平常的比喻來表現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譬如,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通過注釋《道德經》,開創了玄學,《道德經》與《莊子》、《周易》一起被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當中最重要的三部經典,同時,《道德經》又是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基本典籍之一。《道德經》和《莊子》所發揚的「自然無為」等哲學思想,更是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士人,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當中能夠與儒學分庭抗禮的另一極,像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這些中國文化的巨人,都可以說是老莊精神的嗣裔。很多儒家學者,特別是革新派和改良派的政治家,如王安石、魏源、嚴復等人,也都對老子哲學有所借鑒。

老子思想對中國古代政治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經過大的戰亂、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後,為了安定社會、恢復生產,統治者大多選擇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實行輕徭薄賦、減省刑罰、與民休息的治國政策。為史家所稱道的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國的結果。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老子的影響卻並未從此消逝,他的學說後來形成了道家學派。漢代被演變為宗教,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為教祖,由人變成了神。他寫的《道德經》也成為道教的經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認是老子的後裔。唐高宗追封老子為玄元皇帝,詔《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詔各州府廣置玄元皇帝廟,建立玄學,令生徒誦習《道德經》。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和儒學及後來的佛學一起構建成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等領域。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學派,無不從老子的思想裡面汲取營養而加以利用。從積極方面看:他的天道觀,經過莊子的發揮,成為魏晉的玄學,又影響到宋明的理學;他的無為觀,成功地應用於西漢的政治實踐,成為歷代統治者的統治之術;他的玄德觀,經過孔子的發揮,成為主宰中國數千年德治的主要內容;他的用兵之道,經過孫子的發揮,成為變化莫測的軍事理論;他的雌柔觀,成為詭辯家的理論基礎,造就了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中華武術、內家武功及歷代氣功,也無不從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啟發。

⑤ 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過《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震古爍今,歷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詮注,史稱「御注道德經」。現采其自序,以饗網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聖,強著玄言。權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樶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餘浸微,固不足數。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渴於納善。
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縣(懸)市相矜,亦雲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萬世而無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當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書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謂之經。其辭簡,其旨遠,學者當蔽識而深造之。
《德經》: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彼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故列於下經。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運之天更,值群雄之並起。不得自安於鄉裏,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年,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統育黔黎。
自即位以來,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晝遑遑,慮穹蒼之切,鑒於是,問「道」諸人。人皆我見,未達先賢。
壹日,試覽群書,檢間有《道德經》壹冊,因便但觀,見數章中盡皆明理。其文淺而意奧,莫知可通,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注論不同。再尋較之,所注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朕悉視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以壹己之見,似乎頗識。意欲試注,以遺方來。恐今後人笑,於是弗果。
又久之,見本《經》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懼之?」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經》之所雲?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滅恐,復以斯經。細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靄群山之疊章,外「虛」而內「實」,貌態「彷彿」,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巒,倏態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噸鴻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則又若皓月之沈澄淵,鏡中之睹實象,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可得而捫撫。況本《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慮明鏡水月,形體雖如,卻乃虛而不實,非著象於他處,安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棄鏡捫身則知已象之「不虛」。是謂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筆強為之辯論,未知後世果契高人之志歟?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智慮,意利後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書成,因為之序。
清世祖序
朕聞:道者,先天地而為萬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為玄德,而其言為聖言。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凈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
嘗觀其告孔子曰:「為人子者,無以有已;為人臣者,無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問禮,每曰「吾聞諸老耽」,豈非以人能清凈無為,則忠孝油然而生,禮樂合同而化乎?猶龍之嘆,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後,注者甚眾。或以為修煉,或以為權謀,斯皆以小智窺測聖人,失其意矣。開元、洪武之注,雖各有發明,亦未彰全旨。朕以聖言玄遠,末學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偽誤。用是博參眾說,艾繁去支,厘為一注。理取其簡而明,辭取其約而達。未知於經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書,原非虛無寂滅之說,權謀術數之談。是注也,於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國之道,或亦不相徑庭也。愛序諸簡端,以明大旨雲。
順治十有三年,歲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⑥ 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內容

(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正如柳宗元《種樹郭橐傳》一文中所說;".順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移栽時,謹細珍視若子,植後聽之任之若棄,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長而已.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則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後者,好煩其令,摧種摧收,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柳宗元記傳其事,囑為官者戒.事自躬親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頻示,有因層層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變其實質者;有因中間滑吏,藉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發揮,裝神弄鬼,殘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煩苛,動多忌諱,民無所措手足者:結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禍焉?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這句話用來表述濫施政令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結果往往與其本意大相徑庭是頗為貼切的.
 上失無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問道:"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並囑曰:"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私意妄為.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也應效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營造了宜於萬物生長的環境,而任萬物自由生發,不替萬物做主宰的作法:盡量不用繁雜的關卡衙門、苛刻的政刑法令來滋擾百姓,不給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機;不用一己或少數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來強奸民意;而是用宏觀調控來營造適宜的環境,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任意自便,休養生息.做到這樣可謂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老子崇尚本真,真誠,反對最高境界的道德含義.本真狀態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羈絆,依天性自然而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黃帝內經》中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認為道不涉及倫理性,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東西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歸真,民抱質朴,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於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這意思都是說,善以道治國者,可聽任人民依其淳樸的天性隨由自便,而不可讓其薰染得智詐奸滑.用智治國,則下亦以智應,惟務穿鑿,不循自然,以致奸詐斯生,上下相欺,國將無寧日.明曉這道理,便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營造一憨厚淳樸的大環境,不以機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為明,與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詐不作,禍亂不起,使復至於大順,此真可謂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無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偽美善者雜糅其間,長此以往,將使人離質尚文,漸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運用手段、利用權勢、操縱輿論、炮製出各種"當然對"和"可惡罪"來蒙蔽人民.魯迅說:"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嚴復評論老子之道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三)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謂至德之時,人皆仁義,故仁義不見,及人君失道,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沖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頹廢,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征暴斂,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朴","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朴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滿意請採納

⑦ 中國歷史上有哪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老子《道德經》做過注 他們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趙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⑧ 【覺悟《道德經》,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覺悟《道德經》,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道德經》雲: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釋義: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涌現忠臣。

老子用辯證法指出,大道與仁義,智慧與大偽,六親不合與孝慈,國家混亂與忠臣涌現等,前後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家家有孝子,戶戶有忠信,根本不必強調仁義。若家庭成員之間本就和睦,自不必宣揚父慈子孝。若國家政治清明,官吏各個清廉,何來忠奸之別?

正因為大道不行於世,人們各行其事乃至胡作非為,才會出現對於仁義的提倡。智慧計謀發達了,心眼兒越來越多了,虛偽與欺騙才會越來越多。人心不古、六親不合才會人為的去灌輸孝慈的思想。執政者治國無方,國家亂套了,才需要忠臣出來挽救危亡。

紅樓夢中,賈寶玉有一段話:「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須眉濁物只聽見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節,便只管胡鬧起來。那裡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諫之臣;只顧他邀名,猛拚之死,將來置君父於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戰;他只顧圖汗馬之功,猛拚一死,將來棄國於何地?」

意思是:文臣死於覲見,說明君昏。武將死於戰事,說明國之不保,君之無助。

民間也有家貧出孝子,國亂顯忠臣的說法。在常人看來,仁義道德、智慧謀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國家的寶貝,是社會的棟梁。

可是老子認為,人們壓根就理所應當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共享美好生活。

老子認為,智慧、孝慈、忠誠的產生都是消極的,是遠離大道的。他以此告誡我們,越是講得好,調門高,越要警惕假冒虛誇言行不一。

白居易有詩句說:王莽謙恭未篡時,是個素來恭儉,以博得朝野的好感。其實內心貪毒,時時窺視皇帝的寶座。一旦大權在握,便私下偽裝,篡權竊國。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為新都侯,提升為光祿大夫。他地位越高,待人處事越是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車馬衣服分給手下的賓客,自己家中所剩無幾。

他招攬四方名士,廣交將相,公卿朋友如雲,這些人四處傳播他的美德。他的美名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王莽尊師重教,常梳洗沐浴,穿戴整齊後,帶上美食美酒到學堂拜訪老師。

哥哥早亡,王莽便視侄兒如同己出,在同一天給侄兒和自己的兒子玩會,不偏不倚。

婚宴剛剛開始,家人便來報告說:太夫人身上疼痛。王莽便離席服侍母親吃葯,整個宴會期間,他數次起身,不厭其煩。

在眾人面前,樹立起一個既能修身齊家又能治國平天下的高大完美的形象。

後來王莽當上了大司馬,開始輔政,他仍然極力剋制自己的慾望,自己把一分錢掰成兩,犒勞下屬卻出手大方。

他母親病了,公卿列侯打發夫人來探望。王莽的妻子出來迎接,衣服短得直到膝蓋。起初大家還以為她是丫鬟,知道是王莽的夫人後都大吃一驚。

他的兒子殺了一個奴婢,王莽便痛斥一頓,命他自殺抵命。

後來王莽大權在握,當時的小皇帝才9歲,於是王莽便廢掉了兩位皇後逼她們自殺,以清君側。

他是用鐵的手腕扶植親信排除異己。朝廷中彌漫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氣氛。

王莽還將自己的女兒,推薦進宮立為皇後,又在酒中下毒,害死了小皇帝,立兩歲的孩童為皇帝。

公元八年,王莽廢掉皇帝,自稱為帝。四處搜刮民脂民膏,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被起義軍推翻,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布局強調智謀,其結果必然違反自然大道。用盡心機為自身打算,終會發展為損人利己、虛偽狡詐,終究是害人又害己。

《道德經》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所謂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並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體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並不像有神論者所想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

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情感的投射。聖明的執政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

老子得出結論,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虛靜不言的狀態。

很多時候真正的道理是無法用言語來傳授的,只能用心去領會。有時候什麼也不說,更有力量。因為沉默讓人覺得充滿,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人處事應當管住一張嘴,掌握說話的時機和分寸。

謹言慎語,並非不言不語。正確的說話態度是:應講則講,不應講則保持緘默。應多講則多講,不應多講則少講。公開批評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圓滑的說話方式也切勿過頭。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話說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現漏洞。而且中國的語言十分豐富,很容易出現歧義。即使你認為自己的話沒有問題,別人卻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樣。更何況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明、清兩朝文字獄盛行,那些作詩寫文章的哪一個人,認為他們的詩文有問題呢?可是一到了別有用心的人手裡,就出了天大的問題。

明朝時有個人叫徐一夔。他寫「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意思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這位聖人,為萬世開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為朱元璋歌功頌德,他肯定不會認為這句話有問題。

可是一傳到那些居心叵測的人手裡,就變成了以下解讀:什麼是光天之下,這是諷刺朱元璋當過和尚嗎?什麼叫當世作則?則與賊諧音,這不是在諷刺朱元璋參加過紅巾軍做過賊嗎?

經過這樣一解讀,徐一夔可謂馬屁拍到馬蹄上,竟被腰斬了。

清朝有個人叫戴名世,他寫:「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一句詩,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詩集里。

這首詩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有一次他在看書,一陣風吹來,把正在看的書吹亂了,他氣惱之下生出靈感並寫下了這句話。

這本來是件小事,可是偏偏有人大做文章,硬說這句話是諷刺清朝執政者。

大清皇帝自馬上得天下,以滿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們以前從來沒有接受過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連字都不認識的人。如今卻統治那麼多漢人,經過這一番解讀,這詩的意思就變成了反清言論。

於是不但戴名世丟了腦袋,凡看過此詩、抄過此詩、評論過此詩的人,還有他的弟子們,通通被牽連,先後殺了幾百人。

老子說多言數窮,高明的人,處事從不多說話。那些動不動就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會只大虧。

丁俊貴

2021年7月13日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