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道德書
⑴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現代道德書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⑵ 麻煩給我推薦幾本講---道德仁義禮智信---的好書
周易,
《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是一本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道德情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精品力作,該書的出版正逢其時,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歡迎。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是伴隨中國整個現代化過程的重大問題。我們曾經出現過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把一切中國被動挨打、貧窮落後的根源都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和文化運動,這種思潮和運動總是想重新構建中國文化的特質,這種努力的勇氣令人感嘆,但是文化宛如江河之水,抽刀難斷;我們也曾出現過一味崇尚和迷信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的儀規形制津津樂道、刻意模仿的思潮和文化運動,這種思潮和運動總想把現代化拉回到傳統的價值體系之中去,這種努力很少能取得什麼成效。可以說,今天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受到這兩種思潮和運動的沖擊。但是,有一點則是大家都認可的,那就是這本書開宗明義所指出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延續和發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我們堅信,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能夠得到更為豐富的滋養和展示,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也就是說,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華傳統美德必將更好地融入現代化所要求並於現代化相適應的道德情操之中,人們必將用現代的文化價值體系來詮釋傳統美德的內容與價值。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我認為《中國人的美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⑶ 現代文明還有必要學習《道德經》嗎
現代文明,其實是最適合不過的了,《道德經》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其中的一些道理人文哲學還是非常適用於現在社會的,比如他的千里之行,必須先始於足下,告誡人們一定要做個實幹家,而且有想做的事情就必須趕快去做,還有“人法地,地法天”,這個主張人們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規律還有“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告訴我們要尊重律法,法度就是上天的命運使然。
在《道德經》中,小編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現今抖音中非常好的那句“人法地,地法天”,還有“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無疑就是在主張人們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規律,告訴人們要尊重律法,因為法度,就是上天的命運安排,這也就是後來好人有好報的一個理論衍生。
⑷ 有沒有關於中國社會公德現狀的書籍
圖書名稱: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J)—高校社科文庫
書籍作者:吳潛濤 等著
圖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圖書品相:十品
庫 存 量:51 本
圖書售價:29.10元 圖書原價:39.80元
圖書類別:綜合類、其他類
圖書標簽: 當代中國 調查 人民出版社 社科 吳潛濤 等著
上書時間:2011-04-24
出版時間: 2010-04
開本:不詳 頁數:312 頁
裝訂:平裝 ISBN:9787010088518
配送:快遞、EMS、掛號印刷品[配送說明]
聯系店主 購物流程演示 圖書詳細描述:
字數:315000千字
版次:1
基本信息
書名: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J)—高校社科文庫
原價:39.80元
售價:29.1元,為你節省10.7元
折扣:73折
作者:吳潛濤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010088518
字數:315000
頁碼:312
版次:1
裝幀:平裝
編輯推薦
《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運用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大規模實證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地統計和客觀地分析調查數據,比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與當前我國社會的道德水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開放與道德建設之間的聯系以及社會道德水平的變化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關聯性。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道德實證研究的學術著作。全書運用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基本理論,在大規模實證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地統計和客觀地分析調查數據,比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與當前我國社會的道德水平: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開放與道德建設之間的聯系以及社會道德水平的變化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關聯性。本書對於我們准確把握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真實情況,實事求是、創新理論,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前言第一章改革開放以來公民道德總體狀況的調查與分析第一節公民道德總體狀況的調查結果及其分析一、調查結果二、調查中的相關因素分析第二節公民道德總體狀況進步的原因一、道德進步與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二、市場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道德水平提高三、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第三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對策建議l第二章公民對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則認知狀況的調查與分析第一節公民對「為人民服務」認知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一、調查的總體狀況分析二、總體評價中的相關因素分析三、培育「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思考第二節公民對「集體主義」認知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一、調查的總體狀況分析二、總體評價中的相關因素分析三、增強公民集體責任感的思考第三章社會公德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社會公德狀況一、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缺失現象二、現代人「缺德」主要缺誠心、公心和愛心第二節社會公德意識分析一、人與人的關系二、人與社會的關系第三節社會公德的建設思路一、辯證看待我國社會公德的現狀,增強社會公德建設的責任感二、分析我國社會公德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提出建設思路三、找准社會公德建設的著力點,增強建設的實效性第四章職業道德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工作態度的總體狀況、影響因素分析與建議一、工作態度總體狀況二、影響工作態度的若干因素三、提高職業忠誠度的幾點思考第二節機關工作作風的總體狀況、影響評價的因素與建議一、對機關工作作風的認可度二、影響評價機關工作作風的因素三、提高機關工作作風滿意度的思考與建議第三節公民誠信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建議一、對「誠信吃虧論」的調查分析與建議二、對社會誠信度的調查分析與建議第五章家庭道德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公民孝觀念狀況調查與分析一、對孝地位和意義的認知二、對孝內容的理解三、傳統孝道的繼承與弘揚第二節公民鄰里關系狀況調查與分析一、調查結果二、鄰里關系變化的原因分析三、城市新型鄰里關系的倫理思考第三節公民婚前性行為態度調查與分析一、調查結果二、影響婚前性行為態度的因素分析三、加強對青年婚前性行為的正確引導第四節婚外戀狀況調查與分析一、日益嚴重的婚外戀二、婚外戀現象的原因分析三、對婚外戀的倫理思考第五節公民隱私觀調查與分析一、公民隱私觀念的源起二、中國公民隱私觀念的迅速生發三、對公民隱私觀念的倫理思考第六章網路道德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網路應用中的道德問題一、網路主體的言論自由與責任擔當問題二、網上的人肉搜索與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三、主體的人格異化問題第二節我國網路道德狀況調查一、網路自由度調查二、對待個人隱私態度的調查三、制定網路規范主體的調查四、抵制網路不良影響的調查第三節加強網路道德建設的現實對策一、加強網路道德教育二、制定網路道德規范三、實施網路道德管理第七章青少年道德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青少年道德的總體狀況一、青少年道德總體狀況良好二、青少年道德現狀中的問題第二節青少年道德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影響二、學校教育的影響三、社會環境的影響四、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響第三節加強青少年道德建設的若干思考一、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理念二、遵循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化規律三、探索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路徑第八章公民對共產黨員道德水平的認知狀況調查與分析第一節公民對共產黨員道德水平的總體認知狀況一、公民對中共黨員應有道德水平的認知與分析二、公民對中共黨員實有道德水平的認知與分析第二節新時期黨員道德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一、部分黨員放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二、黨員道德建設面臨新挑戰三、黨員幹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第三節加強新時期黨員道德建設的對策一、加強黨性教育,注重思想入黨二、加強修養教育,樹立道德表率三、加強組織建設,創新監督機制第九章公民道德建設運行機制第一節公民道德建設的教育機制一、道德教育機制的理論與運用二、道德教育的合力機制運用三、道德教育的重點人群第二節公民道德建設的宣傳機制一、宣傳機制現狀調查二、科學運用宣傳機制第三節公民道德建設的調控機制一、道德建設調控機制調查二、加強道德調控手段的若干思考第四節公民道德建設的評價機制一、道德評價問題的提出二、道德建設評價機制的主要內容後記
作者介紹
吳潛濤,男,河南省南陽市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倫理學會秘書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日本倫理思想與日本現代化》(專著)、《倫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專著)、《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論》(主編)、《思想理論教育熱點問題》(主編)等。主要譯著有:《倫理學概論》、《東西方倫理學》。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等國內外報刊發表論文近100篇。
文摘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