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張道德無用
1. 道德經最後一句話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詮釋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以其深邃、精煉的智慧,影響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透徹而獨到,他的教誨如同八十一章的篇章,每一章都開啟一扇通往哲理世界的大門。
《道德經》雖然深奧,但其表達方式卻直接而有力。每一句都如同警句,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這部作品中,老子闡述了退避、守恆、柔弱與謙遜的重要性,這些主張成為了人們在亂世中自保與立足的哲學依據。
魯迅在他的作品《故事新編》中,以幽默的筆觸描繪了《道德經》的成書過程,雖然帶有調侃的成分,但也反映出對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魯迅筆下的老子,孤獨而高潔,他的智慧並非為世人所普遍理解。老子似乎在說: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懂,而是為了讓那些懂得人去領悟。
老子的五千言,意義深遠,言語之外,更需讀者去深入探索。《道德經》的教誨,若僅停留在文字表面,便容易忽略其深層含義。老子提倡的退讓、守弱,實際上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尤其在亂世之中,更顯得其價值。
在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將《道德經》中的「為而不爭」視為戰略指導,如紅軍在游擊戰中所運用的策略,便有《道德經》的影子。不爭無用之爭,以弱勝強,正是老子思想在實踐中的體現。
總之,《道德經》以其獨特的哲學視角,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智慧遺產。其最後一句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更是凝聚了老子的整個哲學體系,引導人們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尋找和諧與平衡。
2. 如何理解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
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是兩種極端的道德觀點,它們對道德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作用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道德萬能論認為,道德具有無窮的力量,可以解決社會和個人面臨的所有問題。持這種觀點的人相信,只要人們遵循道德規范,就能實現社會和諧與個人幸福。例如,他們認為通過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就可以消除貧困、犯罪和社會不公。在這種觀念下,道德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被視為解決一切社會弊病的萬能鑰匙。然而,這種看法忽視了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道德規范在不同文化和歷史背景下的差異性和局限性。
相反,道德無用論則主張道德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毫無作用,甚至可能是一種束縛和障礙。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社會秩序和個人行為應該完全由法律和利益來調節,道德只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或虛偽的掩飾。例如,他們可能認為在商業領域中,追求利潤最大化才是企業的唯一目標,道德規范只會束縛企業的發展。然而,這種看法忽視了道德在塑造社會價值觀和引導個人行為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個缺乏道德約束的社會可能會陷入混亂和失序,而個人也可能因缺乏道德指引而迷失方向。
實際上,道德既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無用的,而是社會和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規范可以幫助人們區分是非、善惡,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同時,道德也需要與其他社會規范如法律、經濟等相互配合,共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進步。例如,在一個法治社會中,法律提供了基本的行為准則和懲罰機制,而道德則通過內化於心的信念和價值觀來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法律並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因此,我們應該摒棄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的極端觀點,以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態度來看待道德在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道德的局限性並努力完善它,同時也要充分發揮道德在塑造美好社會和個人品格方面的積極作用。
3. 說出「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兩種極端論的觀點錯在哪
首先要清楚道德萬能論與道德無用論:
道德萬能論一一認為道德是社會調控體系中性一起作用或起決定性因素;
道德無用論一一根本否認道德在社會體系中的作用。
道德萬能論者的主張不能實現,這是因為:
1、道德並不能反擊人的切屬性;
2、人的社會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道德作為個體的一種外在規范要求,不是個體
生而知之的,它必定存在一個認知和接受的過程。
3、「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4、在階級社會里,各階級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各階級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各階級從自身利益出發所形成的道德觀念也是大相徑庭的。
道德無用論:
道德無用論者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根本否認了道德在社會調控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承認道德維護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的價值和利益。
從歷史上看,道德無用論思想泛濫的時期,一般從歷史上看,道德無用論思想泛濫的時期,都是社會動盪不安,人們缺乏最起碼的生存保障和安全感的時期。……
所以從兩方面來講又可以說
1、法律不是萬能的。
(1)例如道德問題,行政問題,法律管不著。
(2)法律的手段有時候不一定能夠繼續親情,例如贍養糾紛的案件有時候不能夠解決冷暴力等等。
2、法律也不是無用的。在法律能夠調整的社會關系范圍內,法律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
所以說「道德萬能論」和「道德無用論」都是錯誤的。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