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唐朝的立法思想

唐朝的立法思想

發布時間: 2025-04-11 11:52:23

Ⅰ 唐朝初統治階級的主要法律思想有哪些

唐初的立法指導思想: ●唐初的立法指導思想: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他又提出了「安 人寧國」的治國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治國方針,在立法指導思想上主要表現為:
一、奉行「德主刑輔」的法律思想;
二、在立法上採取約法省刑。
三、注意法律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唐朝的立法概況
1. 《武德律》 --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 12 篇 500 條

2. 《貞觀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長孫無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礎上修定而成,仍為 12 篇 500 條,以隋開皇律 令為藍本作了較大改動,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風貌。
3. 《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間,以《貞觀律》 為基礎 編纂出《永徽律》共 12 篇 500 條。此後又對 500 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 律效力,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將律疏附於每條律文之後,合在一起稱為《唐律疏議》 《唐六典》。
4. 唐玄宗開元年間制定,
內容涉及國家機關的組織與職掌, 是中國封建時代最早的一部綜合性行政法典。 《大 5.
中刑律統類》--唐宣宗時張戣(kuí)編定。所謂刑律統類即將同一性質的律、令、格、式混合編在一起的法 典形式。

●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正刑定罪」的刑法典。違反令、格、式法律形式,要以律論罪定刑。
2.令--是關
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3.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4.式--是國家 機關的公文程式。

唐律的刑法原則: ;
●唐律的刑法原則:劃分公罪和私罪;自首減免刑罰;共犯區分首從;二罪以上俱發,以重者論(合並論罪) 累犯加重;同居相隱;比況類推;老小廢疾減免刑罰;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同罪異罰;區分故意和過失。

.唐律的主要特點
(1)規范詳備、科條簡要
(2)中典治國、用刑持平
(3)諸法合體、以刑為主
(4)依禮 制刑、禮法合一
唐律堅持以禮為綱的指導思想;其法律條
文皆「一準乎禮」。 2.唐律的歷史地位 .唐律的歷史地位(1)唐律是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
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2)唐律對東亞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唐律關於物權和債權的規定
1.關於物權--唐律嚴格保護所有人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之權,嚴格禁止
他人侵犯;規定物權取得的條件。2.關於債權--唐律規定了買賣、借貸、賃庸、寄託等債的關系;規定債務 擔保制度。

●唐朝的司法制度 1
司法機關
(1)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刑部(中央最高司法機關)、御史台(中央最高監察 機關)。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長官共同審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機關--行政 長官兼理司法。

2.訴訟制度
(1)管轄--根據犯罪發生區域、罪行輕重、被告身份,劃分了各級審判機關的管轄權。
(2)起 訴--舉劾、告發、告訴三種方式。
(3)審判--以原告訴狀為准;採取「五聽」的審判方式,同時也以眾證定罪;
(4)執行--徒流刑應送配所,死刑的執行須奏報皇帝批准 。 3.監獄管理
4.監察機關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御史台的主要任務是監督國家各級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設台院、殿院、 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糾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級官吏;察院御史則巡察州縣,糾察地方官吏的違法失職 行為。

Ⅱ 唐代和明代立法指導思想是什麼

唐代的立法指導思想
1.德主刑輔,禮法並用
2.立法要寬簡
3.保持法律的穩定性
4.強調執法嚴明
明代的立法指導思想
1.重典治亂世。
2.禮刑並用。
3.加強法制宣傳。

Ⅲ 比較唐朝與明朝法制的異同

唐朝的法治思想為: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統治者強調論理道德是治國版之本,刑罰鎮壓為輔助權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為當時立法的重要依據。二是立法要求寬簡、穩定、統一。唐朝建立時就確定了寬簡的立法思想,貞觀年間 根據這一思想刪簡了舊律,作了不少改重為輕的規定,並保持了法律的穩定與劃一。三是嚴格守法與執法。為維護封建法制的權威,唐朝嚴格了貫徹守法與執法的原則,使得內外官吏「多自清謹」,守法、執法情況較好,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與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如下:
一、刑亂國用重典。明初的統治者借鑒元朝滅亡的教訓,尤其是元朝對官吏管理上的姑息養奸,導致政綱紊亂教訓,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來控制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同時,重典也適用於犯上作亂的行為和盜賊犯罪。二、法貴簡嚴。立法上的簡明和嚴厲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點。「簡」是指法律要簡明易懂,條文要精簡,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突出重點,著重打擊重大犯罪。「嚴」是指法律處罰要嚴厲,強調法律的威懾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禮法結合、明刑弼教。綱常禮教是明朝政府統治國家的國策,對順從統治的「良民」用禮教教導,對不順從的「頑民」就用法律嚴懲。

Ⅳ 唐朝法制的特點

唐朝初期,統治者以論理道德為治國之本,同時輔以刑罰鎮壓,這種「德本刑用」的思想成為立法的重要依據。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唐朝的立法原則強調寬簡、穩定與統一。

唐朝建立之初,便確立了寬簡的立法思想。到了貞觀年間,這一思想被進一步發揚光大,對舊律進行了刪簡,並作出多項改重為輕的規定。這種立法方式不僅簡化了法律條文,還確保了法律的穩定與劃一,為唐朝的法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執法方面,唐朝也展現出了嚴格的守法與執法原則。為了維護封建法制的權威,唐朝政府嚴格貫徹守法與執法,使得內外官吏「多自清謹」。這種嚴格的守法與執法情況,不僅保證了封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為唐朝的繁榮穩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綜上所述,唐朝的法治建設在「德本刑用」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寬簡、穩定、統一的立法原則,並嚴格貫徹了守法與執法的原則。這些舉措不僅維護了封建法制的權威,也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法治經驗。

Ⅳ 唐朝法律思想根源

論中國唐朝的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其傑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完備、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繼承發展了封建社會「禮法並用」的正統法律思想,強調社會風氣需要禮教與刑罰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禮教對法律的指導作用。唐朝法律體系的核心《唐律疏議》就是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法律的指導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經典的內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現為禮。它是禮法結合的產物,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法中的禮法關系。唐律的內容遵循禮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禮是確定其一般原則、罪名和刑罰的主要依據。同時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級身份差別的思想,將親疏、尊卑、良賤之間的種種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之後果表達得很詳細。唐律中的一般原則都規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體現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則,對其它十一律的內容均有制約作用。

《唐律疏議》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綜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講律文與疏議有機地結合未一體,反映了唐代律學的統一和發達。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結構比較簡單,律令簡約也是唐朝統治者立法的原則之一,各篇律條的排序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分別是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和斷獄等篇(律)。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

《唐律疏議》的基本特徵就是對唐律律文進行周密、系統、完整的解釋,即「疏議」部分,這部分是中國古代律學之精華的體現,它對律文所做的解釋,豐富了律文的內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個律學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代的律學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著中國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從結構上包含律文和相應的法律解釋兩部分,內容清晰且便於適用;唐律的條文涵蓋廣泛,疏而不漏,全面維護著唐朝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唐代對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會解律經驗的集中體現,對律文的各種解釋基本上都包括在這一部刑律之內。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國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獻,這部文獻與《唐律疏議》一樣,對後世封建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產生巨大影響。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編纂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制定,不僅是唐文化的珍品,對唐朝政治的穩定、對唐朝國家機構職能的正常發揮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對後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使我國古代封建行政體制能超乎尋常地、穩定地沿續千餘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質的立法匯集在一起,經精心編纂,與律令格式相輔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為與封建刑律並行的兩大基本體系,這不僅是我國封建立法史上的創舉,是中國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備的標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紀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個國家統治階級意志和願望的體現,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國策制定中是一位關鍵人物。他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有了較深刻和明智的認識。他強調要保持長治久安,就要實行開明統治,重視法律,刑法要寬平、簡約,強調德主刑輔的治國手段。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唐初統治者,為了恢復經濟、穩定局勢、鞏固統治秩序,在總結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刑罰體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歷來為後世各朝所稱贊。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為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到了唐後期,「編敕」成了唐後期立法活動的主要內容,成為根據形勢需要調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後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繼續,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後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僅躋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適用范圍也遠遠超過律、令、格、式,而後者則大多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長期居於世界法律發展過程的領先地位,並影響周邊國家,成為東亞廣大地區的主導性法律體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中國傳統法制的成熟形態,形成中華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華法系的理論基礎。

Ⅵ 論述唐朝的立法指導思想

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回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答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