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的結合
A.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是法律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為法律提供了堅實的社會道德支撐;而法律則是道德的深化,通過法律手段來保障道德的實施。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同時加強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以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緊密結合。
通過立法,直接把社會主義道德中的最低限度義務法律化,使之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法律義務。例如,將見義勇為等先進行為納入法律保護范圍,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積極引導人們向先進榜樣學習,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通過公正執法,懲治不道德行為,增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政務公開、審判公開等措施,既可增強公民監督意識,又可強化公務人員的廉政意識;依法打擊制假售假,可以促進職業道德的形成;依法懲處虐待老人行為,可以促進家庭美德的培育。通過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活動,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奠定道德基礎。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通過普及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政府應依法對這些活動提供一定支持和指導幫助。
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各級黨組織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要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黨員要成為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楷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而以德行政是以德治國的基本要求。在法德兼治,相輔相成的指導下,構建起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體系。
B. 道德和法律的區別和聯系
法律分析:道德與法律的聯系:法律、道德都是行為規范,都是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而規定的行動准則。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
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產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
道德是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俗約成的,是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保證實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道德則是非強制的,它完全依靠傳統習慣、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
3、處罰的方式不同
違反法律必須受到法律的強制制裁。
違反道德將受到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良知的譴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C.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答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對於夯實國家治理的制度基礎和思想道德基礎,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法治和德治對社會成員都具有約束作用,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也都具有必須遵守的性質,但約束作用的內在要求和表現形式不同,行為人違反兩種規范以後承擔的後果也不相同。
①法治發揮作用要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預測作用、懲罰作用、威懾作用和預防作用對公民和社會組織的行為進行約束,並對違反法律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
②德治發揮作用主要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俗、社會輿論等進行道德教化,並對違反道德的行為進行道德譴責。
(2)法治和德治的實現方式和實施載體不同。
①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實施法律規范的形式來推進和實施,國家要保護什麼、不保護什麼,倡導什麼、禁止什麼,都得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實行法有禁止不得為,體現的是規則之治。
②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揚道德等途徑來推進和實施,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以價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現出來,引導人們自覺地在行動上符合道德才可為,違反道德不可為。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要堅持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只有堅持以道德為滋養,法治才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道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法治建設全過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撐,為法治有效實施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