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理理論
㈠ 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三習俗四階段
前習俗水平
1. 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
- 行為的好壞根據其直接後果和個人利益來判斷。
- 第一階段:服從和懲罰定向
- 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認為受表揚的行為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是壞的。
- 第二階段:「樸素的利己主義定向」
- 兒童根據行為是否符合個人需求和利益來判斷其好壞,這常常被視為道德相對主義。
習俗水平
2. 內化了社會規則
- 道德判斷基於行為是否有助於維持習俗秩序或符合他人願望。
- 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
- 兒童認為,滿足他人願望、幫助他人的行為是好的,否則即為壞。
-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定向」
- 兒童認為,正確行為是履行個人責任、尊重權威和社會秩序,違背這些即為錯誤。
後習俗水平
3. 道德判斷基於個人內心的標准
- 道德推理超越了外在因素,可能與社會規則一致或不一致。
-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
- 兒童認為,道德規則是可變的的社會契約,人們應根據其來行動。
- 第六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
- 兒童持有以尊重個人和個人良知為基礎的抽象道德概念,認為遵循個人選擇的道德原則是正確的。
㈡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答案】:
(一) 道德發展的實質
道德發展指的是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和掌握道德判斷的標准,並在行為中體現這些標準的過程。
(二) 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學說
1. 第一水平:前習俗道德水平(學前至小學中年級)
這一水平的特點是道德推理以自我為中心,關注行為的具體結果。包括:
- 懲罰與服從階段(第一階段):行為後果決定道德價值。
- 個人功利主義與交換階段(第二階段):符合個人利益的行為被視為正確。
2. 第二水平:習俗道德水平(小學高年級至青少年期)
在這個水平,個體開始內化社會規則,道德推理圍繞社會期望進行。包括:
- 好孩子道德觀(第三階段):行為符合他人期望,獲得社會認可。
- 法律與秩序道德觀(第四階段):維護法律和秩序,尊重權威。
3. 第三水平:後習俗道德水平(青年晚期開始)
這一水平的個體依據內心的道德原則進行道德推理,關注自我選擇的道德標准。包括:
- 社會契約理論(第五階段):法律是社會契約的產物,可以按理性重新制定。
- 普遍的道德原則(第六階段):基於普遍倫理原則,如正義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