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厚實
Ⅰ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立壁千仞,無欲則剛」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含義是:最優良品行,如同水可以造化萬物,而不與萬物競爭利益。
「厚德載物」出自《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它的含義是:有道德的人應該像大地那樣厚實廣博,象大地那樣能載育萬物。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出自鄭板橋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下聯。它的含義是: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慾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慾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剛)的境界。
Ⅱ 請教精通《老子》的朋友,「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麼意思
「骨弱筋柔而握固」意思是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凶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
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2)道德經厚實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後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Ⅲ 【覺悟《道德經》,藏巧於拙、用晦而明】
【覺悟《道德經》,藏巧於拙、用晦而明】
《道德經》雲: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釋義:古時善於行「道」的人,見解微妙而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為他深藏不露無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強用下面一些比喻來將他描述:他的小心謹慎啊,就像冬天赤腳涉水過河時那樣逡巡不前;他的警覺戒備啊,就好像居於強鄰的包圍之中,不得不時時警惕萬分;他的拘謹嚴肅啊,就像在做客一樣;他的融合可親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質朴啊,就像沒有雕琢過的原木;他的曠遠豁達啊,就像空曠的山谷一樣;他的渾厚寬容啊,就像渾渾濁濁的江河大流一樣。誰能在動盪中靜止下來,在安靜中慢慢變得澄清?誰能在安定中變動起來,使其慢慢顯出生機?保持上述道的要義的人,不肯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老子稱贊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懂得運用普遍規律來處理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很強的靜定功夫。他們表面上清靜無為,而實質上蘊藏著極大的潛能,他們極富創造性,只是不願顯山露水。他們靜謐幽深,難以測識。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為了使人們能深刻領悟「道紀」之人的情貌特徵,老子就得道之人的特徵作了概括: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動都是無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腳過河一樣小心謹慎。眾所周知,在冬天沿著冰面過河是十分危險的行為,稍有不慎就會滑倒,甚至掉進冰窟里丟掉性命。得道之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會表現出謹慎的態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猶兮若畏四鄰」。猶,小心、猶豫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懼自己的鄰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規;制止自己的行動使之不囂張放肆,干擾鄰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們不可能脫離社會生活而存在,他們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密切的聯系,離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當他們和周圍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處理矛盾的過程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觀和處世哲學,因而周圍的鄰居對其評價的高低是至關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三是「儼兮其若客」。儼,庄嚴肅穆的樣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無論在什麼場合、什麼情形之下,都會把自己擺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隨隨便便地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從生命的本質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過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樣,不能超越生和死,這是「大道」的必然規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們以謙遜的心態做客人,嚴肅認真地對待日常生活瑣事,這和世間的庸人有著本質區別,庸人總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勢必以尊貴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而以驕縱的態度對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損害自然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最後也必將以毀滅自己而結束。老子主張以客人般的身份,來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為。
四是「渙兮其若凌釋」。渙,渙散;釋,消解,形容冰解凍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從自己的慾望、夢想、抱負、追求、知識等重負中解脫出來,回復為本我,就會有難以言表的輕松。愉悅、悠然自得。這種感覺就像是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河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種輕松愜意的感覺。得道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覺悟恰當地比喻為冰消雪融,從而煥發出自然的勃勃生機;從得道者自身而言,他們能沖破束縛完成自我解脫,不執著於一事一物,了無牽掛,自然也就逍遙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朴」。敦,內在端莊、厚重;外在樸素、自然。整句話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莊厚實的本質,輕易地抵禦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因而表現出返璞歸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實在的品格是人類社會一直所提倡和贊頌的,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社會所提倡的。人們常常用渾金璞玉來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實的人,因而得道之人就如同渾金璞玉,既具有真材實料,又默默無聞。
六是「曠兮其若谷」。曠,開闊、寬廣;谷,比喻像山谷一樣虛空。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遼闊,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虛高深。他們能夠藏污納垢、包容萬物,無所謂仇恨,也無所謂感恩,因為沒有親戚和仇敵的概念,心中就自然充滿了友善,這一點和沒能體悟「大道」的人有著本質的不同,沒領悟大道的人喜歡潔凈而厭惡污穢,有分別就有煩惱和禍患。得道之人處污穢無所謂污穢,處清潔無所謂清潔,與外在世界渾然一體,他也就無所謂痛苦、煩惱、禍患和災難了。沒有了這些分別,他因而也就顯得自在無為、隨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濁」。混,混同;濁,混濁。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內心明凈,與污濁的世界同為一體。
八是「澹兮其若海」。澹,淡泊,寧靜。得道之人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樣渾厚。
九是「飂兮若無止」。飂,高風,形容形跡飄逸。老子在這里希望人能在動盪中靜止下來,這就是清靜無為的思想。
只有覺悟自己的缺陷、空白才有空間、才有未來、才有發展。得道之人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世從不自滿、高傲,善於去故更新。他們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不象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機淺,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
得道者靜謐幽深,難以測試,他們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表面上,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造性,靜極而動,動極而靜。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內心世界極為豐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轉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道的變化規律。
學畫的人、習武的人、學哲學的人都是如此。老子正是從自然中體悟出大道的存在,老子是一個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個閱讀者,閱讀自然,天地雨露溪谷水玄牝橐龠,萬物萬象。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這正是它們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涵義。
一般地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志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做人的方法。安祿山做楊貴妃的干兒子就是個例子。
還有一種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後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據郡縣土地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面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的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
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力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力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
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力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有相反的效果。"與舊僚使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表面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種愚忠,實際李力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效果。果然"朝野義士"都認為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力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面觀察的結果,尤其是迎合了人們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於常人最易表現的忘恩負義、趨吉避凶,奸詐易變的人性弱點而表現出來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這是"藏巧於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預測,而自己則可在其間從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佔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為眾矢之的,他採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丁俊貴
202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