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准超道德

准超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4-12 07:19:01

Ⅰ 中國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哲學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意義,可以與宗教對於西方人的價值等量齊觀。

許多西方人認為,儒、道、佛是中國的三種宗教,這種認識不夠准確。事實上,儒教、道教、佛教確實屬於宗教,而儒家、道家、佛家則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而宗教是在哲學上增加一定上層建築的產物,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哲學與宗教既有聯系,也有區別。

比如,道家和道教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按道家哲學來說,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於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與之相對,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其中蘊含一種征服自然的追求。

(1)准超道德擴展閱讀

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在這一點上,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並無二致。與西方人通過關心宗教追求超越現實世界不同,中國人選擇以哲學的方式追求同樣的目標。

中國人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一種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一種觀點認為倫理道德是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並在哲學生活中體驗這種價值帶來的樂趣。

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提供正面知識,而是為了凈化人的心靈。心靈提升到一定境界後,可以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宗教與科學的沖突愈演愈烈。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後退一步;它的權威隨著科學的發展被不斷削弱。將來的世界,哲學將取代宗教的位置,因為它能使人以不摻雜想像和迷信的方式,體驗到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Ⅱ 老子的道德經是什麼內容

(一)應天順民,無為而治: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正如柳宗元《種樹郭橐傳》一文中所說;".順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移栽時,謹細珍視若子,植後聽之任之若棄,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長而已.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則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後者,好煩其令,摧種摧收,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柳宗元記傳其事,囑為官者戒.事自躬親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頻示,有因層層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變其實質者;有因中間滑吏,藉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發揮,裝神弄鬼,殘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煩苛,動多忌諱,民無所措手足者:結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禍焉?德國詩人海涅說過:"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這句話用來表述濫施政令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結果往往與其本意大相徑庭是頗為貼切的.
 上失無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問道:"愛民治國,能無為乎?"並囑曰:"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無為並非不為,而是不私意妄為.要做到這一點就應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意思就是說聖人治天下,也應效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營造了宜於萬物生長的環境,而任萬物自由生發,不替萬物做主宰的作法:盡量不用繁雜的關卡衙門、苛刻的政刑法令來滋擾百姓,不給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機;不用一己或少數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來強奸民意;而是用宏觀調控來營造適宜的環境,讓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使百姓各安其居,各樂其業,任意自便,休養生息.做到這樣可謂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二)見素抱朴,淳樸民風:
 老子崇尚本真,真誠,反對最高境界的道德含義.本真狀態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羈絆,依天性自然而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黃帝內經》中所謂:"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認為道不涉及倫理性,仁義禮智是把人為的東西強加於人的天性,扭曲損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歸真,民抱質朴,方能達到長治久安.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於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孔子也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這意思都是說,善以道治國者,可聽任人民依其淳樸的天性隨由自便,而不可讓其薰染得智詐奸滑.用智治國,則下亦以智應,惟務穿鑿,不循自然,以致奸詐斯生,上下相欺,國將無寧日.明曉這道理,便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營造一憨厚淳樸的大環境,不以機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為明,與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詐不作,禍亂不起,使復至於大順,此真可謂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為"有無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偽美善者雜糅其間,長此以往,將使人離質尚文,漸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運用手段、利用權勢、操縱輿論、炮製出各種"當然對"和"可惡罪"來蒙蔽人民.魯迅說:"我先前總以為人是有罪,所以槍斃或坐監的.現在才知道其中的許多,是先因被人認為"可惡",這才終於犯了罪.
 嚴復評論老子之道曰:"其所為若與物反,而其實以至大順.而世之讀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說夢也!"

(三)官清法正,國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謂至德之時,人皆仁義,故仁義不見,及人君失道,世風危殆,乃倡仁義禮之名甚至用法律"沖氣以為和"作為救濟.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柳宗元說:"禮之大本,以防亂也",這都是說,仁義禮法乃是權宜之計,救濟之策,以此來保持社會整體的和諧與安定.但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故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老子曰:"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道頹廢,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詐奸滑了呢?老子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因為人君欲多則費大,費大則稅重,稅重則民飢.上以利慾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輕死而求利不厭.
 當政者以權謀私,用暴力壓迫人民,橫征暴斂,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眾則以巧偽謀利,各種左道旁門便叢生滋起.上下都在謀私利,不管公益,國家就要窮苦紛亂了.在上者不能無為無事而使之自化,方且嚴刑法以誅之,明號令以禁之,而貪官猾吏舞文弄法魚肉百姓,窮民則相率而為盜.故"法令滋彰,而盜賊多有矣."
 老子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樸的大道頹廢了,飾偽萌生,仁義禮法乃為救濟的無奈之舉,為人君者,亟應知止勿進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學雲:"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為法治者,應止於公正嚴明.
 老子說:"我無欲,而民自朴","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當政者抱其質朴以示下,將"濁以靜之徐清","復歸於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社會將弊絕風清,國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學思想,修身處事治國平天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民族文化.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以及流經幾千年形成的道家學說,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影響永不泯滅.
人們常常要求哲學不要在"形而上學"的迷霧中周旋,而應向現實生活奉獻確切的知識,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為准則.其實老子早就對世人明確指出了安身立命與處世治國的正確策略,只是因為中國歷代都是君王專制,而老子政治的基點卻是以民為主,若公開倡揚老子之學,實在難以名正言順,然而治國富民卻又離不開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這么一種現象:凡是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以道家學術為師法,到了太平時期,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了.
老子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規律從渾沌的整體中分離出來,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論延伸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社會政治論,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東西.它有著完整的邏輯體系作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為後人認識事物,處理與事物的關系,規范人類自身行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則,我們若能理解,則將智周萬物,微妙玄通;為人處事的三要點,我們若能厲行,則將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國的三原則,我們若能實踐,社會則將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我們若能對老子之道"活學活用"便可如莊子所謂:"明此以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滿意請採納

Ⅲ 哲學領域的「超道德」概念的定義是什麼

馮先生說道家門徒嘲笑孔子的話,也對也不對:道家經典《老子》亦名《道德經》(或《德道經》)!道家言「道」,為一切本體;言「德」,為各人從「道」多多少少承受而來的素質。
但儒家所謂道德,卻是人間倫理,是社會性的,而不是道家那種「法自然」的——「法自然」並非說「道」以外還有個「自然」,而是說「道」只按自己的方式運行:所以道家是「以自然為本」的,儒家卻似乎「以人為本」!當然,儒家其實「以天為本」,這「天」是人格化的自然,有「上帝」特徵,但儒家只講「天命」,對這上帝本身則不大深究……
道家做了儒家不願深究的事,這就是所謂「超道德」了!馮先生指出的這一點,與一樓所說的「超道德」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二、三樓說的則不錯。
其實,與其說道家等學者「超道德」,不如說儒家等學者「超自然」,因為人類社會其實的確是「超自然」運行的——已經掙脫自然法則混沌性的束縛,所謂「文明」,所謂「生產力」,就是人類「超自然」的基礎和根據!
而「超道德」這一概念,其實所起的應該是「思想解放」的作用,舊的意識形態如何沖破,可以「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河」,但這樣缺乏理想引導會迷失方向的!理想從哪裡來?就要對社會本身作反思,就要把社會放在宇宙自然中來作終極性的反思——不考察自然的哲學不是全面的哲學,儒家迴避自然也許是社會使命急迫造成的;然而不解決社會人生問題也不是可靠的的哲學,只有社會性的實踐證明可行此哲學才能被接受為公理——中國歷史上「儒道互補」,後來又儒釋道三教互補,但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它居然還企圖成為當今的主流思想哪!就是因為它有「超自然」的力量!這是說,它對社會有極其深刻的理解和和極其精妙的謀劃。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