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中的細節
① 道德細節的舉例。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春天到了,家門前的草坪露出了紅紅綠綠的生機。一位新搬來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踐踏那片草坪,便繞了點路。沒想到剛上樓時,鄰居的老太太微笑著迎上來,一番話讓中年人頗感意外:「我整天在想,很有點擔心,新搬來的鄰居是個怎樣的人呢?」頓了一下,老太太又說:「當你剛剛繞過那片草坪時,我算是了解你了,知道我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為你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就像上述故事所講述的一樣,生活常常就是這樣,偶爾發生的一個細節,一個舉動,卻代表了一個人的道德品質。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有些人甚至將道德拋之腦後。
在繁華的都市,有一種不文明的「景觀」——街頭乞丐到處可見,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每當你走在大街上或者過天橋,或者駛車在路上時,都會遇到一些令人討厭的「乞丐」,或許你會認為給他們一點施捨也是積一點德,但是你是否想過這些乞丐竟然是一些身體強壯,故弄玄虛的年輕人。這種人不值得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因為像這種道德低下的人會被人們永遠的唾棄。
康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唯有兩種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天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正是因為道德可以潤飾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之光彩奪目,為美德的擁有者贏得周圍人的尊重。沒有道德的人就會變得狂傲,自負愚蠢。
那怎樣才能做個有道德的人呢?首先有道德的人懂禮貌,有禮貌。只有禮節儀表同質朴的道德結合,才算得上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其次,有道德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才能使他人尊重你。有道德的人才能夠將人類的各種品質,如真誠,勇敢,勤奮等,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品質。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面對自己的不足,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刻意偽裝,道貌岸然,表裡不一,要坦然面對。
有道德的人不是天生的。我們中學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
有一幅照片卻無法忘卻,它永遠定格在腦海中: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在母親的引領下,跌跌撞撞地將吃剩的香蕉皮扔進路邊的果皮箱里。
由這張照片聯想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這一重大的課題。「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質要從小開始,在細節上做文章。因為道德體現在細節里,細節是我們生活中的點滴行為。當這種行為慢慢成為一種自覺化的行為時,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習慣與品德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質,自然會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反之,如果一個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習慣,那麼,他的道德品質也會穩定下來。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會化最初的場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師。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應重視對子女特別是學齡前兒童的思想啟蒙和在細小環節上的教育,讓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植根於孩子幼小的心靈。
===========================
愛崗敬業是要求人們樹立職業責任感。我國素有「敬業」、「樂業」之說,敬業就是職守,樂就是熱愛職業。敬業是弘揚職業道德的前提和核心,只有敬業才能愛崗,才能中心於職守,樂於奉獻。
有這樣一個例子:我國古時候的老中醫,在弟子滿師時,要送兩件禮物——一把雨傘和一盞燈籠給弟子,意在教育弟子看病要風雨無阻,晝夜不分。這是我國古代職業人員愛崗敬業的一個典型事例。
雨傘:方便在下雨時出診。含義是無時無刻要為病人著想。體現了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燈籠:方便在夜晚出診。含義是相同的。體現了醫生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職業道德。燈籠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
② 一個人的人品體現在哪些方面
人品是一個人在道德品質、性格、行為和習慣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它影響著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形象和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細節中觀察到一個人的人品:
1. 言談舉止: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直接反映其修養和素質。在與人交流時,是否能夠以禮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顯示了其人品。
2. 守時守信:准時赴約和遵守承諾是基本的社會准則,這表明一個人有責任感和信譽。反之,經常遲到或不履行承諾則顯示其缺乏責任感和信任度。
3. 待人接物:在與人交往時,是否表現出友善、熱情和禮貌,體現了一個人對他人尊重的程度。
4. 處事態度: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積極應對和勇於承擔責任的人顯得有擔當。逃避和推卸責任則顯示其缺乏責任心。
5. 社交習慣:在社交場合中,是否能夠尊重他人意見、善於傾聽和溝通,反映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和包容心。
總的來說,一個人的人品是通過多個方面的細節展現出來的。我們應當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並且在言談舉止、守時守信、待人接物、處事態度和社交習慣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同時,學會觀察他人的人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與品德高尚的人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