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會立法權
Ⅰ 人大常委有沒有立法權
有的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定立法權主要包括:(1)制定和變動法律權;(2)解釋憲法和法律權;(3)立法監督權;(4)其他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活動,就是運用這四方面立法權,在它們所能調整的范圍內進行立法的活動。 (一)制定和變動法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這方面的權力主要包括:其一,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這里所謂「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指全國人大有權制定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等基本法律和其他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其二,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立法權,但它只能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行使,只能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而不能進行全面的補充和修改,不得同被補充和修改的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這些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較為充分地行使了這方面的權力,制定和變動了相當數量的法律,為完備中國法的體系和建設中國法製作出顯著的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同行使之前,無權制定和變動法律,那時全國人大是唯一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1982年憲法對此作出重大改變是由國情決定的。中國人口極其眾多,有56個民族和2000多個縣,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各政黨、各方面都要有適當數量的人大代表,因此代表人數少了不行。而代表人數多,開會議事就不方便。同時,由於代表來自各個方面,有勞動模範,有英雄人物,有科學家,有藝術家,有運動員,還有華僑代表等,而且不脫產,不象西方國家議員那樣實行專職制。因此,全國人大難以成為經常性的工作機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國人大適應形勢需要及時制定法律。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制度,就彌補了以上不足。因為,人大常委會是經常性的工作機構,人數較適當,開會、議事較方便;它又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關,代表各個方面,因此能反映全國人大的廣泛性的特點,適合國情。 (二)解釋憲法和法律 根據憲法第67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立法法第42條規定: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1)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2)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解釋憲法和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實施憲法和法律。但解釋憲法和法律本身則屬於立法范疇,通過解釋憲法和法律產生的文件,分別為憲法性文件和法律性文件,是憲法和法律的組成部分。在西方,解釋憲法權通常並不屬於議會。在中國,將這一權力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顯示了中國最高國家機關在許可權劃分問題上有自己的特色,表明了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常設機構的性質和地位。解釋法律,包括解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兩者的法律。解釋憲法和法律是一項很大的立法權。這種權力的行使,應當符合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應當遵循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所確定的基本制度。 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其他有關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解釋制度的框架包括下列要素: 其一,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對一定范圍的事項進行解釋。1954年憲法首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的制度。195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法律解釋問題的決議》,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的許可權范圍予以規定。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盡管條文和內容都很少,但都保留規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法律解釋權這一制度。1982年憲法所確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有24項,其中第四項便是解釋法律的職權。到了2000年3月通過的立法法,更是專門以第42條規定了以上所引述的制度。 其二,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法律應當遵循一些基本程序。一是提出法律解釋要求。立法法第43條規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研究擬訂法律解釋草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三是法律解釋草案經常委會審議,由法律委員會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審議、修改,提出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四是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五是法律解釋由常委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 其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三)立法監督 根據憲法第67、100、116條和立法法第85、86、87、88條的有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行使以下立法監督權: 其一,與監督憲法實施相聯的立法監督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監督憲法的實施。監督憲法實施,自然包括監督其他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是否違憲。 其二,撤銷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撤銷省級人大常委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立法法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撤銷制度是現行中國立法體制中反映各種立法權關系的一個重要制度。它可以使國家立法權對其他立法權、高層次立法權對低層次立法權的領導關系、主從關系得到保障。 其三,裁決法律之間的沖突。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其四,接受有關立法主體的立法備案權和批准有關規范性法文件權。憲法和有關憲法性法律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立法法補充規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提出備案要求,也應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既有權接受備案,就可以進行監督;既有權批准,更可以監督。 (四)其他立法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可以行使全國人大授予的立法權。自50年代起全國人大多次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立法權。80年代初授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和公布《民事訴訟法(試行)》。全國人大常委會還有權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隨著中國對外交往的日漸發展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日漸增大,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這一權力的意義也日漸增大。
Ⅱ 立法權和決定權怎麼區別
立法權涉及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狹義上,立法權是指制定法律的權力;廣義上,則包括關於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的所有權力。在我國,立法權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但需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決定權則賦予了各級人大和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按照法定程序決定國家和社會或本行政區域內重大事項的權力。這種權力確保了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事務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和合法的處理。
立法權與決定權雖然都屬於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各自的作用和范圍有所不同。立法權主要關注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而決定權則側重於對重大事項的決策。
在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而省、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則擁有地方立法權。同時,各級人大和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擁有決定權,能夠根據法定程序決定國家和社會或本行政區域內的重要事項。
立法權和決定權的明確劃分,有助於確保國家權力的運行更加科學、合理和高效。通過立法權的行使,可以確保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決定權的行使,則能夠確保國家和社會的重大事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
Ⅲ 人大都有立法權嗎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我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
2. 由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年會期有限,不可能頻繁審議立法事項,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承擔國家立法職責,包括制定法律。
3. 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制定除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這些法律覆蓋了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國防、外交、社會等多個領域。
4. 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大量法律,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公民權利保障法律、國家機構組織法律、行政處罰法律、教育法律、環境保護法律等。
5. 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國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權,主要包括修改非基本法律以及在特定條件下對基本法律進行補充和修改。
6. 對於憲法和基本法的立法權,即最高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獨自行使。
以上內容已盡量潤色並確保語義清晰,如仍有不準確之處,請參照相關法律條文進行糾正。
Ⅳ 地方人大有無立法權
嚴格地說,科學意義上的立法權是單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因為立法權是國家的一種職能,是國家主權的表現,一個國家的主權只能由一個最高機關行使,因而立法權也只能有一個,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並且只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只是由於我們國家大,民族多,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差別比較大,各地的情況很不一樣,如果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法律,很難適應各地的具體需要,因此,從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相繼建立常委會後,才賦予了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1982年,修改後的地方組織法又進一步賦予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較大的市」人大及常委會的立法權。雖然說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都可以從事立法活動,但不能說他們具有立法權,只可以使用「政府立法權」和「地方立法權」的概念,只能是一項工作或職能,卻不具有獨立的立法權。國務院的立法活動,也只是它行政管理權的一部分。我國不存在「二元立法」或「多元立法」體制。
目前我國「較大的市」已達49個,其中省會城市27個、經濟特區城市4個、國務院先後4次批准19個「較大的市」,其中重慶於1997年3月升格為直轄市,但自1993年4月批准蘇州、徐州後,國務院再未審批過任何「較大的市」,原因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兩部法律均缺乏對「較大的市」賦權的法律制度規定,而且國務院審批「較大的市」目前也尚無詳細的量化指標,此前主要依據城市的區域影響力和發展前景等現實條件確定,不是很規范。雖然我省南京、無錫、蘇州、徐州四市為「較大的市」,但也只有「半個立法權」,所立的地方性法規必須經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方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