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關於反致制度的立法

我國關於反致制度的立法

發布時間: 2025-04-12 20:59:45

① 我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立法為何不採納反致制度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反致制度存在的意義,他有很多的優越性,至於我國為什麼不適用反致制度,我認為主要在以下方面說:
第一,適用反致制度可能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我國對待這個問題應該是盡量減少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第二,適用反致很有可能導致法律適用過程中的惡性循環,如果適用反致,這方面的限制法規就必須出台,可能這方面時機還不成熟
第三,反致會對法律之確定性可預見性造成一定的挑戰,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公民普法水平普遍不高,所以要優先保證法律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② 反致現象有哪些利與弊

反致現象利的方面變現在用某一國的實體法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弊的方面表現在帶來了一些國際私法上的沖突,有時還激化了國家之間的矛盾。

反致是指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依法院地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某一外國法律,而根據該外國的沖突規范卻應適用法院地法,法院即適用本國的實體法的法律適用方法。

反致制度的真正目的在於排除外國的實體法而使本國實體法得到適用。該制度確立於1878年法國法院對「福爾果案」的判決,此後為世界多數國家的國際私法和某些國際公約採用。

在國內理論界對反致的適用有三種態度:全面接受,有限制接受;拒絕接受。本人比較傾向於在國內立法上有限制的接受反致,理由包括:

對於反致的觀點:

1. 反致在不損害本國主權的同時,可以擴大國內法的適用,實現內國實體法所體現的政策。另一方面通過反致達到判決一致。判決一致,正是國際私法的目的之一。反致作為一個比較好的調和方法,能避免當事人挑選法院,增強判決的執行力。

2. 不可否認,反致也存在著弊端,如實踐中的「惡性循環」等。如果對其全面接受,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通過適用范圍和種類上進行有限制的接受,發揮反致的優勢,做到更好地維護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 我國作為一個多法域的國家,各法域之間也存在沖突,即所謂區域法律沖突。從歷史和現狀分析,制定統一的區際沖突法困難重重,而採用反致就能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使各法域類推適用各自的國際私法。所以,反致制度符合解決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需要。

以上內容參考北京法院網-國際私法中的反致制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反致

③ 介紹我國立法對反致制度的相關規定

我國在立法中沒有對反致問題作明確的規定,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的規定及最高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有關法律問題的解釋,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依據《民法通則》第8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或者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是指現行的實體法,而不包括沖突法和程序法。這一規定隱含著不採用反致制度,因為該規定明確確定,我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只應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中的沖突規范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而不包括外國的沖突規范。反致實施的前提條件是一國承認其他法域的沖突規范。既然依沖突規范直接確定應適用的外國實體法,就沒有反致產生的可能了。

我國的沖突法立法主要以傳統的沖突法規范為主,而反致作為緩和沖突規范僵硬性和達到特定結果的手段,在排除適用反致的情況下,可以適當例外地接受反致。即使當今各國在普遍採用反致的同時,對其使用領域和范圍又加以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以公正實現,我國已有了最密切聯系原則,因此,沒必要在對反致加以詳細規定和明文規定接受。這一制度基本上只有當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時,才能實現人們所賦予它的優越性;在一些國外的實踐中,它一度受到限制,可見,這一優勢越來越得不到重視,反而受到削弱。由於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可以為法律選擇提供比較靈活性的方式以解決對這一制度的追求。我國已經例外承認狹義反致,藉此可以避免循環指引、簡化司法任務、節約司法資源、有利於法院地法的適用。筆者由此認為,反致即使在相當長的時期扔將發揮它的某些例外協調作用的同時,我國也可以原則上拒絕反致,在例外情況接受反致。

我國目前已加入多法域國家的行列,現有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四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的獨立法域。在這四個法域中,除了內地以外,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國際私法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反致制度。

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遵循英國沖突法中關於「單一反致」和「二重反致」的判例,(韓德培.中國沖突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444頁.)只在有限的問題上接受反致和轉致。這些問題包括遺囑的形式上有效性和實質上有效性以及無遺囑繼承的問題、在父母婚後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地位的問題、婚姻形式上的有效性和能力問題等。([英].莫里斯.法律沖突法.李東來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0年,第475頁.)除此之外的其他領域一般不採用反致制度。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問題的規定較為詳細,在澳門施行的《民法典》用4個條文分別規定了反致的一般原則(第16條)、對第三國法律的反致(第17條)、對澳門法律的反致(第18條)以及不接納反致的情況(第19條)。而且,該法典第36條第2款和第65條第1款還就所設問題作了反致的規定。(黃進、郭華成,論澳門國際私法的反致.武漢大學學報,1997(4),第33頁.)概而言之,澳門國際私法關於反致的規定是以實體法指定或實質指定為一般原則,同時又設置例外,在人的身份狀況、能力、親屬關系及繼承領域接受反致和轉致。

我國台灣地區1953年頒布實施的《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也承認反致制度。該法第29條明確規定:依本法適用當事人本國法時,如依其本國法就該法律關系須依其他法律而定者,應適用該其他法律。(余先予.沖突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15頁.)依該其他法律更應適用其他法律者,亦同。但依該其他法律應適用台灣地區法律者,適用台灣地區法律。這一規定表明台灣不僅接受反致,而且接受轉致和間接反致。

④ 涉外勞動合同,涉外合同法律適用的有關制度有哪些

勞動合同履行地在中國境內的法律適用。
勞動合同履行地在中國境內的涉外勞動合同糾紛是指勞動合同的主體具有涉外因素,即勞動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是外國企業或外國自然人(指具有外國國籍的人或無國籍人)。其表現為三種類型:1,用人單位是中國企業(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勞動者是外國自然人,即通常所說的外國人在中國就業;2,用人單位是外國企業,勞動者是具有中國國籍的人;3,用人單位是外國企業,勞動者是外國自然人。另外,還有非法打工情況下,司法機關不予受理當事人的請求,是否妥當?以及勞動合同中法律適用條款的法律效力的問題值得研究。
1,外國人在中國就業適用中國勞動法律規范。
我國《勞動法》第2條明確規定在我國境內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我國的《勞動法》。這里所指的企業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的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國企業;這里的勞動者包括外國人。根據我國勞動部、公安部、外交部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1996年聯合發布的《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應與在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依法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
但是,目前外籍人士在中國境內,無法參加社會保險,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據報道只有蘇州開始為外國人辦理社會保險),勞動合同中雖約定用人單位為外籍人士提供國家規定的養老、失業、醫療、公積金和其他綜合保險,但商業保險附加了許多條件,使得外籍人士發生醫療等費用時,有時卻得不到理賠。一旦雙方為此發生爭議,用人單位是否應該承擔這類費用?如何承擔往往成了審理中的難點問題。
雖然我國勞動法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與用人單位發生的涉外勞動合同糾紛適用中國勞動法處理,但是,由於目前勞動法律規范極不完善,使得涉外勞動合同糾紛實際上出現了無法可依的狀態。
筆者認為,對於外國人在中國就業與用人單位發生的涉外勞動合同糾紛,外國勞動者應當享有不低於中國國民的社會保險待遇,至於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律的不完善導致的無法可依的狀況,也是司法實踐上的正常現象。我們知道,社會的發展總是推動立法活動的前進,對於現階段出現的這些新類型案件,就需要我們的法官具有大膽的創新精神,法官造法,正確的理解、運用和發展法律的基本原則,以適用發展了的社會,最終對案件作出積極的裁判。
2,外國企業與中國勞動者發生的涉外勞動合同糾紛,按僱傭關系處理。
根據中國勞動法第二條的規定,中國境內的企業與勞動者為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勞動合同糾紛適用勞動法,前文述及該法第二條所指的中國境內的企業包括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企業(即外國企業駐華代表處或外國經濟組織駐華代表處等),因此,一般認為,外國企業與勞動者在中國境內履行的勞動合同糾紛屬於中國勞動法調整的范圍。但是,最高法院於2004年10月發布的最高法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第四條「不符合《勞動法》第二條規定的用工主體因服務或者提供勞務發生的下列糾紛,應當按照僱用關系處理,(五)外國企業或者其他組織在華常駐代表機構與僱用的中國公民之間的糾紛。」,上述司法解釋雖然尚未正式通過生效,但是,對於勞動法第二條的規定已經是有所突破,其立法意圖已經是非常清楚了。
由此可見,對於外國企業與具有中國國籍的勞動者在中國境內履行的勞動合同糾紛是依照中國法律處理,但是,不作為勞動爭議案件處理,不適用中國勞動法律規范,而是傾向於按照僱傭關系處理,適用有關僱傭關系的法律規定。
3,外國企業與外國勞動者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
外國企業與外國勞動者因在中國境內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的糾紛,一方當事人向我國司法機關提起訴訟,如何適用實體法?傳統的觀點認為,我國勞動法是適用於外國企業與外國自然人之間在中國境內履行的涉外勞動合同糾紛的,理由還是勞動法第二條的規定,但是,我們看到最高院關於勞動法解釋徵求意見稿已經對外國企業與中國公民之間的勞動合同糾紛的法律適用做出了突破。

⑤ 立法與實踐排除外國法適用的意義是什麼

國際私法上五大制度的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限制外國法適用擴大本國法適用的作用。
1.反致鏈櫻和反致是指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依法院地國的沖突規范應適用某一外國法律,而根據該外國的沖突規范卻應適用法院地法,法院即適用本國的實體法的法律適用方法。反致制度的真正目的在於排除外國的實體法而使本國實體法得到適用。該制度確立於1878年法國法院對「福爾果案」的判決,此後為世界多數國家的國際私法和某些國際公約採用。
2.識別識別又稱為歸類和定性,是指在適用沖突規范時,依照某一法律制度,對有關事實或問題進行分類和定性,將其歸入一定的法律范疇,並對有關沖突規范進行解釋的過棚盯程。在國際私法實踐中,各國大都以法頌宴院地法作為識別的主要依據,同時於必要時兼顧其他有關根據的法律。
3.外國法的查明外國法的查明是指一國法院根據本國沖突規范指定應適用某一外國實體

熱點內容
淘寶上的司法拍賣車能買嗎 發布:2025-04-13 12:18:45 瀏覽:839
法官道德要求諺語 發布:2025-04-13 12:18:42 瀏覽:850
勞動法的實施對工作的保障 發布:2025-04-13 12:11:40 瀏覽:601
小型服裝廠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3 12:11:32 瀏覽:747
房款收據按手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13 12:10:49 瀏覽:765
山東政法學院考研 發布:2025-04-13 11:58:17 瀏覽:742
胡衛紅道德經 發布:2025-04-13 11:56:48 瀏覽:664
只是申請撤股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13 11:50:49 瀏覽:146
立法的規范性文件 發布:2025-04-13 11:36:21 瀏覽:413
我國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意義 發布:2025-04-13 11:35:06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