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亦不許

道德亦不許

發布時間: 2025-04-13 04:25:54

道德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1) [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准和禮貌規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1. 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

  2. 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①《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②《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③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④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

①南朝 宋鮑照《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②唐杜甫《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③元倪瓚《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4.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①《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②《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③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❷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一、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各家之解評析及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少說話、不要強行發號施令,這樣才是合乎自然的。比如台風不會狂吹一晨,大暴雨也不會狂下一日,誰造成這狂風暴雨的?是天地啊!天地因狂暴而形成的狂風暴雨都不能長久,何況人類呢?所以說,遵從道的人,會成為同道中人;遵從德的人會是同德之人,而失道失德之人,也會物以類聚湊到一起的。遵從道的人,道也樂得與之相伴,喜歡德的人,德也樂得與之相伴,而失道失德之人,各種損失也樂得與之相伴,因為失道失德的人誠信不足,大家都不信任他們了。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希言自然」,並不是很少說到自然科學的理論。「自然」一詞,在這里不可作為物質世界的自然,而是哲學的名詞,勉強解釋,也可說是「原來如是」的表詮。

本章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開始,把自然現象的因果律,用比喻來反復說明,告訴我們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中,需要認識人間世事的現象,以及人與事,沒有一分一秒不在變。它是隨時隨地都在變,既不是你的力量可以把握住它,而且也無須要去把握它。只有一個超越現實,是我們生命所本有的,就是那個自然本有的東西。那一功能,能變、所變、受變的,卻是天人合一,變而不變的那個東西。但那個東西又怎麼可以體會它呢?只有從「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去體認它,才能自然證得。但是有的人雖然相信這個道理,並不能真肯實信,所以便又說:「信不足焉!」此外,大多數人,就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個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時也不相信現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所以說:「有不信焉!」真是無可奈何!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希言自然。

希,聽之不聞曰希。希言,自然之道,不言之教。自然,以天治天下,萬物因任天運而自化。

(2)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暴風驟雨,通常都維持不了一整天。所以,以人智治天下,就如同暴風驟雨一般,都不可能維持很久。

(3)孰為此者?天地。

暴風驟雨,是誰興作的呢?是天地所為。

(4)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所興作的暴風驟雨,都不能持久,更何況是以人智為政,所興作起來的偽巧之術呢?

(5)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從事於道者,事天治人者,指君王。

道者同於道,有道聖王,同於大道,輔佐天道,行自然之教,處無為之益。正因為不敢為,才能無不為。

德者,同於德。雖不能同於道,但為政以天為本,法天則地,立聖王之教。因其不失大本,故能德合於天。

失者,同於失。君王為政,不以道為宗,不以天為本。以人智治天下,以人言為天下立大偽之教法。為政以偽為本,故為失道。

(6)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為政宗於道,本於天,行自然無為之教。天道永恆而不殆,所以天下永遠也不會出現昏亂。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為政以天為本,德合於天,則能德蓄天下。雖然能有德治,但德衰之日,也就是天下昏亂之時。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離道喪德,為政失本。以人智之屑末小術治國,以此治天下,則亂天下,進而失天下。

(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以人言人智立教,不足以為道。不信,天道至真之言,天地雖不言,而能使萬物常自然。人智之治,不過都是飄風驟雨而已,不足為道。只有天道,才能使天下永久安定。

三、我之體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有句話說,你如何對待世界,世界就會如何對待你。你對世界的看法並不一定是世界的狀態,它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的狀態。正如王陽明說「心外無物」,所謂「心外無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沒有世界的,世界是你的心構建出來的。

正如老子這章所說「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你相信道,你的心就能構建一個道的世界,你用道的方式處事,世界自然回饋你道的結果。你相信德,你的心就能構建一個德的世界,你用德的方式對待世界,世界自然回饋你德的結果。你相信失,你的心就會構建一個失的世界,你用失的方式對待世界,世界自然回饋你失的結果。

撒切爾夫人有一段名言: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的心就是一切的根源,你的世界、你的境遇、你的命運都是由「心」塑造出來的。所以王陽明的整個哲學就叫「心學」。他認為:要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這個世界相處,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你的心變了,一切就全變了。

❸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文言文翻譯

釋義:合於道的人,道會樂於幫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會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會使他失道失德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屬於法律嗎 發布:2025-04-13 15:43:20 瀏覽:553
陝西明萌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13 15:35:17 瀏覽:962
法官任職迴避實施細則 發布:2025-04-13 15:33:34 瀏覽:401
桃源法院電話 發布:2025-04-13 15:29:32 瀏覽:955
國際法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4-13 15:19:21 瀏覽:34
台州刑事律師 發布:2025-04-13 15:10:06 瀏覽:76
法官武器 發布:2025-04-13 15:08:36 瀏覽:233
公司規章制度考核表 發布:2025-04-13 15:08:36 瀏覽:85
保定市滿城法院 發布:2025-04-13 14:44:08 瀏覽:421
湖南郴州市法律援助熱線是多少 發布:2025-04-13 14:36:45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