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道德修養
A. 論語十二章中闡述個人道德修養的句子是
一、言必信 ,行必果。——《論語·子路》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二、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三、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六、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B. 論語十二章里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道德修養句子的分類分別是什麼
1、學習方法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學習態度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道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C. 論語十二章中有關道德修養的論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結合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了知識之後時常去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道德修養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原則。誠信作為公民道德規范,其基本內涵是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它是人的一種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個沒有良好誠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一個在平時不講誠信的人,在關鍵時刻不可能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犧牲。大學生作為一個快踏入社會的群體,理應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才能忠誠於國家和民族事業。
(3)論語十二章道德修養擴展閱讀
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就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以後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繼承發揮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道德修養理論。
這一理論把個人的道德修養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見修齊治平)結合起來,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曾說,他最擔憂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視自己品德的修養,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的理論,並強調「內省」的修養功夫,要求他的學生曾參每日「三省」自身。
孟子進而指出,人們經過堅持不懈、誠心誠意的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們繼承和發展了先秦以來儒家的道德修養理論,尤其在修養方法上強調「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