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從治民到治權

法治從治民到治權

發布時間: 2025-04-15 11:47:39

1. 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

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嚴格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深入開展法治建設與活動,積極運用普法和依法治理基本手段,依法管理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事務,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一

全面依法治國是十幾億人民的社會行動和偉大實踐,其實踐主體是每個公民。通過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全面繼承和發揚中華文明中的天下觀念、仁愛情懷、包容精神等精華,解決制度與秩序問題;另一方面吸收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推動形成公平正義、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全球制度文明實體。由此,全面依法治國不僅要讓我們這個大國和偉大民族實現自身制度文明的更新和升華,也要為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全人類的共同尊嚴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什麼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本原?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源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意志,也植根於社會發展進步規律。充分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權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法律,就是中國的良法。法治中國,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階段性目標的手段,而且是促進和保障中國現代化的制度文明類型。

認識論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關於法治中國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知識的來源或依據是什麼,如何檢驗其真理性?這些知識對於新型制度文明提供了哪些理論支持?這些都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認識論問題。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首先源於對我國歷史、國情的經驗認識。深刻總結我國近現代以來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制度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對形成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科學認識具有重大意義。同時,認清我國在立法、執法、司法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和成因,也十分必要。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趨勢到各具體問題,在宏觀和微觀各層面均需形成深刻、系統的認識或知識。這些科學認識,可為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提供經驗性知識基礎,也為檢驗相關認識、決策、實踐的正確性提供依據。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具有深刻、周密的邏輯理性品質。在生活法則、事理邏輯和社會科學層面,人類制度文明的經驗教訓背後有無、有何通則和邏輯,制度文明演進、發展何以正當和科學,社會問題的成因機理和變革可能、制度供求、系統控制等邏輯性、規律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統把握。例如,對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制度安排和機制設置等問題,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給出了事理邏輯論證。經濟學甚至運用數學模型證明了法治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這些已被證明的生活法則、事理邏輯、社會規律,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邏輯基礎和另一知識來源。

全面依法治國的知識還可從自然科學等實證科學中獲得根據。生命科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找到了人的公平感、同情心、認同能力、規則意識、合作能力的生理和心理依據,用實驗數據和經驗性事實證實了社會科學所假設和論證的有關邏輯、規律具有合理性。全面依法治國相關的知識或認識,是可以通過對社會發展的邏輯、規律的科學抽象和實踐經驗來證實和深化的。其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具有經驗、邏輯和實證的扎實依據,可以經過社會實踐的反復檢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並闡述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五個基本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五個原則的提出,回答了社會普遍關心的涉及依法治國的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遵循。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政治保證問題。《決定》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原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善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力量源泉問題。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目標。法治建設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好地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追求問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的公民都不得受到歧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加大監督力度,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精神支撐問題。道德和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內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線。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解決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問題。法治屬於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需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推動法治實踐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不懈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而努力奮斗!

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認識篇三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全面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志在關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之所以是革命,是因為它作為國家治理領域的法治改革,屬於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同志明確指出,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既然司法體制改革屬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其他組成部分,如立法體制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法律監督體制改革、全民守法體制改革等,當然也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的范疇。

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推動和保障等重要作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民主政治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從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照和運用憲法與法律治國理政,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從法治的內在功能和價值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講,依法治國就是不斷完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同時使這些法律和制度良好有效運行,實現良法善治。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法律的革命”。同志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的高度,從多個角度對全面依法治國的性質及其重大意義作出了精闢論述。他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法律上層建築的重大變法或變革,是具有政治體制改革性質的“法律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18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許多是涉及利益關系和權利格局調整的“硬骨頭”,都是必須改的。而法治領域的改革涉及公檢法司等國家政權機關,社會關注度高、改革難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充分准備。正因如此,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法治保障

同志明確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制度基礎和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含著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國的戰略目標。法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國,在價值層面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有序,充分保障人權與人的尊嚴;在制度層面追求的是人民主權、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治權,努力建成法治中國;在實踐層面追求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辦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實現良法善治。與此同時,全面依法治國通過特有的制度安排、規范手段、教育強制功能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相輔相成。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都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姊妹篇,我們要切實抓好落實,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滾滾向前。”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頂層設計。全面依法治國是引領、促進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要用法治思維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堅持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相統一,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各方面。與此同時,全面從嚴治黨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這個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方略和法治這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憲執政、依法執政,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堅持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過程,落實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以及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各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

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和法治體系整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才能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徵。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解決好道路問題。同志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有自己的時空定位和時代特色。相對於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是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法治道路和法治模式,決不能混為一談;相對於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治模式和法治道路而言,我們所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理想社會主義社會及其國家與法的論述和描繪,我們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法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相對於歷史上中華法系的法文化和法制度,我們今天所走的是一條現代化的法治道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基本原理,在吸收借鑒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從當代中國國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依法治國的實踐出發,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法治理論的繼承、創新和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指導、思想基礎和學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思想價值理論、制度規范理論、實踐運行理論、法治相關關系理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的提出,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提出,不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也具有獨創性,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志指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來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這段論述表明,一方面,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關系而言,前者從屬於後者,本質上是後者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反映;另一方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內在統一相一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三位一體的,它們構成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指引、理論支撐和制度保障,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理論、法治體系“三位一體”,共同引領並保證依法治國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2)法治從治民到治權擴展閱讀: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3、我們的法治道路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治病要對症下葯,射箭要有的放矢,法治建設也要著眼於解決問題,實現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作為一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的超大型國家,中國發展面臨的問題的規模、復雜程度,是很多國家不曾遇到過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解決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都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從法治建設本身看,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經驗固然可以參考,但說到底,針對自己病症的葯方才最有效,走自己的法治道路才最管用。

「治國憑圭臬,安邦靠准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嘹亮號角,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前進,我們就一定能夠鑄就法治中國新的豐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3.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方向

根本方向是達到全民守法,辦事依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依法治國與依法治稅的關系

依法治稅:「新」在觀念 「常」在落實

「依法治稅」是隨著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確立的,其標志是1998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依法治稅嚴格稅收管理許可權的通知》。客觀地說,這一方針雖然提出已久,但一些領域和部分機關仍然沒有對其形成准確認識,在實踐中未能全面有效貫徹,呈現稅收法律供給明顯不足、可操作性不強和執行狀況不佳的狀況,甚至局部產生按指標征稅而非依法征稅的現象。筆者認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格局下,應當著力打造依法治稅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在於觀念。過去,社會上有一種觀念認為,依法治稅就是征稅機關要按照法律來征稅,稅法是政府用來管理納稅人的法律。而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稅法變成用來授予、規范和監督政府征稅權的法律。作為一種公共財產,稅收來源於納稅人,最終服務於納稅人,也經由法律體現納稅人的意志。對此,全會公報專門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啟示我們,人民群眾不再是依法治稅的被動受體,而是權利主體和最終歸宿。申言之,依法治稅觀念之「新」,就在於從權力本位到權利本位,從管理到法治,從治民之法到治權之法。
新常態之「常」在於落實。有人認為,現在的核心任務是加快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稅收法治是第二位的。對此應看到,依法治稅不能只停留於觀念和口號,而應當成為稅收活動實際奉行的日常准則。推進依法治稅和深化稅制改革並不矛盾,二者應當是協同推進、一體兩面的統一過程。一方面,依法治稅是改革要實現的目標。相比服務於經濟市場化的1994年稅制改革,本輪稅制改革的目標是治理現代化,因而完善法治自然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另一方面,改革要在依法治稅的框架下進行。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表明「改革突破法律」的做法將告終結,法治將成為稅收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常態。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語境下重提依法治稅,雖然語詞未變,但卻在立場、內涵、范圍和要求上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法諺有雲:「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全會公報也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依法治稅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稅收法治成為信仰,成為征納雙方共同的內心認同。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消解納稅人的對抗情緒與稅收焦慮,內在地提升其稅法遵從,營造合作、互動的稅收文化。

5.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心得體會

8月18日晚,中央電視台播出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整理了相關觀後感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心得體會

法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和名義,而且也是對國家權力執掌者的約束和警醒。執政黨宣示法治理想,對國家治理而言是難得的一次轉捩機遇期。

8月18日,六集政論片《法治中國》播出第一集《奉法者強》,該片以建設法治中國為主題,以中共十八大以來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成就為主線,內容涵蓋法治建設的主要方面。從片子布局可知,「法治中國」輻射立法、行政、司法和守法各領域,其中「公正司法」更有兩集的體量充分展開。

以法治為主題統領和表述新一屆執政團隊幾年來的施政心得與治理經驗,「法治中國」作為國家夢想的意義在此次高規格的政論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法治不是新鮮詞,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深入詮釋和實踐可視為近年來執政黨的政治宣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此為標志,深入理解和探索法治的真諦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個難得的共識。對於法治國家的闡述和理解,哪怕是在學術界也同樣存在「法治與法制」的涵義區分,作為國家理想的法治,人們的理解究竟是如何從法律制度本身的制定過渡到了「法律的治理」的?其中經歷的認識變遷何止在人心與觀念。更何況,「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一字之差所涵蓋的法治觀念劇變更直接指向整個國家治理現代化轉型的來路與去向。

法治是現代政治的治理理念,其對治理團隊與國家權力的運行機制的考驗,關鍵在於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法律本身。不難看出,中共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治理和運行的各個領域,都在厲行對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改造,不僅包括在司法領域推進的新一輪改革已經初見成效的訴訟機制之變和法律機關的職業化、員額制。法律之治,首先是對司法機關回歸法律屬性的撥亂反正,以及對法律從業者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保障。法治不僅是法律從業者的事,更不是局限於某個專業領域的話題,法治是眾人的事,庇護眾人的利益,也約束著眾人的行為。

法律為執業者所尊奉,也要為民眾所信仰,更要為權力者所敬畏,這是國家法治之變之所以能夠實現的根本。此次政論片首秀,以「奉法者強」為主題,意在闡釋和凝聚全社會對待法律之治的諸種共識。奉者,形象的場景是一種捧著的姿態,則意味著對待法律的態度應持敬畏心,這是對國家整體架構和運行中,權力執掌者所提出的要求。法治首先在治權而非治民,法律對民眾的初衷和本意在於庇佑和保障。政府法治化的實施在於依法行政的貫徹,法律之治對待被約束對象不是一個永遠舒適的狀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講的也是個羈束價值,權力的運行和執掌註定需要走出制度的舒適區,這對於國家治理的現代化轉型而言是條必由路,且無捷徑可循。「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共識也許不是一次曼妙的描述,而是對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約束的一種點醒。約束權力、監督權力,是現代政治治理的要義所在,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實現,一定是國家與社會之福。

法律不僅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和名義,而且也是對國家權力執掌者的約束和警醒。執政黨宣示法治理想,對國家治理而言是難得的一次轉捩機遇期,「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將國家治理與法律之治建立如此必然的聯系和邏輯,可見全社會在這一關鍵問題上的可貴共識和理性。在實現和朝著整個國家的法治理想的過程中,法律的意義和終極價值便非常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明確和重申,那就是對人的尊嚴、幸福和權益的制度保障。「奉法者強則國強」,國家強盛的意義與法治理想的目標在此處應當而且必然殊途同歸,那就是實現對人的關懷和庇護。

相關閱讀:

我精心推薦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