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論熟人道德關系

論熟人道德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4-15 15:05:46

① 有關傳統道德傳承的思修論文 思修論文3000字道德

道德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道德社會要求我們要好好傳承傳統道德,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道德傳承的論文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道德傳承的思修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

道德傳承的思修論文篇一:《道德文化生態及中華道德之傳承和教育》
摘 要:道德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特定的社會環境構成了特定的文化生態背景。新世紀社會經濟大潮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因此對於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影響深遠。本文以當代中學生為重點,討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中華道德;教育;傳承

一、文化及文化生態概說

文化,主要是指某個特定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觀念、行為准則及風俗習慣等。此外,廣義的文化也可以包括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狹義的文化則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其精神產品。從高級一點的層次來講,文化首先是指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比如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其中尤以價值觀念為精神文化的核心。因為它是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當然,文化也包括語言和文字,因為它是文化積淀和傳承的途徑。文化有其特定的規范體系,諸如法律條文、 規章制度 等。

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並且自然地從前輩那裡繼承了某種傳統文化;同時,新一代又根據自己的見解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此外,社會階層的分化也必然導致文化的差異。而這種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產物,因而也就產生了文化生態學這樣一門將生態學的方法運用於文化學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文化生態學”的概念源於“生態學”一詞,十九世紀後期,德國生物學家E.H.海克爾首先提出,用以研究文化與整個環境生物集的關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J.H.斯圖爾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態學”的概念,並主張從人、自然、社會、文化的各種變數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的規律,用以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文化生態理論雖然在概念上存在著諸多不同的側重,但它在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產生、發展以及不同行為模式方面仍有積極意義。

二、中華道德及當代社會背景

中華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所凝聚成哲學思想和精神,哺育了無數英雄豪傑和仁人志士,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不能不說,邪惡與正義總是相伴而行,古今亦然。歷史已經證明,幾千年傳承發展下來的優秀文化還不至於那麼不堪一擊,就像無法徹底割斷文化之脈一樣,任何狂妄與野心到頭來只不過自取其辱而已。也必須注意到,歷史造就了中華道德豐富的內涵,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華道德的宏大龐雜。比如任何一種正確的說法往往就有相對的另一種說法,有時候也容易產生誤導。其實這很正常,社會就是曲折前進的,就如修道過程中的“魔境”一樣。尤其是在當前這樣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經濟大潮無情地盪滌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加之現代傳媒的飛速發展,更讓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事件顯露無遺,造成的多種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例如網路大V可能會攪渾了原本清澈的池水,然而,高效的現代傳媒也會使一些可恥的行為暴露無遺。而且科技的發展勢必會有力地助推社會的前進。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也就更有必要對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及時教育引導,這是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重點所系,也是家長與社會共同合力的目標所向。

三、學校道德教育的職責和意義

重視修養實踐、崇尚理想人格是中華道德的根本追求。中華道德歷來重視將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統一作為自身的根本追求。首先它充分肯定個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任何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夠成就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其次它十分重視個體的修養實踐,強調要將道德認識見之於生活行動,提倡“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正因為這樣,講道德就滲透於傳統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講道德,甚至做文章也有“文以載道”之說,政治則有“為政以德”的說法,教育更要“德育為先”的說法。修養是一個不斷接近道德理想人格的過程。作為學校政治思想教育,我們要結合課本內容,適時貫穿中華道德的教育,要大力弘揚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這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業。弘揚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必將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社會道德風氣,尤其是當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時候,人們正在頻頻使用“滑坡”甚至“淪喪”等詞彙來表達對道德現狀的感嘆。確實,現實生活中存在形形色色的不道德行為。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把現實的道德問題放到更大的時空背景下考察,如果能夠以辯證的眼光審視中華道德的發展脈絡,可能會更多的化憂思為啟示,變焦慮為探索。而弘揚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必將有助於振奮民族的精神,進而有助於“中國夢”的實現。所以,必須要讓我們的青年一代明白,中華道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思想精神財富,其優秀傳統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更應當成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支柱。所以,我們應當從現實的特點和需要出發,對中華道德的優秀傳統進行富有時代特色的詮釋和闡發,使之成為當代中國道德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之發揚光大。

中華道德的傳承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思想的薪火是中華民族道德智慧的結晶,從古代聖賢到志士仁人,無數道德箴言積淀成了泱泱的大國風范和民族的浩然正氣。古聖先賢著書立說,議事明理,傳承卓越的心靈之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積極寫詩作文,析事明理,激濁揚清,啟智開慧,而這一切,都與民族興衰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作為政治教師,我們應結合課本教學,引導他們從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思考道理,明辨是非,培養他們光明磊落的浩然正氣。與此同時,也允許他們積極討論,暢所欲言,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生活,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社會的呼喚,更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善惡,用自己的智慧去明辨是非。相信他們能夠區分善惡,明辨事理,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參考文獻:

[1]羅國傑主編.中國傳統道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2]王丹彥,夏偉東主編.傳統與選擇[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道德傳承的思修論文篇二:《弘揚傳統文化,探討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之路》
摘 要:弘揚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發展及傳承態度;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豐富公民道德教育與和諧文化資源;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三個方面來闡述在新時期對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

關鍵詞:傳統文化;儒家倫理;中華文化;批判繼承;中國特色

黨的報告鮮明地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認為“在新歷史時期的戰略布局和戰略部署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文化成為炙手可熱的關注點,“文化走出去”“加大文化投入比例”“設立全民閱讀節”“保護文化遺產地”……這些提案議案代表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們對文化強國的殷切期盼。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是歷史先賢留給我們的瑰寶,值得我們珍惜和繼承。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作為其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全中華民族共同的驕傲和財富。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我想這“特色”要從弘揚傳統文化來體現。因此,我們在今天探討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是有積極意義的。

由孔子創建的儒家文化,並不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化的思想體系,是整個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曾經為我國古代社會的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文化的沖擊,儒家文化的先進性漸弱,在與異文化的碰撞下,以官僚資本主義的形式存活下來,成為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因此,在以“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和李大釗領導了對儒家文化的批判運動,然因歷史原因不了了之。直至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後,官僚資本文化(儒家文化的新形式)仍然有強大的影響力,依然在阻礙社會的進步。到了近階段隨著“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等社會發展目標的提出,隨著“百家講壇”的火爆,儒家思想方有了復興之勢。

今天,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談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呢?

一、“尚禮”“明德”“仁愛”“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評價古代聖賢的標准

儒家思想還倡導“人以群分”,其中的“群”字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階級性,也就是說“尚禮”“明德”“仁愛”“至善”的對象是在社會中擁有相同利益的階級群體。這是儒家思想的鮮明特徵之一,它將人群劃分成一個個圈子,在這樣的圈子裡,不知不覺中就積淀了過多的、歷史的腐朽。這些毫無疑問將要制約國家的創新與社會的發展。

因此,對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我們從批判的角度來繼承,

從發展的角度來創新。就說這個“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人平等,那麼,“群”應該泛指廣大人民群眾,“尚禮”“明德”“仁愛”“至善”的對象應該是全體人民。在社會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那些曾經帶給我們國家和民族興旺繁榮的傳統文化,我們更加迫切要“重新發現”“重新認識”,讓傳統文化、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煥發新的生機。

二、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豐富公民道德教育與和諧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將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繁榮與興盛,而當代和諧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須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與和諧文化資源。

儒家思想指導公民的道德教化與社會的和諧需要“互動”。儒家倫理以人為本,認為道德是人與人互動的產物。孟子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仁、義、禮、智“四德”,這就為每個人的道德成長與社會道德規范之間搭建起心靈的橋梁,使道德教化成為可能,也為中華後世道德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國際儒聯顧問徐惟誠教授強調研究道德環境,他認為人的道德行為受不斷變化著的環境所制約,在沒有“熟人”的環境里,不道德行為更容易發生。

孔子還認為,“吾道一以貫之”,什麼是孔子的“道”呢,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陳瑛教授就此給出了新的解讀,他認為孔子主要用“仁義”之道或“忠恕”之道來成己、成人、成物,這“仁義”“忠恕”就是孔子的“道”。今天,我們仍可以借鑒“一以貫之”之道,在思維方式上,要善於把握和發展“一”,用“一以貫之”的思想來落實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過程;在內容上當前講“仁”就是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而“成己”,益於社會而“成人”,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而“成物”。

以上僅是儒家倫理道德智慧中的“冰山一角”,充分挖掘倫理道德智慧,對豐富我們今天的公民道德教育與和諧文化資源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近代以來,囿於現代與傳統對立的思維偏見,國人對傳統文化否定多於肯定,很多人將近代中國的落後全部歸因於祖先,把責任推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身上。豈不知,中華文化曾支撐中華民族領先世界達千年之久。直到黨的十七大報告上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主張弘揚傳統文化,這才給了傳統文化復興以政治保障。

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認同傳統文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領悟儒家核心價值追求。國際儒聯編輯出版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的錢遜教授曾經就“儒家價值追求與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這一問題提出看法,他認為無論是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還是核心價值體系和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每一樣都要紮根於儒家倫理的沃土,都需要研究儒家核心價值――仁、義。

我們具體來看:1.儒家主張“仁以為己任”“居仁由義”,以仁和義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2.儒家主張“志於道”,將精神生活放在首位;3.儒家主張“修己以安百姓”,將個體放在群體之中;④儒家主張“養浩然之氣”,具備“大丈夫”精神,由此構成民族精神的基礎。不僅如此,若能將儒家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見義勇為”,它的最高境界毫無疑問是“捨己救人”“成仁取義”。這些在利益至上,彷彿一切都可以明碼標價的今天,無疑是我們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認同傳統文化,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最重要途徑。

另外,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的人文科學學者李漢秋教授認為應當重視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他主張要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如:李教授建議以七夕節作為中國的情侶節、以孟母生孟子之日即農歷四月初二作為中華母親節、以9月28日孔子誕辰日作為教師節,加上已確定的重陽節為中國老人節,這些就構成了一個完善的中華節日體系,以利於弘揚儒家倫理道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已經為我們指出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四個字,早就被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不能丟棄,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面對各種文化潮流的沖擊,我們一定要站穩腳跟,秉承傳統文化,堅持對儒家文化的批判繼承,才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偉.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現代意義[D].山東大學,2008.

[2]張治敏.近代儒家倫理思想的批判與繼承[D].新疆師范大學,2011.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