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刪

道德經刪

發布時間: 2025-04-16 11:55:22

Ⅰ 【國學文化】《道德經》:你的人生,要懂得及時歸零!

歸零,是真正的大智慧。歸零,不僅是一種境界,還是一種獲得智慧的方法。歸零可以達道,達道以後還須歸零。

歸零思想起源於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用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

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感悟人生歸零的真諦。

1

歸零:心歸於道,瀟灑從容

零是結束,萬物之終結歸為零;零又是新的開端,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老子《道德經》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有無相生。」

意思: 「無」中可以生「有」,「有」也免不了終結於「無」。

老子認為,無是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源於無,最後又歸於無。無中生有、有生於無,就是這個意思。它不是零中生出一來,而是零歸於零。

因為,一切都是從不存在到存在,然後再到不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是零,那麼世界就是從零到零,哲學也是從零到零,萬物都是從零到零。

所以,道就是「零」,道生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道,歸零就是歸於「道」。

👆 點擊上方圖片

 進入 《 道德經的智慧應用 》 線上課程

人生應當及時「歸零」,所有的成敗相對於前一秒都是一種過去,過去能支撐未來,卻代替不了明天。

成功時,把自己適時「歸零」,可以戒驕戒躁,不讓成功和榮譽等成為阻礙前進的包袱。

失敗時,固然會失去很多,但能夠在失去時勇於「歸零」,才能重新面對自己,從頭開始,積極奮斗。

人生,難免會有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無論何種境況,能適時把自己「歸零」,總是讓人海闊天空、心胸豁達。

歸 零於道,心胸豁達,更能瀟灑從容地應對一切。

2

歸零:大道至簡,讓心歸零

歸零的智慧,就是減法,就是刪除法,把一切多餘累贅,全部刪掉。

世事可能蕪雜,但是人心應該歸零,就像青天白日,簡單純粹;有時也應該「心如枯井,波瀾不生」。

老子《道德經》里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意思: 「素」是沒有漂染的絲線,「朴」是沒有經過加工的木材,就是要保持一個樸素的思想境界,本色自然,簡簡單單地活著就行了。

心簡單了,世界也就簡單了;只有讓心歸零,才能笑對人生。

簡單,是生活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它讓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思想變得健康,撫慰日益疲憊的精神和肉體。

簡單,不是空白。它是經歷千錘百煉「復雜」後的狀態,匯集了人生百味的豐富與情感。

嘗盡人間百味,還是清淡最美;看過人生繁華,還是平淡最真。簡單,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結晶。

大道至簡,讓心歸零,一切安好。

3

歸零:有舍有得,戰勝自己

歸零是從頭開始,從零開始,不破不立,不捨不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蛇類每年都要蛻皮才能成長,蟹只有脫去原有的外殼,才能換來更堅固的保障。舊的思想如果不舍棄,新的思想就不會誕生。

著名作家劉震雲說:「歸零心態就是把自己心靈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經擁有的一切剝除,一切歸於零的心態。」

人生也像時鍾一樣,到了子夜就要「從零開始」,只有歸零,才會有新的周期與輝煌。

適時把自己「歸零」,才能不斷學習、重新開始,永葆青春。

人生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一個人是否成功,大抵決定於能否在不斷「歸零」的過程中戰勝自己。

比如,有些人取得了成績或榮譽,卻沒有「歸零」心態,就會不思進取,總躺在成績和榮譽上「睡大覺」,也就無法再次取得成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放棄也是一種選擇,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又不斷得到的過程。

杯子倒空了,才能裝水。攥緊巴掌,手裡什麼都沒有;張開雙手,就會擁有整個世界!

適時歸零,有舍有得,戰勝自己。

4

歸零:回歸本心,包容萬物

老子《道德經》里說:「道者,反之動也。」

意思: 「反」是反復、返回的意思。道就是宇宙向其自身回歸的運動規律。

萬事萬物從哪裡開始,也將會在哪裡結束;在哪裡結束,也將會在哪裡進行新的開始。

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不斷的回歸,又不斷的更新,每一次突破都源於當初的歸零,像冬天把萬物生機收藏,將自己歸於原點,醞釀著春天的鳥語花香、青草綠樹。

讓心歸零,就是向我們的本心回歸,也就是那美好而純粹的初心,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初心最真實、最珍貴。

讓心歸零,就是不忘初心,永不言棄。不為世俗所羈絆,不為名利所誘惑,不被虛無縹緲所牽制。

面對紛繁雜亂的世事,常懷「歸零」的心,不被外部世界所擾,才能堅守心中的那份寧靜,才能更好地接納新的挑戰,包容世間萬物。

「歸零」,人生之樹才會常綠:「零點」就是起點,不斷「歸零」,不斷開始;不斷「歸零」,不斷出發、從頭再來!

5

《道德經》:體悟智慧,人生更從容

《道德經》,是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帝王把《道德經》看作是治國理政的法寶;兵家把《道德經》看作的克敵制勝兵法;養生家把《道德經》看作的長生久視的聖經;道家把《道德經》尊為得道成仙的祖訓。

總之,它是一部值得你去反復閱讀反復體驗的文化典籍。雖然它並不能為你提供成功的要義,但是它可以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

但是古文理解起來晦澀難懂,非專業人士又很難系統地解讀它的全部含義,從而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Ⅱ 《道德經》「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該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意思是: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這就是說,你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東西,也一定會失去應該失去的東西。樂於得必樂於失,有失才能有得。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

網路-道德經

Ⅲ 刪繁就簡,把《道德經》讀薄

道德經 是老子留下的傳世之作,包含了老子對於事物發展規律的總結(就是大家常說的智慧、「道」)我讀過《道德經》再去看很多暢銷類書籍,經常會發現這個是《道德經》里哪一章哪一句的觀點,那個是《道德經》里這一章這一句的觀點。更可以說,很多活躍在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的人生經驗分享,就彎舉是在翻譯《道德經》原文。可見《道德經》字字珠璣,寥寥數語包羅萬象,讀一本《道德經》相當於讀好幾本書。雖然《道德經》全文只有 5162 個字,但包含了大量對道屬性的描述,還有很多重復的思想觀點,如果去掉這些內容,《道德經》更加簡練,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老子騎青牛來到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這個「強」字可以引發無數遐想。「強」在這里可以翻譯為竭盡全力、勉強、強迫這三種意思,但無論哪一種意思,我們都可以想像,老子是在一種半自由半強制的狀態下寫成了《道德經》。以老子的智慧,在這種狀態下無法強行破關而出,又不十分願意將自己的智慧傳授給尹喜,那麼就打個折扣,留下似是而非,翻來覆去,雲山霧繞,晦澀難懂的只言片語,讓尹喜好好招待自己,再伺機脫身。因此,我們看到的《道德經》中經常對道的無形、無所不在進行描述,很多觀點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這其實是老子的手段。同時,由於歷史原因,《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難免被篡改、遺漏,現在就有什麼 楚辭本 韓非本 ,將來隨著考古的發現,指不定又出現什麼版本,我們有時無法從這些被更改過的文本中猜測老子的本意。因此,讀《道德經》不能專注於某一個字某一個詞的意思,應該縱覽全文推測老子留下的智慧。

提起《周易》,很多人想到的是算卦相面,其實《周易》是伏羲那個的時代人對出生到死亡的自然規律總結。《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延伸與發展,因此在《道德經》中能看到很多《周易》的思想。讀完《道德經》,會很有看《周易》的慾望。

《道德經》的成書原因導致了此書大量內容重復。如「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恆使民無知、無欲也」與「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治大國如烹小鮮」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海洋大學的丁玉柱老師將其歸類為「柔道」、「泰道」、「否道」、「兵道」,我十分認同。但在本文,我將《道德經》刪繁就簡,摘抄了 40 句話,歸納為如何為人、多行「無為」之事、不行「有為」之事三個方面。
*p.s.: *翻譯比較隨性,勿噴。

掩蓋你的光輝,與大眾一起。
*p.s.: *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啟示,其實有些人未必是瘋子,或許他太過聰明了,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怎麼辦?他是精神病,快把他抓起橋臘來!!

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埋消碧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p.s.: *意同《菜根譚》,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懂得道的人啊,不會自滿。

我與眾人不同,是因為我注意效法道。
*p.s.: *不要那麼在意自己不合群,你本是對的,只是對的人太少就被當作不合群了。

學會彎曲就能保全自己,屈枉便會直伸,有凹陷才能充滿水,破舊的一定會被新的取代,少取便會多得,貪多便會迷惑。
*p.s.: *人的一生,福禍相依,要能曲能直,適可而止。

知道道的剛勁、強大,卻安守道的柔靜、謙卑,心甘情願像溪澗那樣處於最低處容納包容。
*p.s.: *物極必反,切勿極端,不可「知」強於「守」,也不可「守」強於「知」,而是兩者相互平衡協調,回歸原始「無」的狀態,像嬰兒那樣柔弱卻有著頑強的生長力量。

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聰明的人不會誇誇其談,傻子才到處說長論短。

看淡那些親疏遠近、利害關系、權重貴賤的世,天下人就會視你為得「道」之人。

治理國家要清靜無為,遇到緊急情況才用詭謀手段。

我有三件法寶,一直堅持保持他們:第一件叫做仁慈;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和解深仇大恨,必然有殘留的怨恨。
*p.s.: *瓷器碎了,再好的修補技術都會留下裂紋。

「無為」是指順應事物發展規律行事,不幹擾它正常的發展,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

身在局中,如果你沒有什麼訴求所願,在旁邊看著就好,仔細觀察事物發展規律;如果你有訴求所願,一定要及時找到所能達到的極限,到這里就要放手。

這世道啊,沒什麼存在、困難、長、高、音、前的,只不過是兩個在一起對比,有了消逝、容易、短、低、聲、後顯現出來的。
*p.s.: *所以,沒有什麼對與錯,只不過是判斷的標准不同,錯即是對,對即是錯。

所以說啊,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事情,不說教就能教化世人: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而不強加干預,培育萬物也不據為己有,順應自然而為也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

所以說啊,聖人治國理政的思路是:讓百姓別想太多,能吃飽,別有太多爭強好勝之心,強筋健骨,沒什麼想法,又沒有沒什麼慾望,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帶著這樣的人去搞事情。
*p.s.: *雖然什麼都沒做,但國家已經安定,這就是「無為」。

所以所啊,聖人能吃飽就行而不追求視覺、味覺、觸覺帶來的快感,所以拋棄物質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
*p.s.: *清心寡慾,做不到啊。

能夠認識世間萬物周而復始規律的人是能夠包容、公正、周全的、是能夠契合天地大道的,是能夠長久存在,終身不會遭到危險的。
*p.s.: *老子提倡我們在靜中觀察事物周而復始、從自然中來又回歸自然的規律,並順應自然「無為」。

不失去自己依靠的「道」才能長久,身體腐爛了而「道」依舊存在,才是長壽。

最完美的事物總是那麼不完美,但是它的作用是最適合的。

幸福就依偎在禍患的身邊,災禍就潛伏在幸福的裡面。誰能知道到底是災禍還是幸福呢?

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從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

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就要進行處理;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

做事始終像剛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p.s.: *一般的,事情總是在快成功的時候失敗。

不要逼迫百姓搞的他們不得安生,不要阻擋百姓謀生的道路搞的他們活不下去。
*p.s.: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那些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p.s.: *不要越俎代庖干自己不該乾的事。

大自然的規律,是把富餘的補給缺少的。

「有為」指強行干擾事物的發展規律(修仙小說常見逆天行為~~~)。

貪得無厭到守著它直至充滿溢出,不如適時停止;逢蒙畢露,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藏不住的;如果富貴到還驕橫,就是給自己留下禍根。
*p.s.: *及時收手,功成身退。

得寵與受辱都是禍患,得寵了興奮,失去了又沮喪,和受辱一樣使內心受到驚擾,應該把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p.s.: *舉世欲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統治者的沒有誠信,人民便不信任。
*p.s.: *商鞅變法,一根木頭立誠信,人民擁戴。反之,則何如?

輕率就會失去根本,狂躁施政就會失去主宰之權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善於從學生身上借鑒,自作聰明,真是糊塗。

天下是不能依靠武力統治、把持的。靠武力統治天下,一定會失敗,靠武力把持天下,一定會失去天下。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王,不要以武力強取天下,窮兵黷武必遭報應。
*p.s.: *大戰之後,必定生靈塗炭,人都去打仗了,必定出現荒年。

事物過分強大就會走向衰敗,是因為這不符合「道」,很快就會消亡。

魚不可理考水池,國家的最後底牌不可以輕易示人。
*p.s.: *要有自己的底牌,確保自己不會被別人代替。你能做的別人都能做,為什麼不裁你?

過分愛惜必然會付出很大代價,過分收藏必然遭受慘重的損失。
*p.s.: *對於任何事物都不要太過於投入,避免自己拘泥於它,否則人生將不再灑脫。

輕易許諾別人的人,必定很少兌現承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遇到很多困難。
*p.s.: *這句話被多少人翻譯了一下就拿來做心靈雞湯。

《道德經》的智慧包含方方面面,我只對幾個方面進行摘錄,推薦各位看官自行閱讀。我當初為了不受別人思想的干擾、自己獨立思考,特意挑只有原文和注釋,沒有其他解讀、案例分析的書,最終選擇了某出版社編著的學生版《道德經》,結果那注釋翻譯真是醉了......所以建議不要買標有「學生版」的書!為了便於理解,這類書把老子的原意改變成較膚淺、易理解的意思,這與我們讀《道德經》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Ⅳ 道德經【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án)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二、譯文

勇於妄為,不得善終;勇於守柔,能保全自己。

這兩種做法,一種有利,一種有害。上天所厭惡的,誰又知道是什麼原因呢?即使是聖人也搞不清楚。

天道不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卻善於回應;不召喚卻自動到來;坦坦盪盪而運籌於帷幄之中。

天道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三、拓展思考

01、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句話的孫槐皮本質仍是「柔弱勝剛強」,只不過老子從「勇敢」的層面進行了表述。

勇於敢則殺: 膽大妄為、魯莽行事的人,是不符合天道的,往往不得善終。歷史上「勇於敢則殺」的例子數不勝數。

「九鼎」是王權的象徵,傳說大禹用天下精銅鑄造而成,重達萬斤。

秦武王自幼力大無窮,傳說能單手將鐵杵折成彎鉤,能赤手空拳生擒猛虎。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帶領一批勇士直闖周王室太廟,並狂妄地指著雍字一鼎說:「此乃秦鼎也,寡人要帶它回咸陽。」

守鼎的官吏說:「自周武王定鼎於此,從未移動過,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秦武王很不服氣,於是盡平生之力,將鼎舉至胸前,正要邁步,自感頭暈眼花,氣力全無。


於是鼎轟然落地,不巧壓在秦武王右足上,只聽咔嚓一聲,脛骨盡斷。

眾人急忙救援,不過已無力回天。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難忍,聲嘶力竭,半夜時分,氣絕身亡。

秦武王一代雄主竟喪命於鼎下,說來可笑。事實上,這便是老子「勇於敢則殺」的真實寫照。秦武王自恃國力強大,膽大妄為竟然打起了九鼎的注意。而其魯莽逞強的行為終使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勇於不敢則活: 不爭處下、敢於守柔,是符合天道的,往往能保全自己。

勇於守柔,不是軟弱無能,而是對自己的處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更是一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智慧。歷史上「勇於不敢則活」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繼續以韓信胯下之辱為例,韓信選擇從屠夫胯下爬過,表面上看是軟弱無能,其實是「識大體,顧大局」的表現。

事實上,對韓信來說,選擇從胯下爬過比拔劍斬殺屠戶更需要明塵勇氣。因為當一個人處下守柔的時候,往往面對的是眾人的譏笑和唾棄;而當一則差個人勇猛有種的時候,眾人會拍手叫好。

從當時的處境來看,韓信選擇「胯下之辱」是符合天道的,他的「胯下之辱」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變成「胯下之福」。這便是韓信的「勇於不敢」。

而後來韓信成名之後選擇了「勇於敢」又導致自己不得善終。一方面在劉邦落難的時候,公然討要「齊王」的名號;另一方面,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韓信不懂得「光而不耀、功成身退」的道理。一連串違背天道的行為,註定了韓信不得善終的結局。

所以,有些時候,愛和恨僅在一念間,生和死僅在一念間;卑賤和高貴僅在一念間;守柔和魯莽僅在一念間;成功和失敗僅在一念間;得道和失道僅在一念間……

0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說:「天道厭惡剛強,獨愛處下守柔,沒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勝利者往往是那些為而不爭的人」 。

老子彷彿在告訴我們,不要懷疑天道的力量,「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它的主旋律;它就像一張無邊無際的網,看似漏洞百出,其實密不透風。

天道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邪惡的人,也不會忘記任何一個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會窮途末路,邪惡的人也不會快活一生。

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畏罪潛逃的殺人犯,他們隱姓埋名開啟了新的生活,但最終仍難逃冰冷的鐐銬。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人在做,天在看,我們只管善良,剩下的有天接管。

這世界真真假假,恍恍惚惚,唯有天道,才是最好的力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Ⅳ 道德經【45】: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二、譯文

最完美的東西,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的,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最笨拙的;最優秀的辯才,好像不善言辭一樣。

躁動克服寒冷,清靜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三、拓展思考

最完美、最充盈、最正直、最靈巧、最善辯,這些詞語很明顯描述的是「道」。

「道」具有為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低調內斂的特性。「道」表面上看起來是空虛的、笨拙的、不善言辭的、有缺陷的,事實上它卻是最完美的、最充盈的。

老子在暗示這樣一個道理:「看問題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學會洞察事物的本質。」

如何達到「大成、大盈、大直」的境界呢?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唯有清心寡慾、靜定無為,才能實現「大成」的天下。

「躁勝寒,靜勝熱」這句話如何理解呢?

寒冷的冬季,我們通過搓手或者跑步,身子會逐漸暖和起來,這就是躁勝寒;

炎熱的夏季,酷熱難耐,但是如果能靜下心來,反而感覺涼爽了許多,這就是靜勝熱,我們通常所說的「心靜自然涼」便是此理。

此外還需辯證地看待「躁勝寒,靜勝熱」。

動能勝寒,但動勝不了熱,炎熱的夏季,越動會越熱;

靜能勝熱,但靜勝不了寒,寒冷的冬季,越靜會越冷。

因此,為人處世,要學會動靜自如,該動則動,該靜則靜,也就是老子所講的「清靜無為」。

一個內心清靜的人,才能參透各種天機,才能做到順應自然、動靜自如。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Ⅵ 道德經【25】:無論貧富貴賤,我們都逃不掉生死劫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譯文

有一種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永遠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環往復,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萬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又返回本源。

所以說,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於地,地取法於天,天取法於道,道按照自己的樣子來運行。

三、拓展思考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相對於其它三者,人類是極其渺小的,老子為何將人類納入宇宙四大呢?

人類作為萬物靈長,不僅具有思想,而且還有發現規律、利用規律的特殊能力,這是其它物種所不具備的。

老子將人類納入宇宙四大,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一種肯定和期許。如今,人類利用各種規律發明了火箭、飛船、衛星等來探索宇宙的奧秘,這是人類應該具備的能力。

每個人從道中而來,最終都要回到道中去。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秦始皇迷戀長生之術,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曾經派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足見始皇對死亡是何等的畏懼。

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逃不出「道」的生死劫。

既然逃脫不了生死劫,那麼如何面對生死劫呢?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竟然敲打瓦缶唱起了歌,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自己嗚嗚的哭泣是不通達「天道」的表現,於是就停止了哭泣,鼓盆而歌。

「循環往復,永不停歇」是道的運行規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這是「道」的自然法則。明白了這個道理,死亡有什麼好懼怕的呢?

無論貧富貴賤,我們都逃不掉生死劫,唯有順應天道,看淡生死,才能擁有灑脫從容的一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Ⅶ 道德經【66】: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處下不爭」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悄族能與之爭。

二、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因此,聖人要想位於民眾之上,一定要用言辭表示謙卑;想要領導人民,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後面。

所以,聖人雖然身處上位,而人們感覺不到壓力;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未感到受傷害。天下人都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惡他。

因為他不與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強調了「處下」的智慧。其實在前面的章節已經多次闡述過,如第三十啟渣弊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 

為了說明「處下」所帶來的效果,老子開篇以江海做比喻。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百川都來歸服於它。

王勃有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重景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廣為流傳。

孤鶩和落霞為動,秋水和長天為靜。動靜交融,妙境重生。不難看出,四個景象位置最低的便是江海梁鉛中的「秋水」。

而我們在欣賞這幅詩畫時,第一眼往往會鍾情於亮麗的落霞和飄逸的孤鶩,或廣袤的長天,而容易輕視善於處下的「秋水」。

落霞、孤鶩夥同長天倒映在秋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實相映,渾然一體。如果舍棄位置最下的「秋水」,這幅詩畫便頃刻間索然無味。

一棵大樹,你能看到的只是枝、葉、干,而最重要的「根」部卻深深地埋在土壤里。

一次遠行,位置最下的「足」卻是你馳騁千里的利器。

因此,位置最下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處下,是一種甘居低處的謙卑,更是一種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智慧。

「大者宜為下」。一個強大的人甘願處下才是真正的「處下」;而一個碌碌無為、自暴自棄的人長期處下,就不是「處下」,而是「墮落」。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Ⅷ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下載: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