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忘記
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段話的意思是:不同階層的人「聞道」後的反應也不同。
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講了「上士」、「中士」、「下士」聽到「道」以後的表現。「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老子所謂的「道」,在這里指事物的規律。勤而行之:勤奮地下功夫去實踐。若存若亡:有時候會去思考,有時候是得過且過。大笑之:對事物的規律持特別排斥與不信任的態度,認為可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老子認為,「道」是在被懷疑、被排斥中不斷完善,植根於人心中的。
上士聽了「道」,因為他們聽懂了,所以就會勤勉地去實踐,這是知行合一的表現。中士聽了「道」,因為他們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一會兒記得,一會兒忘記。下士聽了「道」,因為完全不能理解,所以會嘲笑「道」是荒謬的。「道」是高深的,不是每個人聽聽就能理解,一些人因為不理解而嘲笑是必然的。所以老子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么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因為「道」論理高深,本來就難以理解。如果人人都那麼輕易的能夠理解的話,那就不足以稱之為「道」了。所以「不笑,不足以為道」。只是年齡、文化、修養、興趣、愛好、悟性的不同,對「道」的認識、理解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已。也不足為奇,實屬正常。
㈢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指貴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學名詞,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全文釋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後,會努力往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後,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自己以為已經把握了,不願意往實踐,光動嘴,不動手。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實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3)道德經忘記擴展閱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如李四光兩個否定—「否定中國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國貧油和石油勘探。毛澤東將讀書與實施領導相結合。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告訴我們要「求甚解」。求學期間,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讓同學之間的學習成績相差甚遠;工作以後,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讓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時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不應非常膚淺的嘲笑身邊的、或是別人提出的一些論斷,隨著時間積累,我們應當更有涵養、深沉地去思考、解讀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輝煌成就的科學都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人,他們決不會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謂「上道」,所以無法為一般人所理解,當然要被笑話了,「不笑不足以為道。」而愛因斯坦所體現的正如老子所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出自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文: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賞析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