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道德形成過程
A.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1)人類道德形成過程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B.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種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與他人發生關系中的個人觀。他意識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從動機和感情來評定行為,希望維持和諧的關系,但沒有普遍性的"制度"。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本階段的人的人際關系已與社會觀點相分化。它採納制度觀,根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強調尊重權威,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否則就內疚。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認為如法律不適社會,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造,往往從人類價值上判斷是非,但又力圖通過契約來整合各種觀點,因此處於遵守法律同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本階段的人建立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C.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
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考慮他人利益,也無法理解行為與他人的利益之間的聯系。他們根據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對錯,將自己的觀點與權威者的觀點混淆。
階段二:個人工具主義與交易
處於這一階段的個體開始區分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他們認識到規則是可以改變的,並且個人行為是基於自身利益的。他們相信,公平的交換可以滿足各自的需求,並通過這種交換來解決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與協調
這個階段的個體從與他人關系的角度看待事物,意識到共同的情感、協議和期望比個人利益更重要。他們按照"金箴"來評價行為,即從動機和情感出發,希望維護和諧的關系,但還沒有普遍性的"制度"概念。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護
在這個階段,個體已經能夠將人際關系與社會觀點分開。他們從制度的角度看待事物,根據自己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理解和遵守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他們強調尊重權威,並致力於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如果不遵守規則就會感到內疚。
階段五: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至上
本階段的個體持有超越的社會觀,認為如果法律不符合社會利益,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革。他們往往從人類價值的角度判斷對錯,並試圖通過契約來整合不同觀點,因此常常處於遵守法律與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之間的矛盾沖突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
在這個階段,個體建立了一種適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念。這種觀念是由那些理解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的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