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權的主體
司法權的主體是法院,行政權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司法權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由審判的形式將相關法律適用於具體案件的專門化活動而享有的權力。人們提到的「司法權」多指狹義司法權,即雖包括檢察權在內、但卻明顯偏重於審判權,或僅僅指審判權(即以法院為相應機關)。
行政執行就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運用行政權於公共行政事務的組織管理過程中,以保證行政管理活動正常運轉,實現整個行政目標。
在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還享有提出法案的權力。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法行使立法權。
(1)行政立法權的主體擴展閱讀:
在現代法治國家中,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它們之間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衡。在這些國家機關中,法院和行政機關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國家機構,它們行使國家權力的目的、功能各不相同。
法院行使司法權,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司法權在價值追求、功能定位、運行方式等方面與行政權有著明顯區別。
在我國現有政治體制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法院均可對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的行為進行監督,但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是主流,而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則被限定在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上。
由此決定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司法權監督行政權的對象和深度,因此,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具有有限性和局限性。
2. 在我國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是
在我國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是:在我國最高的行政立法主體是國務院。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適應改革、發展、穩定的需要;
2、有關的改革實踐經驗基本成熟;
3、所要解決的問題屬於國務院職權范圍並需要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一、行政立法的區別方式
1、立法主體不同,行政立法主體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而權力機關立法的立法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及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2、立法的調整對象不同,行政立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較為具體的行政事務,而權力機關立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項。
3、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較低
二、行政立法是如何分類
1、依行政立法權的來源不同,可分為一般授權立法與特別授權立法。
2、依行政立法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行政立法的內容、目的不同,可分為執行性立法、補充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3. 行政立法的主體
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法律分析】
由我國法律統一明確行政立法的主體對適用法律統一甚至社會穩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立法主體進行規范,避免了法律的混亂現象,使得立法主體收到一定的制約。我國行政立法的主體包括:1、國務院;2、國務院各部門;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范圍通常包含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的法律規范;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
【法律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的決定》 六、 增加一條,作為第五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決定重大事項,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4.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什麼
行政立法主體,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的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行政立法主體包括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級人民政府。
法律依據:《憲法》第九十條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負毀旦消責本部門的工作;召集和主纖知持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委務會議,討論決定本部門工作的重大問題。
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遲伍,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立法法》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5. 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主體分別是什麼
司法權的主體是法院,它通過開展依其法定職權和一定程序的審判活動,將法律應用於具體案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司法權通常指的是審判權,以法院為相應機關。在中國,司法權由法院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監督。
行政權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它們負責依法運用行政權於公共行政事務的組織管理過程中,確保行政管理活動正常運轉,實現行政目標。在資本主義國家,行政權通常由政府行使。在中國,行政權由人民政府及其部門行使。
立法權的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它們依法行使立法權,負責制定和修改法律。在資本主義國家,立法權通常由議會行使。在中國,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以確保國家法律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