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鬼神編

道德經鬼神編

發布時間: 2025-04-23 17:32:09

『壹』 易經&道德經是一本書么

不是滴``

《易經》與《道德經》是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兩部偉大哲學經典,先後編定於洛陽。《易經》基本上是集體創作的,是我國先民在與大自然的斗爭和社會生活過程中保存自我的預測記錄。它直接繼承了夏代的「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前後大約千年左右,最後經周公姬旦於西周初年編定於洛邑成周。⑴《道德經》是一部個人著作,乃由東周守藏史老子創作,大體上成書於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國都洛陽。⑵這兩部經典,「以其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獨步千古,二千年來,百家群籍,浩如煙海,沿流溯源,幾乎無不以此二書為其本根,學者有志於中國哲學,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見其影響的深遠了。

《易經》經文包括卦象64個,卦名75字,爻題384個768字,卦爻辭字數4000掛零,合計近5000字。歷來視其為一部古占卜書,「卦以示象,爻以示變,辭以明吉凶」,這說明「古者事必有卜,國家大事,悉以卜決之」。⑷「《易經》雖然以占卜書的形式出現,但卻堪稱我國哲學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經》是一部純真的哲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從宗教哲學中脫胎出來的哲學專著,全書分81章,5000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兩篇,故又稱《老子上下篇》,後人簡稱《老子》。⑹

《易經》與《道德經》的內容,均是通過對宇宙現象的仰觀俯察,歸納總結出來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總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事物的正反兩種性質所決定。盡管《道德經》的出世晚於《易經》500多年,而它的思想體系源溯於《易經》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經》傳世之後,道家學派遂崛世而立。此後,儒家興起,而《易經》由於種種原因被列為儒家經典。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兩部經典到東漢早期道教創建時,已被列為道教重要典籍,後被三國魏在洛陽任要職的青年學者王弼(226~249年)分別注釋,成為一家之言,遂盛傳於世。今就這兩部哲學著作的共同點略析於後。

一、 關於宇宙本體論

《易經》是以「棥薄? -」二爻所組成的八個卦象來體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的。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實際上,可以合為四種物質:氣土水火。世上的萬物皆本源於此,而最概括的體現則為一代表陽,- -代表陰。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易經》尊陰,直接繼承商代的易觀,所以稱「陰陽」。這「陰陽」卻被《易經》提出的宇宙本體的「道」所統帥。當代易家宋祚胤通過《易經·隨》的研究,揭示出「道」為《易經》的宇宙料本體觀。他一掃2000年來斷句之誤,對《隨》卦爻辭作了正確的斷句。《隨》卦九四爻辭說:「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國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頤對這條爻辭的解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們斷句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為「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為:「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無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何過咎之有? 」宋對王、程之注稍有糾正,他的正確解釋是:「只是由於內心有『誠'存在,作為宇宙本體的『道'能能夠彰明,從而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於是什麼壞事都能夠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道」,也應作為宇宙本體的"道"的解釋才符合《易經》本意。而《易經》之《小畜》和《復》兩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講。⑼《易經》中的「道」作為宇宙本體是在不起眼的爻辭行文中提出的,因此雖引起後來的王、程二位學者的注意並予以闡揚,但因他們的釋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沒了,最能根據《易經》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並獨創一家的要數春秋學者老子了。

《道德經》是老子在洛陽任職期間的業余之作。他從《易經》中受到啟示,以鮮明的觀點,描繪和論證了「道」為宇宙的本源。老子提出:

「道者,萬物之注(主)。」(64章)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1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

老子對道的功能作了揭示,對道的性狀作了描述,千方百計用人世間的有形物予以比擬,讓人們知道這個恍恍惚惚、無上無下、無頭無尾、不可名狀的東西就是「天下母」,全面、深刻,精入地說明了宇宙的本源。這就是用今天的科學術語所講的「元氣」、「能量」和「氣場」。可見,「道」是物質性的東西,雖然無形無象卻充滿宇宙。老子所說的「精」是指「其小無內」的「太素元精」。也即通常所說的粒子。它由至小的能量子組成至大無形的統一場,充斥宇宙,無所不在。簡言之,老子的「道」是能量化的氣場。這一明確的宇宙本源的論題的提出,就連外國科學家也為之折服。卡普拉說:「在中國哲學中,『道'只是隱含著場的觀念,而『氣'卻明確地表達了場的思想。」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實在。」〔10〕這是說場是基本的物理實在,粒子只是場在局部地區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體,有形物體只是場的暫時表現而已。老子從中國古典哲學《易經》中得到啟發並形成自己獨特而完整的「道」論體系,代表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華,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里程碑,它對中國甚至外國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政治、宗教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老子在提出「道」的同時,又提出了「無」,二者是「同出而異名」的。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這就是「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章)的不同說法而已。這個實同名異的命題,兩千年來,人們都認為「玄之又玄」不可理解。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老子「有生於無」的論題到20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天文物理學家們主攻的目標,並且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的一次早期宇宙討論會上,首次把「宇宙創生於無」作為一個研究題。當時蘇聯物理學家林德說:「宇宙創生於無的可能性,是非常有興趣的,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有關奇性的一個最令人困擾的問題是:宇宙創生之前,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是絕對的形而上學的,但是我們有關形而上學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玄學的問題,有時卻由物理學給出答案。」〔11〕1983年,劍橋大學霍金教授即致力於發展一種宇宙自足理論解。〔12〕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國物理學家吳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給出了第一個「宇宙創生於無」的數值解。〔13〕這個創生解,是基於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論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存在於宇宙之外。利用這一條件,就完全確定了宇宙空間創生的幅度,只要根據動力學規律,就可以計算宇宙空間的創生幅度,這也就是「宇宙創生於無」的幅度,當然,這個目的的達到為期是不會太遠的。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創生說的偉大哲學論題,將揭示出自然之源的大迷。

由此可知,《易經》所闡述的基本原理和《道德經》里的縱橫原理是相同的。「易」理也就是「道」的運化原理。老子之後,《易經》「大傳」的作者受《道德經》的啟示,闡述了《易經》的陰陽學說,大大發揮了「道」的本意,把《易經》的哲學思想推到一個相當完美的高度,被推為「群經之首」,堪與《道德經》並列。

二、關於認識的辯證觀

中國的辯證法首先見示於《易經》,用於《道德經》。《易經》的辯證觀體現在卦與爻的相對變動上,先看對卦(圖一省略)。

上面32對之64卦,是兩兩相對的,即每二卦之陰陽爻相對(現行《易經》64卦排列,未按辯證但易辨認可查),這種相對的關系是辯證關聯關系,邏輯機念,非矛盾關系。因為按辯證邏輯原則,這兩兩相對之卦,有相互的蘊涵性,含有相同的本質因素。〔14〕

再說單卦:

每一單卦,其六爻也有辯證邏輯的關聯關系,不過它們這種關系是以陰陽周流六虛的變的原則顯示出來的。「每一個卦的內卦或下卦的第三爻,是該爻主題之初極;初極之時,其正意或願意已否初級;然後,上卦之下,反之正起,五變而辯證之,至上卦之上,一卦之極。本卦原意之反臻成,蘊蓄新的開始。這就是極而必反,反復遵也的意思。」〔15〕

對《易經》這種卦爻辯證的演變法則,當代易學專家金景芳先生作了另一種明確的探索:「《易經》64卦之排列,皆兩兩相對,而首《乾》、《坤》終《既濟》、《未濟》。每相反對之二卦,可視為一環。此一環中之前一卦為正,後一卦為反或對,其相鄰次環之前一卦可視為合,此與唯物辯證法之第三法則棗否定之否定棗相符合。為發展運動中進入一較高之階段,又每環中之前一卦。可視為一種事物、現象、過程所規定之質;其卦由初爻至上爻之遞進,可視為其質之量的逐漸變化而繼長增高;後一卦可視為突變轉化之新質。而否定其前卦之質,以下各環,依此方向而向上發展,適與唯物辯證法之第二法則棗質變與量變(由量到質及由質到量之轉化)棗相符合。又全《易》六十四卦可視為一鏈,以《乾》《坤》為始,《既濟》《未濟》則為向出發點之復歸,仍與否定之否定相合。而其每卦中所構成之質料,則為陰陽兩種符號,是又合於對立的統一也。」「否定之否定是向出發點復歸,為辯證法運動特徵之一,其所謂夏歸也,意非絕對的夏歸,乃成螺旋曲線以向上發展也。」〔16〕

《道德經》的辯證觀對後人的啟發最大。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是說向著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保持柔弱的狀態,是「道」的作用。一語道出了辯證法的重要原則。老子受《易》之啟發,又見到宇宙現象的變動軌跡是進退、得失、安危、存亡、成缺、損益、寒熱、靜躁、新敝、先後、榮辱、禍福等一正一反兩種作用;剛柔、強弱、雌雄、白黑、美惡(丑)、善不善(惡)、巧拙、辯訥、明昧、上下、大小、長短、曲全、枉直、窪盈、多少等種種形性及其呈現的積極消極現象。

老子認為道的運動是有規律性的。從上述的宇宙現象的形式來看是在對立相反的狀況下形成的,這種轉化過程是無盡止的。再者,道的運動規律形態是循環性的。老子說:「有物混成……周行不殆」(25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各復歸其根」(16章)。這種萬物的形成與運動在於物本身的陰陽轉化。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萬物內涵著陰陽兩種相對的勢力,這陰陽兩氣在互相激盪中而形成新的和諧體就是指的這一轉化過程。

我們認為老子「道」的「周行不殆」不是准圓周運動,而是與《易經》的「復歸」一樣的螺旋曲線向上發展。

看來,《道德經》與《易經》關於物質的形成的運動軌跡將是殊途同歸了!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從歷史角度看四種相互作用的統一》一文中說:「在70年代99%的物理學家都相信,另有一個數學觀念要引用到物理中來描述所有的相互作用,這個數字觀念叫做纖維叢,物理觀念叫做規范場。」「其中電磁相互作用是一個規范場,……引力理論……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現在大家也都相信是規范場。總而言之,所有物理里的基本相互作用都是規范場。」

「普遍的規范場等同於纖維叢上的連絡。什麼叫作不平凡纖維叢……繆畢烏斯帶子,就是一條帶子的兩端一正一反連接來。一個纖維叢最基本的性質,不在它的某些部分,而在它的連接方式上……但目前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為規范場和纖維叢的觀念引入到物理中來是一個大家都接受的事實。」

當代著名數術學者陳維輝教授將《易經》的陰陽、八卦、64卦組成的圓形圖棗太極圖和《道德經》里的陰陽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周行」圖給合了起來,並進而統一在楊振寧的纖維叢觀念之下,得到了高度的、和諧的、科學的統一。他說:「不難發現,我們把太極環以陰偶環節點打開以後,形成了一個S型螺旋,不管上下自旋,卻有一定的自由度。」 由於上下兩個S形螺旋,按繆畢烏斯反帶就形成了一個8字的不平凡纖維叢。 這時,8字不平凡纖維叢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陽的部分從外而內,陰的部分從內而外,陽在外時為前進,陰在內時為後退,這是太極模型。

其二是:首先把太極開放成S形,二次把兩個S形封閉成8字形,三次把8字形開放成螺旋。這就是開放、封閉、開放的三生萬物。這時,三五相包,寓意五行於其中,螺旋外為五行相生,內為五行相剋,土位居中,這就是三五相包原理。

其三是:三生萬物。

我們把帶子反接成8字後,從縱向剪開。

道生一:那麼第一剪後,成為大8字不平凡纖維叢。

一生二:那麼第二剪後成為兩個套扣的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

二生三:第三次剪開後,形成三個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

三生萬物:剪開n次,形成套扣和n個8字型不平凡纖維叢。(圖二省略)

這樣,把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統一在太極模型之中,這個模型就是規范場和不平凡纖維叢。〔17〕

由此,《易經》與《道德經》這兩部各為5000文的哲學經典的「眾妙之門」已被自然科學的金鑰匙打開,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之源,也將面目真現,流澤萬代。

『貳』 道德經為何叫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因為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2)道德經鬼神編擴展閱讀

在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叄』 道德經反映了老子什麼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經永恆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編輯本段

『肆』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對什麼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里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王",即統治階級。在《道德經》中“王,邦、國"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聖人"解讀為“王“。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屈"一詞,一直以來“屈“都被解釋為“枯竭“,但我認為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虧“,繁寫體的“虧"。虧,氣不足為虧。與月亮盈虧之意同。不虧:圓滿,充實。

有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問多言數窮怎麼解讀,我本來已經回復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沒看到,就重新編輯發出來。

這句的含義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伍』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五千多個字,但是幾千年來也未必有人真正理解,所謂的解釋也是膚淺的,我給你找一段來,你自己看吧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注釋]
①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②恆: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④無名:指無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體,根源.
⑦恆:經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邊際、邊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謂:稱謂.此為「指稱」.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遠的含義.
⑿門: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此用來比喻宇宙萬物的唯一原「道」的門徑.
[引語]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於什麼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這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庄、申「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後佛學傳入中國並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總之,「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讀] 「道」的革命性和權威性
「道」這個哲學概念,首經老子提出.
這個頗帶東方神秘主義的名詞,在《老子》一書中頻頻出現,它有時似乎在顯示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又在我們面前描畫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種亘古蠻荒的狀態;或展示天地初分,萬物始生,草萌木長的一派蓬勃生機,如此等等.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構想中,我們完全可以體味到他對「道」的那種近乎虔誠的膜拜和敬畏的由來.老子對「道」的尊崇,完全源於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誠信,這完全有別於那個時代視「天」和「上帝」為絕對權威的思想觀念.「道」,對老子來說,僅僅是為了徹底擺脫宗教統治而提出的一個新的根據,它比「上帝」更具權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源於一種生物學上的意義,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無論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質方面,從古迄今,都表現為一種近乎原始的依賴性,有如嬰兒之對母體.古人有雲:「人窮則反本.」這個所謂的「本」,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也就是指「自然」,這個人類和萬物的母親.屈原長詩《天問》為什麼會提出許多對宇宙天體、歷史、神話和人世方面的疑問?當他對政治前途和黑暗現實感到失望時,很自然地會產生一種對自然的返歸心態和求助願望.出於一種對現實的不滿和焦慮,推本極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適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說,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說的人類天生的追求快樂的原則,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諧合關繫上.今天,人們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動的「回歸自然」潮流,不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解釋了古代學家們對宇宙自然竭力盡智地探索的原因嗎?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老子哲學里尊崇自然,否決知識,追求「小國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對「道」純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動力的渲染的歷史原因所在了.

『陸』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熱點內容
懷化司法部 發布:2025-04-23 21:55:24 瀏覽:151
婚姻法中的子女解釋 發布:2025-04-23 21:43:54 瀏覽:3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日期 發布:2025-04-23 21:41:24 瀏覽:615
司法警察升職 發布:2025-04-23 21:17:44 瀏覽:360
行政訴訟法11 發布:2025-04-23 21:16:08 瀏覽:349
惠濟區司法局 發布:2025-04-23 21:09:30 瀏覽:154
湖北楚韻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3 21:01:48 瀏覽:981
中國司法研究所 發布:2025-04-23 20:55:51 瀏覽:252
汕頭濠江司法警官學校 發布:2025-04-23 20:54:06 瀏覽:949
公證申請人隱瞞事實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20:49:10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