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轉化力

道德轉化力

發布時間: 2025-04-24 07:24:20

Ⅰ 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說明道德也是生產力

「生產力」是來歷史唯物自主義最重要概念之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最重要判斷,澄清「生產力」概念和它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突破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迄今為止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表達中,「生產力」一般是指稱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結成的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但是,事實上,現實的生產能力總是一定程度地決定於生產關系的現實選擇,所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實際上就是生產關系對現實生產力一定程度的決定作用。在中國和越南,在改革前後的較短時間內,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結成的結構並沒有發生改變,但現實生產能力卻因為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而顯著不同。

因此,由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結成的結構所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就還只是基本生產力或潛在生產力,而不是現實生產力。當然,任何潛在生產力都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表現為一定的現實生產力。在這里,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在潛在生產力不變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不同選擇會導致現實生產力的不同結果。

Ⅱ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為經濟基礎服務:道德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 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是被統治階級反抗壓迫、追求未來利益的重要手段。

3. 推動或阻礙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切進步的道德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落後、腐朽的道德則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 影響上層建築其他領域和社會生活秩序:道德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如政治、法律、宗教等,以及社會生活秩序都起著重要的影響。

5. 具有共同性: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可能存在著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6. 促使個體自律:道德主體通過認識客觀世界和現實生活條件,自願認同並踐行社會道德規范,將外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良好自主行動,從而實現個體的自律。

Ⅲ 如何實現中華道德傳統的現代轉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待傳統文化應當有同情的了解,實事求是的態度,辯證理性的思考。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既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方法,也是擺在理論工作者面前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就拿「三綱五常」來說,「三綱」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完全是單向的、專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別是「五倫」,則是強調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具體內容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兄良弟恭,長惠幼順,這里講的五倫關系就是雙向的、互動的,其中一些內容可以成為構建現代社會倫理關系的借鑒。因此,必須具體分析和仔細剝離,切忌一鍋煮和一刀切。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當然,任何一種優秀文化傳統,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揚棄與更新,才能永葆青春與活力。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是關系民族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是前提,創新是方向、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還要處理好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一般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我們總是說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在論述社會主義文化時,我們又說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這成了闡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的固定格式。其實,形式與內容是分不開的,民族性存在於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之中。也就是說,民族性是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不僅體現在形式中,也體現在內容中。而且只有不僅體現在形式中,同時也體現在內容中的民族性,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Ⅳ 道德意志名詞解釋

道德意志是一種心理過程,體現在個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覺地調節行為,克服內外困難,以實現道德目的。它是道德意識的能動作用,助力我們將道德動機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意志主要表現為自覺性、堅韌性、果斷性、自製力和勇敢等特質,涵蓋了道德動機斗爭、道德判斷與選擇、以及按照選擇行動三個主要方面。它是履行道德義務的內在精神力量,源於對道德原則和規范正確性和正義性的認識。堅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能幫助個體對道德行為作出必要性的解釋,並為之付出巨大代價。在道德生活中,道德意志強大的人能夠抵禦外部誘惑和壓迫,保持高尚的道德和節操,而意志薄弱的人則難以堅持道德行為。
道德信念與道德意志在概念定義、行動導向、情感體驗和影響因素等方面有所區別。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據的真誠信服及由此產生的對該道德義務的強烈的責任感,是個人在道德選擇中行動的准則。道德意志則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中,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而作出行為抉擇的努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道德信念更多是一種內在的信仰,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到指導作用,而道德意志則更強調在面對困難和障礙時,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堅持來達成道德目標。道德信念通常伴隨著強烈的道德情感體驗,而道德意志則更多地涉及到對自我挑戰和克服困難的體驗。道德信念的形成受到文化、社會環境、教育和個人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道德意志則更多地受到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和動機的影響。

熱點內容
2016年欠債不還新立法 發布:2025-04-24 12:46:36 瀏覽:61
按勞動法辭工為多少天 發布:2025-04-24 12:43:05 瀏覽:980
農村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24 12:40:43 瀏覽: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發布:2025-04-24 12:40:42 瀏覽:193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