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尚
『壹』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下一句
下一句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拓展資料: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意思是:道指內在品德的修為,術是外在本領。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的人,等於廢人一個。一定要接一句的話:則廢之。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
名人評價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魯迅
『貳』 《道德經新譯》第二十章:不尚不欲 無知無為
《道德經新譯》第二十章(民篇第二章)
不尚不欲 無知無為
(原第3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
其心實,其腹弱,
其志強,其骨常。
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解】
1、尚賢:尚,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這里指引導人們追求「賢」之名。
2、不貴難得之貨:貴,重視,珍貴。貨,財物,此句意為不引起民眾的關注點,不製造稀缺性。
3、不見可欲:見,通現,顯示,炫耀;可欲:貪欲的事物,不引起人民的名利心。
4、治虛:虛,空虛,引申為無形之處,指意識及思想層面。
5、其心實:實,充實,滿足;讓其內心充實、心滿意足。
6、其腹弱:腹,指內在情感;弱:柔軟。意為心地善良。
7、其志強:內在充滿力量,也引申為有自己的內在價值觀和信念系統,能知曉自己所是,不受外在批判的影響。
8、其骨常:意識像骨骼一樣穩定持續。以上四點都是借喻的手法,來表達意識及思想層面治理的方向。
9、無知:無妄知。
10、無欲:無妄欲。
11、為無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即以順應自然的方式處理事務。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為」,目的是以後「不為」,問題不解決連開始都不算。
【釋義】
不在民眾中推廣賢人,民眾就不會爭名。不在民眾中展現難得之貨,民眾就不會有獵取之心。不挑起人們的慾望之心,就不會引起爭亂。所以聖人治理,從虛(心)、從內在下功夫。讓人心充實,讓情感柔軟,讓內在充滿力量,讓意識像骨骼一樣穩定持續。使民無名利可爭,自然不會有慾望升起。假使民眾有了慾望之心,即使明明知道不可為,也想要盡辦法去做。聖人無為,所以連治理也不需要了。
【釋意】
常人通常從有、實處著手,聖人從無、虛、內在生發,不讓其不好的念頭生出來。老子的思想是防火,因為「和大怨必有餘怨」,故要治於未亂。本章採用新的斷句,側重強調「不爭、不為盜、不亂」,這正是從源頭解決事情的思維。老子每解決完一件事,就在想如果這樣的事再發生,如何用更儉的方法解決?在其它空間再發現類似的方法,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通過每次事件,找到一種通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是為,目標是以後達到不為,老子的智慧是損之又損。所以每次老子遇到問題時都很興奮,因為又有了一次悟道的機會。
《道德經新譯》第十九章(民篇第一章)
六合之道 無為而成
(原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註解】
1、斯:則,表示承接上文。
2、有,無相生:有是從無中生出,這里和後面「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相呼應,也引申為要解決有,要從生出的那一念「無」的源頭著手,就是常說的不忘初心。
3、難,易相成:難處要從易處著手,這和後面「天下難事,必圖於易」相呼應,也引申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長,短相交:長是短中長,因為比較才有長短的差異,這里引申為分而治之。
5、高,下相傾:地位高是因為有地位低的相比較,這里引申為上要照顧到下,處下的自然會主動呼應和響應上面。傾,表示態度恭敬。
6、音,聲相和:要發出有益於對方的「音」,對方才能和「聲」。音,發令的人;聲,聽令的人;發令的聲音是否符合老百姓的聲音;反過來,聽聲的懂得發音的,發出與之相和的聲音。
7、前,後相隨:領先是因為有後面的人跟隨。前,走在前面沒有人跟,說明方向錯了;走在後面的要跟在正確的方向之後。
8、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任憑人們去做事。
9、不言:不用言辭,不用發號施令。
【釋義】
當天下人,知美(名、色、利)而逐之,這種美行亦為惡乎;知道善而刻意為善,這種善行亦非真善。這是因為,人為定義有(善、美)的背後一定有人定義無(惡、丑)作為對比,才創造出有的定義。如果說一樣東西長,一定有短作對比;說一個人地位高,一定是拿地位低的在作對比;說一個人聲音大,也一定拿聲音低的來作對比;說一個人領先,也一定拿居後者作對比。正因為明白這些道理,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萬事萬物的本性發展,自然不脫離生命之道。聖人不需要刻意努力奮斗,故自然輕松順勢而為;也不會恃功自傲,標榜自己是好人,不會過分強調功勞是自己的;正因自己不居功,所以不會為名利所累。
【釋意】
通過對事物和民眾心理分析,讓我們領悟民之要。民眾有著上行下效的從眾心理。當上面倡導有形之善時,民眾自然去追求,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精力去做很多形象工程。只有不從語言標榜,而是通過「活的教導」,行不言之教,人們才會真正學習,並形成習俗。只有發自內心行道,不刻意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善與美。老子的德是利益更大的「我們」,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主要看做事的初心。從民眾心理,延伸到「六合」。有,是從無中生出來,有是子,無是母。站在利益我們的角度生發出來的有,就會被呼應、被響應,難的也變成易的。聖人做事從心出發,皆為心而做,不為名而做。
對企業而言,做出利益眾生的產品就是最大的慈善,各行其道、守住本分就是最大的慈善。對於聖人而言,不論做與不做,其內在的力量都已經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