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5-04-25 01:36:45
Ⅰ 祖師大德如何來談佛教道德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什麼叫道德,就是一種准則和規范
佛說末法時代以戒為師,當然這種戒律,這種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如殺、盜、邪淫、妄語等四戒。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則得福,犯之則受罪,故稱性戒。(2)如飲酒等戒。飲酒之性固非罪,然能犯諸戒,故佛特遮止,使不飲之,故稱遮戒。[俱舍論卷十八]
其中性戒,如果在加那麼是五戒,出家的話比丘是二百六戒,比丘尼是三百餘戒。菩薩受戒還有十重四十八輕等等戒律。
還有道共戒--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實乃佛弟子實證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見道、修道後轉依於所證而攝心為戒,依見、修道無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與道相應,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攝心住於正道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別於凡夫未證者需要依於戒相而攝心持守。
Ⅱ 祖師大德如何來談佛教道德的
道德一詞,多見於《道德經》,出於道家。
佛家不談「道德」而常常談及「功德」。
《六祖壇經》謂: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其理,非我祖師有過。」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