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史
A. 經濟法產生的背景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和原因
經濟法產生的基礎條件是:(1)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地或者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2)社會經濟及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
經濟法產生的原因是:
(一) 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國家需要運用完備的經濟法律手段來干預經濟的運行。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雖然國家也對經濟進行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干預,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的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經濟政策。資本主義啟蒙思想家所奠定的經典理念是,強調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井水不犯河水」,國家如果侵犯市民社會之私事的話,人民就有權起來造它的反。在這種情形下,亞當。斯密所提出的「干預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這一信條被奉為經濟生活的圭臬。反映到法律上,就是在民法上實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私法自治」、「契約自由」等宗旨和原則。國家調節之手因此遭到否定而萎縮不全,因而不存在經濟法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由於私有制和自由主義的經濟引起了社會矛盾激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走向了壟斷和社會化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的過分集中產生了壟斷財團,這些壟斷財團大量吞並、擠垮中小企業,獨占或者操縱市場,嚴重惡化了競爭環境並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自由市場的競爭和民主,以及民法所奉行的上述原則,都被破壞殆盡,資本主義經濟由競爭機制所產生的活力和生機受到壓抑和摧殘。而且,財團實力的膨脹,也使得它日益向政治領域滲透,國家政權於是直接或間接地為財團所控制,成為服務於財團利益的機器或工具。在這種情況之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於是制定有關反壟斷的法律來取締壟斷組織,限制壟斷的發展。最早的反壟斷法由此得以產生,如1889年的加拿大《預防和禁止貿易合並法》,1892年美國制定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等。
(二)經濟管理理念方面的原因是,面對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放棄自由放任主義原則,而改為奉行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原則,由此導致了一系列旨在干預經濟的法律法規的產生。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過度發展,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的頻頻發生,單靠市場的力量,顯然無法擺脫這種日益深重的困境。於是,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改變被動的不幹預政策,逐步改而採用「國家干預」、「宏觀調控」、「混合經濟」、「組織經濟」、「管理貿易」等新的做法和理念,開始奉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家適度干預主義」,加強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他們以「有形之手」,直接、具體地干預和參與經濟生活,以國家的經濟集中限制私人壟斷財團,以社會總代表的身份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調控經濟進程。諸如通過限制或禁止托拉斯、卡特爾等,防止市場競爭秩序及其活力受到破壞:通過國有化和政府投資建設,控制那些有關國計民生和為整個社會服務而不宜被私人壟斷的重要產業部門;制訂國家計劃和產業政策,力圖誘導和制約私人的經濟決策;運用金融、稅收手段和其他經濟手段,調控經濟運行:規范格式合同,興其利避其害,防止契約自由原則和經濟實力被濫用;強制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實行「福利社會」:通過諸如「巴黎統籌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政府間政治組織或經濟組織,在國際上實行聯合干預;在國際貿易和交往中,以國家的名義和形式開展經濟協作和競爭,等等。上述種種國家對經濟生活和經濟進程的干預和參與,都是通過法律的手段來實施的,於是就出現了與民商法和其他傳統法律特性差異較大的經濟性法律、法規,於是有的法學家將它命名為「經濟法」。
(三)導致經濟法產生的誘因和歷史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事國和參戰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制定經濟性的法律法規來推行戰時經濟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嚴厲管制。眾所周知,德國挑起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時大力推行經濟管制的戰時經濟政策,將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極端的地步。當時德國建立了戰時工業委員會和戰時原料管理處。戰時工業委員會負責分配政府訂貨和管理軍需生產:戰時原料管理處後來升格為原料管理局,由它監督原料分配並支持重要原料的生產,統管的原料最多達到約三百種。德國在戰時還控制居民生活,設立了帝國糧食局和帝國服裝局,帝國內政部還下設了帝國采購公司等特殊企業,負責對糧食、服裝、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分配。與此同時,德國於1915年發布的《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公告》,1916年發布的《確保國民糧食戰時措施令》,1918年發布的《戰時經濟復興令》,1919年制定了以「經濟法」命名的對煤炭和碳酸鉀製造工業實行國家管制的《煤炭經濟法》和《碳酸鉀經濟法》等。這一立法動向迅速引起德國法學界的注意並掀起了研討經濟法學的熱潮。這樣,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就伴著經濟法學一起產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邦德國的經濟法又得到長足的發展,以致達到了相當發達和完備的程度。
B. 日本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
在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經濟發展就有強烈的軍國主義色彩,為准備戰爭,不僅扶持了一批「政商」如三井、三菱、富士等財閥,且以立法設立了日本銀行、日本興業銀行等,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頒布了《有關戰時工業原料出口取締事宜》和《戰時海上保險法補償法》(1914年)、《染料醫葯製品獎勵法》(1915年)、《煉鋼行業獎勵法》(1917年)、《對外交易令》(1917年)、《軍需工業動員法》(1918年)等一系列管制經濟的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制定了以1938年《國家總動員法》為核心的戰時經濟法。如《米穀配給統治法》(1939年)、《糧食管理法》(1942年)等,可以說日本的經濟法從產生到二戰結束,都是綁在戰車上的經濟法。 日本為對付危機也在各領域分別制定了法律。如農業方面的《絲價穩定信貸損失補償法》(1929年)、《金錢債務臨時調解法》(1932年)、《農村負債清理組合法》(1933年)等;重化工業保護方面的《制鐵事業法》(1933年);在壟斷促進方面的有《重要產業統治法》(1931年)、《工業組合法》(1932年)、《商業組合法》(1932年)等;另外在中小企業對策出口和匯兌的促進等方面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
C. 為什麼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經濟法產生的一般基礎和條件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社會化大生產階段,國家被動或自覺地承擔起對經濟加以組織協調的職能,國家對經濟的調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並形成了相應的經濟法學說。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這些基礎和條件尚未出現時,經濟法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謂一定歷史階段,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的時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壟斷和社會化發展階段,生產手段和經濟實力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集團,限制並惡化了競爭環境,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對此進行干預,由此形成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產生了新的部門法——經濟法。
從實證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形式上的經濟法(稱為「經濟法」法律現象),或實質上的經濟法(體現國家權力對經濟活動干預協調的法律現象),都比較集中地出現在19世紀末之後,也就是說經濟法作為部門法劃分應肇始於19世紀。因此,認為經濟法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的觀點具有歷史合理性。我們可以這么說: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法律現象,可以上溯到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的「諸法合體」法律狀態時期,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是人類社會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的事情
D. 經濟法學理論演變研究作者簡介
張世明,1966年出生於中國,於1996年至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首位歷史學博士後。他的學術生涯在2002年達到了新的高度,晉升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他曾分別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知識產權、競爭法和稅法研究所以及弗萊堡大學法律系經濟法研究所進行過深入的學術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豐富,已在多個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其中包括《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和《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他精通多種語言,涉及法律研究的譯著頗豐,如英語、德語和法語。他的著作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如《清代西藏開發研究》(1996)、與戴逸教授合著的《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軍事卷》(2000),以及專著《經濟法學理論演變研究》(2002)和《中國經濟法歷史淵源原論》(2002)等。
與戴逸教授共同主編的《中國西部開發與近代化》(2006)和翻譯的《過失殺人、市場與道德經濟》(2008)進一步展示了他在多領域研究的深度。他還是《法律、社會經濟資源與學術話語空間:世界精英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主編(2009),並且在費肯傑教授,這位世界著名的經濟法學研究權威的指導下,翻譯了Wolfgang Fikentscher的兩卷本《經濟法》(2009)。
張世明教授的學術成就尤其引人注目,他經過長達十二年的辛勤努力,即將推出個人專著《法律、社會經濟資源與時空建構》的四卷本,這標志著他在經濟法學領域的重要貢獻即將問世。
(4)經濟法學史擴展閱讀
《經濟法學理論演變研究(第2次全面修訂版)》講述了:經濟法學是法學家族中的後起之秀,目前學術上對其仍是眾說紛紜。我一直以為,要使經濟法能夠站得起、立得住,僅對有關具體經濟法律制度進行研究是不夠的,還須對經濟法學的概念、范疇和基本理論進行系統深入探討,以奠定其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品格。世明教授不懼辛苦,對法學及經濟法學界存在的避重就輕傾向和不時滋生蔓延的畏難情緒不以為然,獨辟蹊徑,對經濟法學的理論淵源和流變進行研究,著重梳理經濟法學術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