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經的法治觀是什麼
❶ 《》法經》的特點
《法經》的特點:簡朴性、原始性及野蠻性、局限性
簡介:《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它並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在《法經》之前,已經頒布了很多法典,只是不太完善。《法經》成為以後歷代法典的藍本,它的制定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很多,李悝也在魏國魏文侯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法經》,約成書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該書已失傳。據《晉書·刑法志》記載,《法經》分《盜》、《賊》、《囚》、《捕》、《雜》、《具》6篇。
延伸:
1、簡朴性
所謂簡朴性,是指構成古代法律秩序的法律規范體系並無科學的分類和層次,體現在法典的體例上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實體法程序法不分。在《法經》和《十二銅表法》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一點。
從現存有關《法經》的史料來看,《法經》的主要內容是以罪名為基礎的刑法條文,如董說在《七國考》中引其《正律》中的內容「殺人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殺二人及其母氏。
大盜戍為守卒,重則誅。窺宮者臏,拾遺者刖。曰:為盜心焉。」但是,也並不完全只是刑法,《唐律疏議》中說:「《囚法》今《斷獄律》是也,《捕法》今《捕亡律》也。」可見《法經》中也有相當於刑事訴訟法的內容。
而且《法經》把維護私有財產權的《盜法》立為首篇,其中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對某些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只不過一如我國古代法律的特點,是以刑事手段來調整而已。
從後人轉述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仍是可以看到「拾遺者刖」這樣以刑罰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條文,因此筆者認為推定《法經》含有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條文的結論是可以成立的。
從內容上,可以認定整個《法經》是一部民、刑、刑訴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從結構上看,李悝的立法思路也只是從其在魏國變法的最急切之處入手,先規定《盜法》、《賊法》。
為了劾捕盜賊,再規定《囚法》、《捕法》;而後又將其他一些罪名統統收入《雜法》,最後將相當於後世的名例篇或刑法總則的《具法》列為尾篇。可見李悝在法典結構上還遠未達到中國封建法律體系高峰時的水平,尚處於比較凌亂的階段。
2、原始性及野蠻性
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來看,《法經》與《十二銅表法》都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物。《法經》誕生於戰國初期,正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而《十二銅表法》更是誕生於羅馬奴隸制社會的早期階段。
因此,兩部法典便不可避免的帶有人類早期文明原始、野蠻的色彩,並在其條文中顯露無遺。雖然《法經》擺脫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以刑統罪的刑法體系,改為以罪統刑,但是在對待刑罰的態度上卻沒有絲毫轉變。
《法經》充分體現了法家重刑主義的思想。首先,它繼承了《周禮》及《尚書·呂刑》中的各種肉刑如笞、誅、臏、刖、宮等,還規定了大量的連坐刑,如夷族、夷鄉等;其次,「重刑而輕罪」。
《法經》中稱「盜符者誅,籍其家。盜璽者誅。議國法令者誅,籍其家,及其妻氏」還規定「窺宮者臏,拾遺者刖」,這樣規定的理由是「為盜心焉」。以上兩種表現,無疑使《法經》抹上了濃厚的暴力殺戮的色彩,散發出原始氏族征戰與統治的血腥氣息。
3、局限性
雖然李悝在變法中提出了「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方針,並且在《法經》中演變為「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治」原則,(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並為後來商鞅、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奉為信條。
但是這種法治與在《十二銅表法》中呈現出來的西方「法治」觀念是截然不同的。正像梁治平先生指出的「把(法家)這種『一斷於法』的『法治』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甚至西方近代的法治觀念相提並論,甚至等同起來,豈非滑天下之大稽。」
在中國,法自始就是帝王手中的鎮壓工具,它幾乎就是刑的同義詞。而在古代希臘羅馬,法卻凌駕於社會之上,可用以確定和保護不同社會集團的利益。
」在《法經》中,有「太子博戲則笞,不止則特笞,不止則更立」的條文,還有「犀首(將軍)以下受金則誅」的條文,都不能說不嚴厲,對奴隸社會的禮制原則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但是這些「法治」措施擊潰了奴隸制等級秩序,卻又帶來封建等級秩序。封建社會仍是等級特權社會。而法家的「法治」觀最終仍是為「人治」服務,毫無民主性、平等性可言。
❷ 簡述法經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法經》為春秋末期李悝制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部系統的法典。《法經》有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因此將《盜法》、《賊法》列於篇首。從整體上看,《法經》為一部「諸法合體」而以刑為主的法典。
《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基本原則,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標志著中國古代的立法技術已開始走向成熟,成為後世立/法的濫觴。
《法經》的出現有利於司法的統一,便於司法官准確適用法律和定罪量刑。《法經》的出現有利於立法的系統化,使立法活動在兼顧歷史沿革和橫向聯系的科學環境中進行激游,避免重復和抵牾。將實體法和程序法大致區分開來,有利於按客觀規律指導法律實踐活動。
《法經》為李悝在相魏時編纂的。李悝雖然為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但是其老師卻為孔子的嫡傳弟子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之中,子夏精於「務外之學」,為「明梁銷務外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主要為「重禮」和「博學」。李悝雖然跳出了其師的儒家門牆,但是卻還為繼承了其師的「重禮」思想。
(2)法經的法治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產生的時代來看,《法經》與《十二銅表法》都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法經》為李悝為魏文侯師時編纂的,從李悝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可以渣信推定《法經》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而《十二銅表法》,於公元前450年制定完畢,在公元前449年公布的。
《法經》規定了各種主要罪名、刑罰及相關的法律適用原則,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其基本特徵在於:維護封建專制政權,保護地主的私有財產和奴隸制殘余,並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治理論。《法經》的內容及特點充分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