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的影響
『壹』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主要是什麼
一、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正義的體現,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而這樣一個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權衡恰恰就是法律,遵從法律便是遵從正義,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惡與否,其標准為是否合乎正義。
因為人們可以遵從良法,亦可以遵從惡法,而遵從惡法不符合正義,也有違法治,遵從良法才符合法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同時,他還認為法律的良惡與政體有關,正確的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合乎正義的良法,人們應該遵從;蛻變了的政體制訂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惡法,惡法非法。這樣,良法正是通過正確的政體制訂出來,以「使人們能夠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
二、法律至上是法治的根本
「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公民、團體、執政人員必須普遍地遵從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統治者也要遵從法律,城邦執政人員必須根據法律正確行使其管理和裁判的權力,這種權力必須由法律規定,受法律支配。
亞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法律至上」的重要性,公民恪守法律,法律至上,才能實行法治。以今天而論,要在一個沒有法治傳統的國家建設一個法治社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法律要有權威,人們才會尊重它;要讓法律獲得足夠的權威,首先是政府要認真嚴格守法。
如果政府不認真嚴格守法,百姓就不可能真正尊重法律;絕不能像古代法家那樣,讓百姓僅僅是因為害怕而尊重法律;其次,任何時候不能把遵守法律作為礙手礙腳的事,法律雖然可以修改,但是決不能因為一事一人而修改,修改之前它理應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威。否則,自由、公正和正義,都將無法獲得保障。
三、法治優於人治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倡言法治,反對人治,提出了「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著名命題,他主要從這樣四個方面論證了法治優於人治的好處:
第一,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人雖然有智慧(理性),但是人也有感情,感情會導致不公正、不平等和腐化。而法治正好可以克服人治的這種缺陷。另外,人治往往使糾紛以服從某個或某些人的方式得到解決,這就未免使平等的公民產生尊嚴的傷害,而服從法律就不會產生這個問題,法律一視同仁,因為法律是沒有人格的。
第二,法律是由許多人制定的,眾人作出的判斷總比個人可靠。他指出:「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單獨一人就容易因憤懣或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終致損傷了他的判斷力;但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怒,同時錯斷。」
第三,法律是藉助於規范形式來確認的,具有明確性和穩定性,此外,它還具有普遍性,對任何人都適用。
第四,權力制約需要法治。腐敗的產生源於缺乏監督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自由人在把城邦之中的某些權力委託給某些人實行時,為著城邦共同的善和幸福就必然要對這種權力進行監督和管理。
(1)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哲學方面,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至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德文和英文。以後的希臘學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的學者也是如此。
他的思想是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羅伊,將伊斯蘭的傳統學說與亞里士多德的理性主義融合成自身的思想體系。最有影響的猶太教思想家邁蒙尼德,用理性主義解釋猶太教義,在調和科學、哲學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隨著亞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斷被發現,中世紀出現了一個研究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時代,學者們以此作為求得各方面真知識的基礎。
『貳』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哪位的觀點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法治,指的是依法而治,即一切社會政務均依法律而治。亞里士多德認為,即使是君主國,也應該依法而治,因為法治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的優點在於:不僅凡夫俗子不能完全消除自己的獸欲,那些道德品質高尚的賢良之人也難免有其激情和沖動,容易因憤懣或者其他感情而失去內心平衡,這往往在執政時候引起偏向。而「法律正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袛和理智的體現」,它排除了人的獸性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發現,在很多事例上,群眾集體比任何一個個人可能會作出較好的判斷。
法治如今已經稱為全球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亞里士多德「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的論斷在今天意義尤其重大。法治比人治更可靠,更穩定,不會因領導人的變更而改變,不會因領導人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會因現實條件的偶然變化而改變。
但是,強調法治不能走極端,不能單純為了制度而執行制度,畢竟法治的目的和出發點都是人,都是為了人的幸福和安全。因此,法治一方面要依法而行,另一方面不能僵化,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
『叄』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是什麼
一、法的概念———理性的表現和正義的化身 無論是從詞源結構、邏輯或者是從法學理論上來說,法和法治都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在亞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政治學》一書中,法和法治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亞里士多德把法定義為「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神祉和理智的體現」,在他看來,法律是理性的體現,代表著正義,為世人所公認的公正無偏的權衡。這也是亞里士多德用來反駁柏拉圖人治主張的有力論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其實質在於「平等的公正」,它以「城邦整個利益以及全體公民的共同善業為依據」。而由正義派生出來的法律,是可以裁斷人間的是非曲直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就是正義的體現,服從法律就是服從正義。可見在這一點上,他把法律和理性及正義等同起來。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與其平等觀是聯系在一起的。他的這種平等是相對的。他認為階級是自然產生的,人天生具有不平等性。但他同時又認為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相對的平等性。他把平等分為數量上的平等和比值上的平等。所謂比值上的平等,是指根據各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平衡映稱的事物。他認為按各人的價值進行分配是合乎理性和正義的。他的這一論斷具有合理性,反映了一種客觀存在。 不僅如此,亞里士多德還討論了法與自由的辨證關系。他認為自由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各行其事。人們行使的自由應以法律為尺度。這是因為從實現城邦正義的立場出發,保持一定的秩序必不可少。而秩序的實現是以公民遵守生活規則為基礎,法律本質上即為一種秩序,所以人們的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約束。另外,人們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的規則,而此種規則本身應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這樣既形成了衡量人們行為的准則,同時又是判斷是非正義的標准。所以他說,「法律不應被看作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 二、法治的內涵 法治是什麼?它的內涵和外延有多大?至今法律界都無一個統一的定義。《牛津法律大辭典》認為,「法治」是一個「無比重要的但未被定義、也不是隨便就能定義的概念」。按照海得格爾的理論,「先有」、「先見」和「先知」這三方面的存在狀態構成了理解的前結構和先決條件,即在我們開始理解和解釋之前,必須有個已知的東西,作為推定未知的參照系。我們只有知道法治是什麼,才能去進一步研究法治。我們不知道一個東西,所以才去研究它、解釋它,但我們如果連我們所要解釋研究的東西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去解釋它呢?亞里士多德盡管也沒有對法治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但他卻給出了法治的兩個必備的要素。他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1郾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無疑問,這點是與他的法律觀念一脈相承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善惡的的衡量標准尺度是正義。惡法盡管也能導致法律的統治,但絕不可能達到法治。唯有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接著他又提出良法的判斷標准:首先,良法必須能夠促進建立合於正義和善德的政體,並為保存、維持和鞏固這種政體服務;其次,良法不得剝奪和限制自由,在法律、自由的關繫上,他提出應將自由限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再次,良法是符合公眾利益而非只是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的法。 2郾法律應有絕對的權威性和至上性,必須獲得普遍的服從。這是實現法治國的根本和核心。法律至上是亞里士多德理想國家的標志和應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團體、執政人員都應遵從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治國家中的社會秩序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由法律來調節社會生活。法律惟有至上的權威性,才能在全社會得到實施。 三、法治優於人治柏拉圖選擇的「哲學王」式的人治之道屢遭挫折的現實使他對人類理性的希望徹底破滅,被迫放棄人治,轉而推崇「第二等好」的法治。然而亞里士多德並沒有受其老師的影響,他從政治現實出發,否認了「完人」存在的可能,鮮明地倡導法治,反對人治,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1郾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會導致偏見和腐化。亞里士多德說,「凡是不憑感情因素治事的統治者總比感情用事的人們較為優良」。一個人即使再聰敏睿智,也難免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因而把國家管理的希望寄託在個人身上,就如同將國家的命運寄託在變幻莫測的感情之上。他甚至將含有人治因素的治理喻為「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而法律是無感情的,法治是免除一切情慾影響的理性之治。 2郾法律具有穩定性和明確性。這既是法治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法治優於人治的必然表現。人是感情動物,容易感情用事,而感情則又是經常變動的,所以根本談不上穩定。相反,法律一經制定便不得隨便改動,輕率的變法不但不利於城幫的治理,而且會嚴重削弱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同時,法律因其須藉助於文字形式來表達而具有的明確性,較之不具有明確外現形式的人治,更有利於城幫的發展。 3郾法律是經過眾人的審慎考慮後制定的,更具有正確性。因為眾人的智慧優於一人或少數人的智慧,眾人的裁斷比任何個人的裁斷要好些。亞里士多德說,「……參與公務的全體人員既然都受過法律的訓練,都能具有優良的判斷,要說僅僅有兩眼、兩耳、兩手、兩足的一人,其視聽、其行動一定勝過眾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這未免荒謬」。因為「單獨一人就容易憤懣或其他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終致損傷了他的判斷力,但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怒,同時錯斷」。 值得一提的是,亞里士多德並沒有絕對否認人在法治國家中的能動作用。任何一項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都離不開人的因素,這點亞里士多德不但沒有否認,而且還進一步指出,如何應對法律的不足。他說,法律確實在遇到某些具體事件時因為法律本身的內容沒有涉及而無能為力,此時則應發揮統治者個人的才智(這是在假設個人的才智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的情況下),但是個人的才智只能作為法律的補充,而且個人才智的運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反法律的基本精神,否則就不可能做出公正的處理和裁決。 以上僅從三方面淺談了亞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張。事實上,他的有關法治的論述遠不止這些。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不但述及法治的應然性(即必然性),而且還詳細闡述了法治的實然性,他從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論述了如何在一個城邦國家實行法律統治。當代法治理論中的權力制衡說也可以從其論述中找到源頭。
『肆』 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談到法律的言論相當多,很難說明哪個是他為法律下的確切定義。他對法律的定義性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城邦所有成員力量集中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近似於神的"集體異人";
2、法律基於理性,是理性的具體化;
3、法律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用以衡量人間的是非曲直。法律的目的就是實現正義;
4、法律的功能在於給人以自由和過一種優良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根源於人的城邦動物本性,是正義的派生物,是城邦中制度化了的用於衡量事物是否符合正義的具體標准,其目的就在於利用法律的理性和強制性來指導和規制人們的行為,使其更符合正義的要求或更具有德性,使城邦更具有正義性。
(4)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的影響擴展閱讀:
亞里士多德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對法做了分類:
1、基本法與非基本法。基本法即城邦憲法,是規定國家治理形式的法律;非基本法是指除了基本法以外的涉及城邦公民在買賣、貿易、賠償和城邦在稅收、維持治安等方面的法律。
2、自然法與人定法。這是從法的性質、地位角度的分類。作為自然法是指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在性質是自然的,體現了自然正義的要求,其內容普遍使用,且永恆不變;自然法地位高於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據。
所謂人定法,即人為制定的法律,它源於自然法,是每一個社會制定出來的約束自己成員的法律;人定法還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亞里士多德把法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這種二元論的法的分類,對西方法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法的分類方法也被一直延續下來。
3、良法和惡法。這是亞里士多德在談論政體和法治問題時,對法進行的劃分。他認為,法治應該以良法為基礎,區別良法與惡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看政體的性質。一般來說,正常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而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習慣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如前所述,人定法又可以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習慣法是指在希臘城邦中那些世代流傳下來的通行的習慣規則;成文法則是指各個城邦制定的條文規則。
『伍』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哪位的觀點
法治優於一人之治,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著名觀點。他認為,法治意味著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應當遵循固定的法律,而非取決於個人的意志或情感。亞里士多德提出,即使是君主制,也應當以法治為基礎,因為法律是客觀的、公正的,它能夠避免個人決策中的偏見和失誤。
法治的優點在於,它超越了個人的激情和慾望。即使是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在情緒的影響下失去理智。而法律,作為理性的化身,能夠提供一種更加穩定和公正的治理方式。亞里士多德指出,集體決策往往比個人判斷更為可靠,因為群眾的智慧能夠減少錯誤的發生。
盡管亞里士多德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但他也並未忽視傑出個人在政治中的作用。他強調,雖然法律是治理的基礎,但仍然需要有智慧的人來運用法律,並對其進行必要的補充和完善。法治的支持者並不是要否定個人的智慧,而是認為決策過程應當民主化,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共同作出選擇。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是最優秀的統治者,因為它能夠最公正地判決,最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為了實現國內穩定,應當依靠健全的立法,而非依賴偶然的機會。在今天,法治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論斷顯得更加深遠和重要。
然而,強調法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走向極端。不能僅僅為了制度而執行制度,法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福祉和安全。因此,法治不僅要依法行事,還應保持靈活性,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