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遙遠
Ⅰ 簡述法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
中國古代法一直就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近200年以後。清末以來轉向西化的政治法律制度改革也在風風雨雨中走完了100年的歷程,我國社會也從一個傳統的地緣和血緣關系社會過渡到了以市場配置為基礎的現代社會,法治建立的土壤由此已經誕生。在這100年裡,中國人經歷了兩次社會暴力變遷,但是,暴力變遷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希望的一切,法治離我們依然遙遠。坦率地講,我們今天社會上存在的問題主要原因並非某朝某人的蓄意破壞,而是歷史甩給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包袱,是置身於其間的我們每個人帶著我們各自家族遠古的文化基因共同塑造的產物。[xiii]法治的理想何其美好,然而我們看到的卻離法治多麼遙遠。法治基本構成的缺失,成為我們心中的痛。
現實的確不容我們樂觀。從目前看來,法治主體的素質並不高,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廣大普通公民知識文化水平偏低,雖然2000年中國總人口文盲率已經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個不同地區的文盲率卻存在顯著的差異。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文盲率較低,絕大多數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文盲率卻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於在32.50%左右。其他如青海、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xv]尚且不談在廣大公民心中法律意識的厚薄,法律觀的正誤,光就領會依法治國的確實涵義便存在不少困難,還何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二,司法者學歷構成不合理,業務素質偏低。數據表明,據統計,在現有律師中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有463人(佔0.3%),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有6329人(佔4.8%),本科學歷的有43691人(佔34.8%),大專學歷的有55693人(佔48.1%),還有一些早期律師只有中專、高中文化程度。[xvi]借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的法律職業者還主要由專科生、本科生擔綱,學術造詣,甚至法律理念僅停留在初始階段。同時,廣大法律職業者甚至僅知
刑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
,不知反傾銷、網路信息、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新興法律,與我國加入WTO後對法官和律師的業務素質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
Ⅱ 關於憲法的小短句有哪些
關於憲法的小短句:
1、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2、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
3、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
4、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5、人生行萬里,法律記心裡。
6、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設靠大家。
7、法以民為本,民以法為天。
8、遵守法紀,從我做起!
9、法是鐵,律是軌,不循法律要出軌。
10、學法讓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會更和諧。
11、舉證責任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12、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14、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15、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16、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17、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18、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19、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21、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Ⅲ 關於法治的優美句子精選71句
1、法律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管子?法禁》
2、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法律夢里不驚。
3、憲法是根亦是魂,立國之本此為准,護法守法不在口,依法行事在走心。
4、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貝卡利亞
5、忠於憲法,服務社會。
6、堅守努力,接力前行,法治的力量就會生生不息,法治中國的夢想也定會實現。30、莫道行路難,守法路自寬。
7、蹤跡守法是是宋偉發放鬼,世事難。遵守憲法和法律,保護國家機密,愛護公共財產。
8、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羅曼·羅蘭(法)《哥拉·布勒尼翁》
9、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蘇轍
10、國泰於法正,民安於律清。
11、法由民出,權依法使,學法辨是非,守法踐於行,弘揚憲法,遵紀守法,辦事依法,最好辦法。
12、總掃法律只是對我們最低的要求,而高尚的道德。觀念是我們最高的追求。
13、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講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愛·科克
14、司法公正既要求審判過程遵循平等和正當的原則,也要求審判結果體現公平和正義的精神,更要求參與審判的法官要以正直無私的態度,以尊重事實和遵守法律為准則,努力實現案件處理結果的公正。
15、依憲治國,處處政通人和;依法興邦,人人安居樂業。
16、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會去做法律不允許的事情。——弗勞德
17、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不違法徇私。
18、法制教育簡單的句子,比如說法治社會,讓人們都能遵紀守法,社會才能安全
19、法學家的經典語句:
20、人們嘴上掛著的法律,其真實含義是財富。——愛獻生
21、法律知識很重要,學法懂法不可少!學法入心底,不觸高壓線!首發過生活,幸福有保障!用法維權益,說話有底氣!知法守法做表率,家鄰和睦安寧在,人人歡樂笑開懷。
22、吾國民性最馴,惟薄於守法習慣,余望國民共守本國法律,習之既久,則道德日高。
23、知法分清榮辱,學法明辨是非,用法處理紛爭,懂法不會吃虧。手法從我做起,護法人人有責,宣法社會更美。
24、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凱爾森(美)《法律和國家概論》
25、學法,知法,立身守法;用法,護法,辦事依法。
26、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西塞羅
27、在世界各主要禮貌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構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滋賀秀蘭
28、憲法,乃國之根本,民之倚仗。
29、疏法勝於密心,寬令勝於嚴主。——呂坤(明)《呻吟語·治道》
30、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讓法治精神成為全民的信仰。
31、積極學憲,懂法明理,規行矩步,一生受益;人人守法,處處和諧,更好明天,同心協力。
32、法律的基礎有兩個,而且只有兩個……公平和實用。——伯克
33、普法的核心在於普憲,依憲治國,發揮憲法作用,樹立憲法權威,塑造憲法信仰。憲法作為最重要之法律,一定要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34、古語雲:「法不阿貴,繩不繞曲」。只有法律才能保障我們每一位公民的權利和只有!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母法,也是根本大法。大學生更是要主動知法、學法,帶頭做憲法的「代言人」!
35、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我的德行。——阿奎那
36、在一切能夠理解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洛克
37、憲法讓我感受到國家對人民的尊重和保護,守法學法,從你我做起。
38、從走勞動紀律,遵守公共持續種種社會公德。
3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40、中村法治點點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宋應國律教化子松,莫因小事。而不為
41、德行天下,法治社會,人人用法,和諧中華。
42、關於法治的句子
43、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44、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45、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堅決實施依法治國,讓憲法走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46、以憲為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人為本,共同構建法治社會。
47、發揮憲法作用,樹立憲法權威,普及憲法知識與價值,讓憲法權威深入民心,人民才有法的保障,國家才能更加富強!
48、學習憲法,就是要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觀念,培養憲法意識,普及憲法知識,塑造憲法文化,使憲法更加貼近我們生活,成為生活中的規則與習慣。
49、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一棵大樹,憲法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基。憲法是法之統帥,從憲法出發,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50、貪圖享受則不思進取,不思進取則坐吃山空,坐吃山空則鋌而走險,為官的貪贓枉法,為民的則殺人搶劫,最後垮台滅亡;而清貧則勤儉,勤儉則發憤,發憤則守法,守法則平安。
51、「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管子?任法》
52、如果您能專業敬業守法盡本份照顧您的保戶,忠誠於您所屬的保險公司,則那頂榮耀冠冕將非您莫屬。
53、新時期的憲法經歷了幾次修正以來,更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最終的受益者,憲法保障無處不在,憲法精神無處不在!
54、普法人甘願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做法治中國的奠基石,致敬!我們和你們一起奔跑在實現法治夢、中國夢的路上。
55、學法愛法維護法,知法用法行天下。
56、常學勤思多反省,奉公守法嚴自律。
57、學法以正,普法以誠,明法以精,尚法以恆。
58、學法辨是非,守法踐於行,憲法廣宣傳,社會更安寧!
59、感受憲法價值,擴大憲法基礎,注重憲法形象,維護憲法尊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駕,為人民幸福生活護航!
60、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彰顯法治力量,建設法治中國。
61、一言一行,必合乎道是公務員必須具備的品格,而奉公守法是公務員必須嚴格遵守的原則之一。
6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管子?任法》
63、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基希曼
64、我們要牢記祖國對我們的養育,更加熱愛祖國,以紅領巾為榮,遵紀守法,為了祖國的未來奮斗,讓祖國更加強大富饒。
65、克己奉公遵紀守法不恥下問大義凜然威風凜凜彪炳史冊聞雞起舞謙虛謹慎助人為樂。
66、為官者依法,國泰民安;為名者依法,和諧發展;為商者依法,商機無限;為友者依法,高朋滿座。
67、一個國家如果綱紀不正,其國風必須頹敗。——塞內加
68、人民教師,作為國家的建設者和教育者,應該干一行,愛一行,專心致志,勤奮學習,精益求精,博學多聞,遵紀守法,唯有如此,才能勝任教書育人的重任。
69、法律是為了保護無辜而制定的。——愛略特
70、只有法治才能讓我們這個民族走向真正的復興
71、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我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關於法治的優美句子精選71句】相關文章
好的祝福語大全精選好句22句
給長輩的生日祝福語簡短獨特精選41句
給長輩的生日祝福語簡短獨特22句
土味情話污一點的撩女優選好句70句
哀悼烈士的句子優選23句
錯誤的選擇精選好句35句
Ⅳ 關於法制的名言
法律,在復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制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法)孟德斯鳩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國法學家波洛克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張文顯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法律的真諦,就是沒有絕對的自由,更沒有絕對的平等。——我國著名法學家郭道暉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荷)格老秀斯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
法律就像旅行一樣,必須為明天做准備。它必須具備成長的原則。——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Ⅳ 《馬背上的法庭》遙遠鄉村的法理,是法與情之間的平衡
莊重、威嚴、肅穆是大眾對法庭最直觀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將視線從城市轉移到偏遠的山區時,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法庭形式。一匹馬,馱著國徽,馬後跟著三個人,穿梭在窮山僻壤,走到哪兒,法庭就開在哪兒,這就是馬背上的法庭。
《馬背上的法庭》既像一部故事篇又像一部紀錄片。片中記錄著馮法官、楊阿姨、阿洛一次下鄉執法的過程,與其說是去斷官司,不如說是去調解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瑣事。生活在邊陲腹地的人們,對法基本沒有任何概念,在他們看來,能夠幫他們解決那些他們無法解決的矛盾和麻煩,就是法。這與真正的法律,有著太大的反差。沒有對錯的斷案,曖昧不清的是非,就成了輾轉在鄉村二十多年的馮法官和初出茅廬的阿洛之間的沖突,更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鄉村真實寫照。
同樣都是講述鄉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這類「自始自終都是淡淡的敘事,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一段溫暖的感情」的電影,《馬背上的法庭》給人的第一觀感,並不太舒服。這部在寧蒗縣拍攝的影片中,山是光禿禿的,空氣是霧蒙蒙的,村寨是苦兮兮的。哪有什麼雲南的好風光。從景到人,導演都沒有打算用唯美的鏡頭去講述,只是闡述一個現實,從建國初期就形成的流動法庭,艱難地在舊治與法理之間的維持平衡。這幾十年現代城市的滔天巨變,卻沒有時間彷彿在這些邊遠地區衡扒,流淌的如此之慢。
一流動法庭的誕生,是舊治與新法的結合
《馬背上的法庭》的原型,源於一張圖片。圖片上的是重慶奉節縣,兩個法庭的執法者,穿梭在河面上的鋼絲上,背著法庭背包,捧著國徽,朝著遠處的村莊滑去。「溜索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漁船上的法庭」、「背篼上的法庭」……偏遠地區法治的完善,法制的普及,離不開這些法官跋山涉水的遠行。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交通到不了的地方,但是,沒有這些執法者走不進的土地。「馬背上的法庭」更像流動的符號,為得是,讓舊治與新法能夠更加融洽的結合,也為了,那些貧瘠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能夠快速的適應新時代社會法治建設的發展。
古代法制,經歷了數千年的變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占據中國絕大領土的鄉村,在法制發展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式和鄉賢式法治模式。舊時咐仔昌族長與祠堂的絕對權威,自古對讀聖賢書者的崇拜,這些都使村民們逐漸形成了無訟觀念,在村民看來,能夠解決自身麻煩事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長或者鄉賢。
隨著新中國建立,村莊的法治從之前的宗族把持到熟人把持,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從最早的宗法制到以地緣關系、利益為中心的契約型鄉村法治,也就是有人曾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規則秩序」、「宗法秩序」交織在一起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鄉村轉型期暫時性社會形態。在「半熟人社會」里,鄉村的法治主要面臨三大治理難題:第一,法律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的問題,主國家法律與傳統宗族規定之間的沖突;第二,國家法治與村子自治之間的沖突;第三,農民的公民權利得不到保護。
這一點,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在阿洛的喜宴上,一群人氣勢洶洶地沖了進來,原來是阿洛的老丈人宰了別人家的羊,宰羊的原因是因為對方的羊糟蹋了自家的莊稼,老丈人說他完全是按照鄉村公約辦的,沒有錯。阿洛猶豫再三,還是說出老丈人做法的不對,風波再起,喜宴被中途停下。
通過這個場景,我們也就意識到,法律與鄉村公約或者民風民俗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流動法庭的誕生,也就是為了調節法理與舊治之間的沖突,使得這二者能夠融合發展。
如果認為《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電影戚碧的話,那就錯了。此片沒有打算 "弘揚"、"歌頌"這些執法者,而是更加清晰的反映出,當下鄉村法治發展中的不易和艱辛。
二遙遠地區,執法者在情理與法理之間的艱難的平衡
在新法官小洛看來,這此的執法之行,簡直是無稽之談。從法庭現場的布置,到審理案件,沒有一件能跟法挨得上邊,更加沒有法的庄嚴。更加讓小洛無法理解的,是老馮執法的行為和判決的方法。
妯娌分壇子,老馮砸碎了壇子,自掏腰包,讓妯娌各自再買一個;豬拱了罐罐山也就是祖墳,原告不依不饒,老馮提議原告也牽頭豬,拱一次被告的祖墳,被告氣急敗壞,老馮由此將心比心的勸說,被告賠一頭豬,做一場法事;婦女欠錢,老馮再一次自掏腰包。
老馮與阿洛的沖突,發生在阿洛帶著媳婦出走之後。
阿洛的喜宴,因為一頭羊被毀,阿洛帶著媳婦雙雙出走,村子裡的人因此不再信任老馮。老馮與阿洛再起沖突,阿洛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幫里不幫親才是法的公正,老馮卻責怪阿洛不該帶著媳婦一走了之,這樣破壞了法庭工作人員的形象,導致村民不再願意相信法庭,再也不願找法庭打官司了。
阿洛一氣之下,帶著媳婦再次出走,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在阿洛眼裡,老馮身上沒有法官應有的威嚴,他只是一味地充當和事老,不斷和稀泥,法的對錯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村民認可的不是法,而是老馮這個人。所以,阿洛很直白的說到,老馮花錢買來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是他自己的面子。
阿洛說的不算完全錯,可是,阿洛卻沒有認真去了解法律與村民之間的關系。在遙遠的鄉村,物質匱乏,信息閉塞,村民光活著就耗費了全部的精力。在普通人眼裡一個只值2.5元的壇子或許不算什麼大事兒,可是,對於那裡的人們來說,那一個壇子,卻是重要的家當,無法割捨。所以,有時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以他們更能接受的方法去審判。所以,老馮在民情和法律之間的博弈,如果說為了他自己,不如說那是他的責任,更是他對國徽的承諾。
老馮唯一一次發火,是馬連帶著國徽一起被偷了。馬沒了,國徽陷在一篇草海中,老馮想也不想,試圖沖進去,草海里成片的沼澤,一旦誤入,人很有可能沒命。村裡人不理解老馮對國徽的重要性,老馮說:這就像你們的佛祖。
村民心中的國徽,一下上升到神靈的位置。合力將國徽從草海里請出來,洗干凈,掛在高處,燃起篝火,雙手合十虔誠祝禱,此時村民心中的國徽,就是神靈,可以保佑凡人的安康。這是法治覆蓋最遙遠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當地的民風民俗融解在一起,法理和人情之間脆弱的平衡,是流動法庭中這些執法者不得不去面對和解決的,有時候,或許無法用法律的條文去判定對錯,牽扯其中民情,更需要他們考量。
這場篝火的祈願,摩梭人虔誠地摸著國徽,讓我們認識到老馮對於民情的了解,還有情與法之間的尺寸的把握。此時此刻,法律猶如燃起的火焰,散發著最為真實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義從里都不是懲戒,而是讓生命值得敬畏,並且自律。
維持這種微弱的平衡,有多艱難?老馮端著酒杯,對阿洛的媳婦說的那幾句話,道盡了這其中的辛酸:嫁給法庭的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兒。老馮的妻兒,離他遠去,行走在蜿蜒大山二十多年的老馮,最終,形單影只。
如果說老馮代表著傳統,那麼阿洛就代表著現代。
三年輕一代的崛起,新的思想與舊俗的碰撞,是矛盾更是新生
影片一開始的法官楊阿姨,因為法官的職業化,一刀切下,沒有文憑的楊阿姨,雖然只有四十多歲,也只能被迫退休。代替楊阿姨的,就是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阿洛。阿洛結婚時的那場喜宴,在村民們還穿著傳統服飾時,阿洛和新娘穿著新式的西服和婚紗。
阿洛夫妻兩個,顯示了社會必然的進步,可是,這種進步中,卻矛盾叢生,這些年輕人在吸收著新時代潮流思想,已經與家鄉舊習俗格格不入。阿洛不斷在舊俗中敗下陣來,他不肯審理豬拱罐罐山的案件,認為那是封建迷信。阿洛在鄉俗與法律之間,選擇了法律,這在他看來是正確的事情,卻引得老丈人極度不滿,婚禮也被迫中止。
阿洛身上具備著源於自身先進理念產生的優越性。可是,他全盤否定了過去,只顧著眼看前方。他忘記了,廣大偏遠地區是沒有實施這種硬性的法治的條件的。雖然矛盾頻生,但是,阿洛的年輕、沖撞、激進,是逐漸改善鄉村法治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雖然魯莽卻使法律的稜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量沖破民眾舊俗的法治觀念。
來時的三人和一匹馬馱著國徽,去時已經就剩老馮和一匹馬馱著國徽,中途,漸黑的天色里,打著瞌睡的老馮不慎跌落山崖,鏡頭里那匹馬馱著國徽繼續前行。
結語:
陳弘毅曾說: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尊重。這是法治社會最為理想的狀態,法律的實施不應該僅僅是懲治損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人,更是維持整個社會安定的一種無聲的信念。
這部影片,更是說明了,在遙遠的山村,法治的施行,更加需要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執法者在執法的過程中,掌握的也是情理與法理之間的平衡。《馬背上的法庭》刻畫了鄉村普法之路的艱難畫面,法觀念的貫徹,需要一代又一代流動法庭執法者的努力,鄉土的法治,需要我們去深入地了解鄉土,用多種的方式和態度,去面對它的頑固性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