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立法目的
1. 著作權法律制度的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是調整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因創作作品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調整的法律關系因作品創作而產生,表現為作者與傳播者、作者與讀者、傳播者與讀者、作者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
著作權法最根本的目的是通過保護作品創作者的權利,發展本國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事業。圍繞這一宗旨,多數國家在著作權法中都規定了受保護作品的范圍、著作權主體的資格及權利歸屬原則、著作權的內容及保護期限、著作權的使用及侵權的法律責任等。
中國著作權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了制定著作權法的目的: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與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中國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與中國憲法鼓勵文學、藝術和科學事業的創造性勞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作品是通過創造性勞動而產生的智力成果,既同作者的人格相關聯,也應被視為與有形物質財富一樣的私有財產,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不賦予作者以著作權,不對其給以法律保護,而放縱任意的侵害行為,不僅使作者的勞動成果被他人攫取,作者的人格也會受到傷害。
著作權法的施行日期
著作權法自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經修改後的著作權法的生效時間,內容未作改動的條文,生效時間仍然為1991年6月1日,而經修改的條文,包括增加的條文,生效時間應為決定公布之日起即2001年10月27日。
著作權法的溯及力
著作權法規定的著作權人和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在著作權法施行之日尚未超過著作權法規定的保護期的,依照著作權法予以保護。
著作權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依照侵權或者違約行為發生時的有關規定和政策處理。
溯及力指新頒布的法律對已經存在的事實和已經發生的事項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稱具有溯及力,如果無效,稱沒有溯及力。
一、第一款是對權利保護期是否具有溯及力的規定。
對權利保護期本法具有溯及力,即依照本法規定享有權利的人,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過本法規定的保護期的,依照本法予以保護。
這里有兩層意思。
1、指過去對某種權利的保護期沒有規定,那麼依照本法規定的權利保護期,在本法施行之日已經屆滿的,就不能得到本法保護,沒有屆滿的,可以得到本法保護。
2、指過去對某種權利的保護期已有規定,那麼,在本法施行之日,即使已經超過過去規定的保護期,只要沒有超過本法規定的保護期,仍然受到本法保護。
二、本條第二款是對本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在處理依據上是否具有溯及力的規定。依照該款規定,沒有溯及力。處理本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或者違約行為,應當依照侵權或違約行為發生時的有關規定和政策,不能適用本法的規定。
著作權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法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著作權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著作權法保護。
釋義:本條是關於著作權法適用范圍的規定。
本條採取了國際通行的做法,即實行國籍原則、互惠原則和地域原則來確定著作權法的適用范圍。
一、國籍原則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這是根據著作權主體的所在國籍來確定給予著作權保護的一個原則。凡是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成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只要創作了作品,不論其作品是否發表,從作品完成之日起,就可以依照著作權法享有著作權,也就是說,按照本法規定的標準保護該作品的著作權。本條規定的「發表」,中國著作權法對具有本國國籍的作者的保護是基於作品的完成,不論其是否發表,根據本法第十條的規定,「發表」是指將作品通過任何方式(包括口頭宣讀、演唱)公之於眾。
二、互惠原則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這體現了互惠原則。一個國家對本國著作權怎樣實行保護,是國家主權的體現,它有嚴格的國界限制,國與國之間沒有簽訂雙邊協議或沒有共同參加某個國際公約,則不相互保護著作權。因此,當中國尚未同外國簽訂雙邊協議和參加國際公約的情況下,可以不經許可、無償使用外國人在中國境外發表的作品。同樣,外國對於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也可以不經許可、無償使用,互相都不受本國著作權法的保護。一旦中國同外國簽訂了雙邊協議或共同參加了某國際公約,則應相互給予著作權保護,實行互惠原則。
適用本款規定有三個條件:
第一,外國人的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無國籍人的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了有關著作權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了有關著作權的國際條約。這里所說的「外國人」,包括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和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外國組織。
第二,該協議或者國際公約承認該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的作品享有著作權。
第三,該協議或者國際條約要求協議國或者參加國相互保護其承認的著作權。
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的作品,才受本法保護。
三、地域原則
這是根據著作權主體所創作的作品首先出版地來確定給予著作權保護的一個原則。
地域原則在本條中體現為兩個方面:
1、「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的第一次出版是在中國境內,如果外國人的作品已在中國境外出版過,只是在中國境內再次出版,這不能作為在中國境內首先出版的作品。如果外國人的作品第一次發表是在中國境內的,中國就是其作品的起源國,中國按照本法的標準保護其作品的著作權。
2、「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