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和平版

道德經和平版

發布時間: 2025-04-28 06:29:52

『壹』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1)道德經和平版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貳』 《道德經》第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在《道德經》第八十章中,一幅理想的社會畫卷被描繪出來,那裡是小國寡民,人們安守本分,生活簡朴。 他們不追求物質的豐盈,不依賴器械甲兵,因為真正的和平寓於內心的寧靜。鄰居之間雖近在咫尺,卻無須往來,彼此的邊界自然清晰,和諧共生。


這里,高效工具不再是推動進步的象徵,反而可能滋生貪婪,破壞自然的平衡。人們享受著樸素的美食,穿著舒適的衣物,居住在和諧的環境中,死亡的不可逆性被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恐懼的對象。生死的輪回被理解為心念所生,唯有放下執著,才能從生死的幻象中解脫出來。


修道的真諦在於回歸真我,斷除貪欲,活在當下。穀神和周行循環的智慧,教導我們超越生死,而非陷入凡俗的紛擾。 聖人的教誨,是對生命的深度理解,提醒我們不要被名利所困,保持內心的純真和節儉。


然而,現代社會中,高效工具的雙刃劍效應顯現,人們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可能陷入生存的困境。行走在道上的人,需要明智地選擇,謹慎對待生活,簡化社交,抵制誘惑,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安寧。


佛法、《道德經》的智慧,以及個人的覺醒,共同構成了保護自我和環境的盾牌。這里,我們提倡的不是摒棄科技,而是明智地使用,讓生活回歸自然的節奏,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和諧。


總結來說,第八十章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物質的豐富,而在於心靈的富足和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只有當放下貪婪,活在當下,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永生之道。

熱點內容
2016法治熱點事件 發布:2025-04-28 14:40:12 瀏覽:364
邱均平法學 發布:2025-04-28 14:26:24 瀏覽:724
經濟影響立法 發布:2025-04-28 14:18:07 瀏覽:718
香港暫委法官工資 發布:2025-04-28 14:14:15 瀏覽:380
民事訴訟法代表人訴訟 發布:2025-04-28 14:04:40 瀏覽:485
電腦維修條例 發布:2025-04-28 14:03:09 瀏覽:550
民法知識點框架 發布:2025-04-28 13:43:12 瀏覽:389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軍優屬條例 發布:2025-04-28 13:40:01 瀏覽:345
曉天鎮法院 發布:2025-04-28 12:54:15 瀏覽:830
工傷保險條例第39條 發布:2025-04-28 12:52:53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