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卷二屬於

道德經卷二屬於

發布時間: 2025-04-28 09:14:28

Ⅰ 鮮於樞生平

鮮於樞(1257~1302),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可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實,懸腕做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在《書林藻鑒》中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字體嚴謹,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的自做詩《大字書贊》和《唐詩草書卷》,更現筆法縱肆.此卷若與鮮於樞的《大字書贊》和《杜詩卷》〔現藏故宮〕相比,在氣度開放和筆鋒節奏上要遠遠超過前二者.

在唐代,曾有兩位大詩人寫過《石鼓歌》,一是韋應物,一是韓愈.鮮於樞所寫的《石鼓歌》是韓愈所做的七言詩.韓愈〔768-824〕是唐代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史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先後赴卞州董晉和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處任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移袁州.不久回朝,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具體年月,唐人韋應物和韓愈的《石鼓歌》都認為是周宣王時期的刻石.宋人歐陽修的《石鼓跋尾》雖設了三個疑點.但還是認為屬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宋人鄭樵《通志略》則認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於惠文王之後,始皇之前.近人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都認為是秦文公時物,於韋、韓說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據郭沫若考證,《石鼓》作於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於宣王時史籀手筆或秦臣手筆罷了.《石鼓》於唐朝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以後被遷入鳳翔孔廟.五代戰亂,石鼓散於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放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歡《石鼓》,於大觀二年〔1108年〕,將其遷到卞京國學,用金符字嵌起來.後因宋金戰爭,金兵進入卞京後,看到石鼓認為是「奇物」,將其運回燕京〔北京〕.此後,石鼓又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防止國寶被日寇掠走,由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主持,將石鼓遷到江南,抗日戰爭後又運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宮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為更好的保護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於辟雍〔大學〕.現仿鼓在北京國子監,其形狀於刻字位置與原石鼓有不少差別.石鼓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沒有流傳下來.石鼓文比金文規范、嚴正,但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的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字體.傳說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經對金文進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石鼓文是大篆流傳後世,保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跡之一.宋安國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河井荃廬氏.

鮮於樞行書《石鼓歌》傳世有二件,一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作於大得五年辛丑,年45歲,伯機即逝於此年,蓋絕筆也.書於經折紙上,表為橫卷.其二即此卷,雖無款,而筆法圓勁雍容,揮灑自如,望而知其為鮮於樞最成熟期之精品,且紙墨完結,又勝大都會一籌.

請樓主注意!由於原地址無法復制我可是一字一句的打出來的!
這是原地址:http://www.cangdian.com/RenWu/RenWu.asp?ID=A-00134

道德經分幾卷

一 章 〔道,可道,非恆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三 章 〔不尚賢〕 四 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穀神不死〕
七 章 〔天長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
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載營魄抱一〕
十一 章 〔三十輻共一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 章 〔寵辱若驚〕 十四 章 〔視之不見〕
十五 章 〔古之善為道者〕 十六 章 〔致虛極〕
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廢,有仁義〕
十九 章 〔絕聖棄智〕 二十 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則全〕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二十八章 〔知其雄〕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三十五章 〔執大象〕 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動〕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
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三章 〔為無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
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 〔民之飢〕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Ⅲ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Ⅳ 在真實的歷史中老子究竟活了多大年齡,胡適是怎麼說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更是被唐朝帝王追認為了李姓始祖。

縱觀老子的思想,不僅對中國的哲學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其思想核心還是樸素的辯證法。而且,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養性方面,老子更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此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

可見,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Ⅳ 絕聖棄智出自《道德經卷二第幾章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如果您對中華文化有興趣,那麼,就從道德經開始吧!

熱點內容
中國文化道德 發布:2025-04-28 17:19:20 瀏覽:538
普及農村法律知識 發布:2025-04-28 17:19:19 瀏覽:287
法國法官退休年齡 發布:2025-04-28 17:14:09 瀏覽:421
中國與維卡幣公司有簽訂法律文書嗎 發布:2025-04-28 17:07:50 瀏覽:661
打假律師 發布:2025-04-28 16:56:04 瀏覽:867
勞動法對員工的約束 發布:2025-04-28 16:44:17 瀏覽:308
法院能幫什麼 發布:2025-04-28 16:29:13 瀏覽:421
法官專業業務評語 發布:2025-04-28 16:27:42 瀏覽:762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法 發布:2025-04-28 16:27:01 瀏覽:39
永州律師協會 發布:2025-04-28 16:26:57 瀏覽: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