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自然
① 法治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法治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法治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則,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
法治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旦喊笑和法律依據,建立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監管、最嚴厲的打擊三個「最嚴」。
法治可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協調和科學高效,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流域協調機制、風險滲迅管控體系等,解決跨區域、模含跨部門、跨行業的生態環境問題。
法治可以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和環境權益,建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等,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享受優美生態環境。
法治可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相統一。
② 自然法和分析法學的區別是什麼
在17、18世紀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和革命斗爭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以強調自然法為特徵的一個法學派別。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代表人物為如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思、傑斐遜等。
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自然法學說認為,在自然,特別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著一個理性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一個獨立於人〔國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觀價值立場,並以此立場去對法律及政治的結構作批判性的評價。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自然法學派起初的權利觀念更多帶有「天賦」權利的色彩,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
自然法學的理論首先肯定在人定法之上存在一種自然法,自然法指導人定法的制定,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不是好的法律,它主要關注的是法律「應當」是什麼,即法律的「應然」問題。盡管自然法學家對「自然法」的核心理念見解各有不同,但他們都強調正義或理性的道德原則是自然法的基礎,而法就是由理性和正義感引伸出來的道德原則在法律規則和概念中的體現,因此道德將是衡量法律的重要標准。
分析法學則主張法律與道德相分離,認為法學僅僅是研究法「是」什麼,而無須關注法「應當是」什麼。分析法學的哲學的基礎是邏輯實證主義,其嚴格分開「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律」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律」,它只注重研究「確實存在」的東西,所以主張法理學的方法主要是分析,而不是評論或批判,法律的實現必須通過武力制裁。其強調對法律概念的分析 ,依靠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律,否認法律和道德之內的必然聯系。
自然法學把法看作是由理性和正義感引伸出來的道德原則在法律規則和觀念中的體現,關注了法律的道德和理性內容,卻忽視了對實證法律的研究。自然法的倡導者認為僅憑理性的力量就能夠發現一個理想的法律體系,就能設計出普通有效的法律體系的全部細節,這是毫無根據的。但是自然法學忽視事實的做法,卻使他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於發現理想的法律和正義制度,從而奠定了法律乃至西方文明的基礎。
分析法學從實證角度出發,僅僅討論「法律是什麼」,而不涉及對法的價值判斷的立場,分析法學的學者對法哲學的范圍,法的概念的看法各有差別,但他們的思想一脈相承,認為法與道德不存在必然的聯系,道德絕不是衡量法律好惡的標准。不符合道德規范的法律法規,只要它是通過適當的方式頒布運用的,就應視為有效的法律。雖然有的分析法學者也引進了法的「應當性」特徵,但認為法的「應當性」與自然法的「應當性」存在「實際的法」和「應當的法」的嚴格分離。因此有的學者稱分析法學派為「歸類的機器人」。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把我們從自然法學家法律的"理想國"中拉回到實證的 現實世界
古典自然法學說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自由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古典自然法學家從反封建統治、反宗教神學、建立資本主義新秩序的要求出發,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自由是他們所倡導的法治的主題,法治從本質意義上看,不是對自由的限制,而是對自由的保護。
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
分析法學派是指將眼光轉向現實的法律現象,以功利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實證研究為基本研究方法,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在實在法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概念分析、邏輯分析等種種分析的西方法學流派。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1)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從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
2)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4)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2、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
1)著力分析真正的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即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而不是什麼自然法,由於這種法律能為經驗所感知和真實存在著,因而也叫實在法或實證法。至於其他所謂的「法」,如自然規律、自然法、榮譽法則,只是有比喻意義,不值得研究。
2)實在法或國家法是由法律規則構成的,是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規范的體系。
3)法律是中性和價值無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技術性和工具性的東西。至於政治道德等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法律並無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因此不能從政治上和道德上對法進行評價,即不存在什麼道義與不道義、良與惡的問題。「惡法是法」。
4)一個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好的法律規則體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規則體系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宗旨的,執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規則就可以審理各種案件,也就是說,執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機器,不應當有任何的自由裁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