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離別

道德經講離別

發布時間: 2025-04-30 12:38:48

① 老子的故事(簡短)

1、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 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 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

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4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

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 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老翁頓然大慚。

2、老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具有教學的風范。當時,有一位自認「廣聞博學」的士成錡,因經常聽人贊嘆老子,心想:「難道還有人比我聰明,比我更有智慧?為何大家對老子的評價那麼高?」因此,他就登門拜訪老子。

當他來到老子的住處,一見老子便說:「我經常聽人稱贊你是大智慧的人,所以特來拜訪。但是我見到的和聽到的卻不一樣。走進你的住處,好像進入鼠洞,滿地丟棄的菜蔬,一片雜亂,你根本不懂得調理生活環境,枉費我迢迢來此,而你竟然是這么糟的人!」

老子聽了毫無反應。來訪者罵完轉身就走。但當天,士成錡一直回想,心裡覺得很奇怪——我對人人稱為聖人的老子破口大罵,把他比成老鼠,他一句話也答不出來,我應有勝利之感才對,但為何心裡反而失落,這是什麼道理?

當晚,他一夜失眠。隔天一早又去拜訪老子,老子的表情和昨天一樣,並無溫怒之色,也無排斥他的表情。來訪者坐在老子面前,問道:「昨天我說了很多無禮的話,但是你一點兒也不生氣。我自以為勝利了,可是心裡卻若有所失,這是什麼道理?」

老子這時才開口說:「真正體會人生真理的人平等看待一切生物,不管是牛、馬、狗、貓或是老鼠,和人有多大差異呢?所以,不論你把我比成什麼,我都不覺得是侮辱,因為生命之體是平等的呀!」

士成錡聽了頓有所悟,趕緊把座椅移到一旁,不敢和老子對坐,他覺得老子太偉大了,而自己忽然變得卑小幼稚。

他又繼續請教:「要如何才能真正體悟真理?」老子回答:「你昨天來時擺著架勢,目露凶光,由此可知你的心氣浮動。要知道自以為是、傲視他人、喜好辯論之人,其心念必然不得自在。」

人人都有純真的本性,但習性一起,處處要向人挑戰,其實心中已有自性之賊,若能恢復純真的本性,所謂的馬、牛、猴、狗、貓……都是平等的,一切渾然忘我,則能和大自然融合成一體。

(1)道德經講離別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

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② 「馬上看山段段青」的出處是哪裡

「馬上看山段段青」出自宋代戴錶元的《送同年潘昌朝》。
「馬上看山段段青」全詩
《送同年潘昌朝》

明年更欲三茅去,
擬借新牋道德經。
古老的山洞裡沒有仙丹生長的神奇氣息,而高高的林木中卻有鶴鳥躲避漲潮的氣味。詩人表達了對於隱居山林的嚮往和追求。接下來的明年,我們打算一同去尋找三茅山,更打算借用新的紙張來抄寫《道德經》。
這首詩以描繪深秋景色為背景,表達了詩人與潘昌朝的離別之情,以及對隱居山林生活和學問的嚮往。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詩人展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共鳴。整首詩以簡練而富有想像力的語言展示了詩人的感受和思考,給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回味之感。

③ 老子為什麼留下道德經

簡單的說就是,老子要出關,守關的官員尹喜一定讓他寫點東西才放他出關,所以老子就寫了道德經。
老子出關的傳說: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了。他決定離開。老子當時是往西邊去(至於老子為什麼要西行,最後到了哪裡,這個目前還沒有定論!),這就得經過函谷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裡一頓,知道是有聖人來了!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向關口行來。就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了,就一定要讓他傳承點東西,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司馬遷《史記》載:「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老子沒辦法,於是只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了。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出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了,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了簡牘上,先寫了上篇,又接著寫了下篇,據說寫了幾天。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世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對老子說:「讀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

熱點內容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考題 發布:2025-04-30 16:30:19 瀏覽:109
企業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4-30 16:27:04 瀏覽:719
合同法第54條的相關案例 發布:2025-04-30 16:25:40 瀏覽:737
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30 16:20:51 瀏覽:826
勞動工傷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4-30 16:11:25 瀏覽:313
員工手冊超越勞動法 發布:2025-04-30 16:00:57 瀏覽:985
開公司的基本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15:59:25 瀏覽:167
行政法以上包含本數 發布:2025-04-30 15:49:45 瀏覽:807
合同法英文案例分析 發布:2025-04-30 15:43:33 瀏覽:77
不具法律效力的諒解備忘錄 發布:2025-04-30 15:38:16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