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
1. 什麼案例可以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緊密聯系我國法治建設實際,統籌整合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突出政法戰線的關鍵作用,多措並舉,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1)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的相關內容:
1、要繼續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
2、加強法治反腐能夠確保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確保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
3、加強法治反腐,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政法隊伍,不斷築牢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思想基礎,不斷提高政法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奠定人才基礎。
2.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是().A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是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內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公平正義的首要內涵;合法合理,這是公平正義的內在品質;程序正當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方式和載體;及時高效是衡量公平正義的重要尺度。
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准。社會和諧、人際和睦,無疑以公平正義為重要條件。而公平正義的創造和維持離不開公共權威,離不開公共行政。如果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及其公共行政不能倡導公平正義、不能奉行公平正義、不能主持公平正義,國家和社會就不會有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政法幹警必須秉公執法、維護公益、摒棄邪惡、弘揚正氣、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堅持合法合理原則、平等對待原則、及時高效原則、程序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2)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原則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五個方面是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協調一致地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
3.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公平正義: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價值追求。它要求在法治實踐活動中,每個人都應得到平等對待,不論是在法律面前還是在社會資源分配中。公平正義不僅體現在法律的公正實施上,還體現在社會各方面的公平與正義。
- 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它強調法律應當保護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防止權力濫用和對人權的侵犯。這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
- 法律至上: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意味著所有人,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必須遵守法律,而法律也應當被公正、公平地執行。
- 權力制約: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強調權力的分立與制衡。這包括通過法律制度對政府權力進行限制和監督,確保權力在運行過程中不偏離法治的軌道。
總的來說,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是構建一個公平正義、尊重人權、法律至上且權力受到有效制約的社會。這些價值追求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石,指導著法治實踐的發展方向。
4. 法治的基本原則
(1)法治基本原則可分實體原則(或價值原則)和形式原則(或程序原則)。
(版2)從實體原則上看權,社會主義法治的實體基本原則和資本主義國家法治的實體原則雖然有共同點,但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實體原則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引。具體地看。這些原則包括生存、安全、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義、共同福利、正義、和平、發展等目標。
(3)從形式基本原則上看。法治在形式方面的基本原則是本國法律發展經驗的總結。中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法中得到說明。包括:①法院和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②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③審判公開舉行;④實行迴避制;⑤實行兩審終審制;⑥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⑦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等;⑧適用法律一律平等。
5. 為什麼說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在這五個方面中,公平正義被表述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指導原則,是發展中的馬克思法治觀在當代中國的最新理論成果,其價值取向為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是「以人為本」為本質要求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會基本制度的公平正義,其實現有賴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賴於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公平公正執法司法理念的樹立。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
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以公平為基本特徵、以正義為最終價值的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法治的精神不僅在於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復雜的執法工作機制,更在於公平正義精神與價值在法治各個環節中真實的體現和實現。
公平正義是評判社會善惡的首要標准。有關社會價值的學說可謂精彩紛呈,「利益」說、「自由」說、「效率」說、「秩序」說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承認、肯定和保護人們的正當利益,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但是一個社會如果奉「利益」或「功利」為最終的依歸,這個社會將成為德性盡失的社會;「自由」是社會生命力、創造力的源泉,但是極端的自由主義將會使社會退化為原始叢林;「效率」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是「效率優先」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成為漠視公平、踐踏正義的借口;「秩序」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無秩序便無社會安全可言,但是當秩序成為社會最高價值的時候,則有可能將社會導向活力窒息的境地。由此可見,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為社會價值之一部,固然為社會發展所必須,但都不能作為社會的終極價值准則,它們最終都要受公平正義這一基準的評判和檢驗,它們中的任何一項均不具有超越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能力。所以,一個社會的善惡及其文明程度,最終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義為最高價值准則。
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所要實現的理想境地是經濟富足、政治進步、文化昌明、社會和諧,這些目標的實現皆有賴於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統領。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的主流價值決定著社會的文明走向和發展方向。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是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的社會,而一個公平正義不彰的社會必定會走向經濟的衰退與凋敝、政治的專制與腐化、文化的消沉與墮落、社會的混亂與無序。在一個國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沖突與矛盾也是變化多端的,因此執政者的首要任務並非是纏身於具體事務的細枝末節中而是要進行價值判斷與選擇,進而消除沖突,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在此意義上,我認為管理國家的本質就在於價值選擇;而一個好的執政者的標准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會義無返顧地選擇公平正義。當公平正義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成為全社會的人們看得見、感受得到並能夠分享得到的結果的時候,社會主義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公平正義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
公平正義如果不是抽象的教條,就應擁有反映時代要求的具體內容。公平正義社會首先應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以人為本」首先要回答的是「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權利保障體系有三個層次:一是「人人」的層次,二是「公民」的層次,三是「弱者群體」的層次。公民權利主要指向政治參與、擔任公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弱者群體權利主要指向婦女、老人、兒童、身體殘障者等特殊對象;而第一個層次,也就是「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的層次指的是「人人」、「所有的人」,也就是《世界人權宣言》所講的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它身份的差別,平等享有基本人權和人格尊嚴中的「人人」。
「以人為本」其次要回答的是「以人的什麼」為本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兩方面內容,首先,「以人為本」必須以人的共同需要為本,人的共同需要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社會民眾的共同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滿足人民的共同要求就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次,「以人為本」還必須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本,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成為其他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時,公平正義的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便是告成之時。
「以人為本」最後還要回答「如何將人的需要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這一問題。人的需要惟有轉化為法律上的權利才是現實的、安全的。「以人為本」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在價值上是一致的,它們一方面解決了目的性問題,那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一系列關系問題,即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統一與和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這些理念邏輯的產物,因此,對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也必須從建立在這些理念基礎之上。各級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如果不能透徹理解「以人為本」和「和諧社會」理論,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精髓。
公平正義的核心是制度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歷史久遠的人類理想,它的基礎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從直觀的層面看,社會不公現象是形態各異的,但概括言之不外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起點的不公。其典型表現是,在人們出生伊始就被依照自然生理狀況和社會出身的不同進行人格身份的差等劃分;第二,機會的不公。對人們進行人格高低區別的目的,是要賦予他們不同的社會發展機會,這便是機會不公。在高考招生中,同一張試卷面前不同地區的考生享有不同的上學機會,甚至在同一個地區的考生因戶口的差異也有所不同,這就是機會不公的具體表現;第三,規則的不公。用一類規則對一群人,用另一類規則對另一群人,便是規則的不公;表現在法律上,便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便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種特權的存在;第四,結果的不公。同勞而不同酬,少勞而多得,多勞而少得,勞而不獲,不勞而獲,就是結果不公的表現。
可以說,沒有公平正義便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也便沒有社會的和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是等義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認識的不斷深入,社會所弘揚的主流價值觀也是不斷發展的。「公平正義」觀的確立是社會主義本質所系,我們要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的主流價值,進而對制度予以重建。
公平正義的實現有賴於制度的和諧
制度的本質在於調整社會各種權利和權力之間的關系,制度的和諧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所要求的和諧裡面第一個要素便是公共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和諧。國家之成型,是人民意志的產物。因此,國家或曰公共權力存在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便是以人民利益為本,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然而,公共權力自其誕生起,就存在著暴力性、過渡膨脹等弊端。自近代以來,民眾所努力致求者、思想家所竭力思考者不外乎如何馴服公權力這個問題。法治社會,公共權力應具有謙抑性、去暴性,公共權力之行使必須以保護公民權利和公共利益為前提,公民的權利訴求應當能夠通過適當程序反映給權力執掌層,權力和權利之間應當能夠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可以說,什麼時間公共權力和公民權利和諧相處了,法治社會就形成了,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也就具備了。
制度和諧的第二個要素是公權力之間的和諧。黨的執政、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權、國務院的行政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權、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權、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軍事權,要在黨的領導之下實現和諧,在和諧前提下相互進行配合和監督。制度和諧的第三個要素,就是公民權利和公民權利之間要和諧。公民權利的和諧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權利內容的和諧。法律對公民權利內容的規定應符合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不同等級效力的法律對權利的規定應邏輯統一、體系嚴謹,對特殊人群應給予特殊的權利保護等等;其二是權利與義務的和諧。馬克思指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這是我們分配公民權利與義務是應把握的總原則;其三是權利主體之間的和諧。建設法治社會,我們不僅要高揚規則意識,還要努力鍛造團結友愛、誠信文明的社會文化。講求規則,並不意味著我們處處要以規則制人,而在於我們在行為時應謹奉規則,尊重他人的權利邊界。權利主體的和諧還應該包括所有公民應平等地參與到法治的整個進程中來。
制度的和諧最終要和諧於制度的正義這一核心點上。在法治國家建設中,如果全社會的規則意識沒有養成,如果各個公權力機關不能從實現公平正義社會的高度上把握公權力的性質,實現和諧運行,社會的公平正義定難實現。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其終極目標在於公平正義,其現實道路在於保障和發展人權,其具體途徑在於公平執法。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入憲,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理念確立了現實的基準、法律的標桿。和諧社會的構建,為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提供了思想和社會條件。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再僅是一句口號,不再僅是一個理論術語,而是已經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共識,已經融匯進我們的法律制度和執政理念,成為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執法的靈魂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