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要依法治稅

要依法治稅

發布時間: 2020-12-17 23:52:57

⑴ 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依法治稅的關系

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方略在稅收領域的具體體現。堅持依法治稅,是國家稅收工作走向法治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動員令,全面開啟了依法治國「升級版」的新篇章。在依法治國新階段大幕徐徐拉開的歷史性時刻,稅務部門在國家法治建設大局中必然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依法治稅需要依法治國理論的指導
依法治國與依法治稅,二者均包含「治理」的內涵。只有正確理清依法治國與依法治稅的辯證關系,才能加深對依法治國和依法治稅的理解,才能更好的指導稅收實踐,大力推進稅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
1.依法治國是依法治稅的前提。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基本方略和世界文明國家發展的必然趨勢。依法治國是依法治稅的重要保障,它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依法治稅的進程。依法治稅只有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並作為依法治國整體系統工程中的一個子系統工程,在與其他包括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等諸方面在內的法治子系統工程相互有機聯系、互相促進的過程中才能切實開展並深入進行。
2.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依法治稅既是現代稅收管理的基本特徵、價值訴求和評價指標,與稅制改革同步而行、相互支撐,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點。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和實現程度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稅收活動關涉國家與社會、公民自由與法律秩序、意思自治與國家規制,是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國家治理的核心環節,為此,必須遵循現代國家治理基本規律,將稅收活動建立在法律和規則之治的基礎之上。
3.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稅是依法行政的具體體現,是稅收工作的基礎、靈魂和立足點,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方略在稅收領域的具體體現。堅持依法治稅既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強化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的有效杠桿。
二、依法治稅基本條件的理性構建
依法治稅是指依據稅收法定主義原則,通過稅收立法、稅收執法、稅收司法和稅收法律監督等一系列稅收法律制度的創建和落實,使征稅主體與納稅主體的稅收行為納入法治軌道,從而實現依法征稅和依法納稅的良性社會秩序狀態,其具體包含法律至上、權力法定、義務法定、程序法定和作為法定五個層面的含義:
1.法律至上。即在思想觀念上,承認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把法律看作是開展稅收工作的依據和評判稅務工作的核心標准;任何稅務機關和稅務幹部,不論級別高低、職務大小,都必須服從法律的權威,而不能凌駕法律之上。這里所講的法律,不僅僅指稅法,而是泛指一切與稅務相關的法律。
2.權力法定。即稅務機關所具有的稅收征管職權是由法律授予或設定的,各級稅務機關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活動,非經法律或法規授權,不能具有並行使某項稅收職權。這是因為稅務機關所具有的權力是公共權力,對於公權而言,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授予的,行政機關不得為之;當然法律法規禁止的,更不得為之。否則,就是超越職權或濫用職權,必然要負法律責任
3.義務法定。即征納雙方所應承擔的義務都是由法律規定的,而不是由哪級組織規定的,更不是由個別領導規定的。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所承擔的義務,與其他組織和個人承擔的義務有所不同,既必須履行,而且要全面履行到位,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程序法定。即稅務機關執法所應遵循的程序是由法律規定的,稅務機關不得違反;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程序也是由法律規定,納稅人也不得違反。如果稅務機關違反法律程序執法,即使稅務機關所依據的實體法依據是正確的,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如果納稅人沒有按照法律程序履行法律義務,稅務機關有權依法處理,並要求納稅人承擔因此而引起的一切法律後果。
5.作為法定。即稅務機關和納稅人的作為方式、作為手段和作為後果都是由法律規定的。(1)作為方式法定。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在選擇作為或不作為時,不是由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根據自身的主觀意志來決定,而是由法律來規定;法律要求其作為時,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不能選擇不作為的方式,相反,法律要求其不作為時,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也不能選擇作為的方式,否則,必須承擔其法律後果。(2)作為手段法定。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不能自行選擇作為的手段,而必須根據法律賦予或設定的手段作為;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必須根據法律的規定,在不同條件下採取不同的作為手段。(3)作為責任法定。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在作為時,應對由其作為引起的法律後果負責。法律規定稅務機關和納稅人應作為的,稅務機關和納稅人就必須作為,否則,必須承擔因不作為而引起的法律責任。反之,亦然。
三、當前我國依法治稅的形勢與環境分析
依法治稅是稅收工作的生命線。1988年,國務院在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以法治稅」。時隔10年之後, 1998年3月,新一屆國務院又明確提出了"依法治稅"。20多年來,我國依法治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依法治稅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實體法與程序法並重的稅收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成,稅收管理日趨科學規范,稅務人員執法水平顯著提高,稅收執法監督機制初步建立,全民納稅遵從意識明顯增強,稅收收入連年穩步較快增長。但也應當看到,影響依法治稅的因素仍然較為突出,依法治稅之路任重道遠。
(一)依法治稅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1.稅收立法存有缺憾。一是沒有稅收基本法,立法依據不足,對稅收活動的基本規范和基本原則、稅收立法權及管理權、稅務機關職責許可權等沒有加以確認。二是立法級次低,法律效力弱,大多數以行政機關暫行條例面目出現的稅法在適用效力上顯得剛性不足。三是立法滯後。比如跨境稅源管理事關稅收主權和經濟安全,國際稅源的競爭,已經從征納雙方的關繫上升到政府間、國家間的關系,加強反避稅立法,完善反避稅防控體系,捍衛國家的稅收權益迫在眉睫。
2.獨立司法權缺位成為制約執法行為的"瓶頸"。我國的最高法院每年都頒布大量的司法解釋,實際上也在積極充當立法者的角色,但與稅法有關的司法解釋,除了稅務犯罪的以外,幾乎沒有。稅務機關沒有獨立偵察、檢察和審判等權力,甚至還沒有專門用於審理稅務案件的稅務法庭,稅務司法只能依靠稅收非專業性的公、檢、法等機關,難以對涉稅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應有的懲治。
3.行政干預頻頻「越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從本地區利益出發,擅自出台與國家稅法相違背的文件,有的越權執行減稅、免稅優惠政策。有些地方政府對打擊涉稅違法犯罪活動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措施不力,甚至出於地方保護主義而干預執法辦案,涉稅案件處理和執行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依法治稅的進程。
4.公民稅法遵從意識淡薄。從我國的稅收實踐看,每年因各種偷稅、逃稅、騙稅、越權減免等造成的稅收流失相當嚴重。201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通過稅務稽查方式檢查納稅人19.1萬戶,共查補收入1250億元,占納稅人主動申報繳納稅款的比例達到1.1%(以上數據源自《中國稅務年鑒2013》),而實際漏征、逃繳、騙取的稅款則可能超過應征稅款的10%以上。全社會護稅協稅的意識薄弱,有些方面如主動申報涉稅信息、協助配合檢查意識的缺失甚至成為依法治稅的重要制約因素,稅收執法綜合協調機制有待健全。
(二)稅收法治內部環境亟待優化
1.法治管理機制不健全。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往往孤立單純的強調應用技術手段,忽視了管理觀念、管理體制的創新;強調以技術設備的配置為主體,忽視了以稅收執法水平的提高和稅收管理的優化為支撐點,期望通過信息化解決征管難題。這使稅收信息化建設在稅收管理體制落後、低效的構架上,高技術與低產品並存,稅收成本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步攀升,影響了執法水平的提高。
2.稅務人員執法水平仍待提高。稅務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是實現依法治稅的保障。當前,有些稅務幹部自身法治意識不強,當工作中遇到深層次矛盾和復雜問題時,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思維去分析、處理問題;執法程序不規范、稅收執法權行使質量不高,文明執法以及辦事的公平性、公正性、公開性不夠強,審批環節多程序繁瑣;稅收違法處罰的自由裁量空間較大造成權力尋租等問題制約著依法治稅的具體實踐。
3.政策管理和制度建設有待加強。稅務機關部分內部制度存在職責界定不合理或模糊之處;政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政策執行的不統一問題還待有效解決;政策效應評估反饋的主動性不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4.征管改革順應稅收法治有待深化。一段時期以來,稅務機關為了服務經濟發展和服務納稅人,在征管模式、服務舉措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新問題,如管理職責交叉重疊造成多頭監管,納稅人負擔明顯加重;過多地強調服務,有可能掩蓋企業涉稅問題的性質,導致稅法剛性的削弱等。征管改革與稅收法治難以呼應合拍,直接影響了依法治稅水平的提高。
5.內部執法監督有待跟上。執法內控機制和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自由裁量權的應用須進一步規范;執法風險的事前防控能力還需提高;執法檢查和風險防控的針對性還需加強。
四、新形勢下推進依法治稅的思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把"依法治國"作為全會的主題,將"依法治國"重要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我國正式邁上依法治國的道路,也預示著依法治稅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推進依法治稅,應以依法治國理論和現代先進管理念為指南,逐步理順稅收立法、執法、司法各環節,兼顧影響依法治稅質量和成效的內外部因素,充分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稅收法治管理內外部體系,內外融合、相互促進,不斷推動我國的稅收法治建設走向深入。
(一)完善稅收立法。目前,我國執行的稅法、單項條例及實施細則有些規定已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和市場轉型的需要,缺乏相關配套的單項管理法律條文或實施辦法,稅收執法人員自由裁量權過大,可操作性差,日常執法過程中出現依據不充分甚至無法可依的情況。針對這些情況,今後在稅收立法方面,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一是制定我國的稅收基本法,明確稅收職能、作用,稅務機構的法律地位,稅收立法許可權劃分,征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稅務司法保障等。二是提高稅收暫行條例、法規等法律級次,提高其權威性和穩定性,增加透明度。三是加快反避稅立法的步伐,更好地維護國家稅收主權,更好地服務對外開放大局。四是應當正視實體法和程序法各自的價值及其局限,達到實體和程序公正的統一。五是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的立法和實施,消除惡性稅收競爭,營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實現良性循環。
(二)規范稅收執法。具體包括稅收政策管理、稅收執法管理、稅收執法監督、稅收爭議預防調處、稅收執法綜合協調、法治意識和能力培育保障等,這些都是事關稅收執法全局的重要內容,必須依靠稅務機關自身來解決。
1.建立素質優良的隊伍保障體系。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進一步轉變日常執法一線的人員的執法理念、提高執法能力,樹立「公正、正義、平等」的價值觀和「程序、責任、服務」的權力觀。完善在崗人員的培訓、考核、獎懲等措施,逐步建立素質優良的稅收執法隊伍。
2.建立權威統一的政策管理體系。出台權威統一的政策管理平台,避免政出多門和解釋不一。加強稅收政策確定性問題研究,讓規范性文件兼具合法性和合理性,為商品交易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穩定的稅法預期。各級稅務部門組建稅收政策專家團隊,積極開展政策解讀、政策答疑、政策效應評估反饋,政策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3.建立科學合理的權力運作體系。應對稅務機關內設機構和職能分工進行科學的界定,構建由政策法規調控體系、徵收管理調控體系、稅務稽查監督調控體系等組成的綜合調控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稅務權力運作體系。既要避免權力職責交叉,也要防止出現監控死角。完善重大執法事項集體審議、重大案件審理等制度,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
4.建立完善稅企爭議調處和解體系。根據行政法平衡論原理,強調稅企協調和復議環節在爭議解決中的核心地位。法治發達國家絕大多數稅收爭議都在征納雙方的協調與和解程序中化解,進入復議或者訴訟的僅為少數個案。而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復審和自動糾錯機制,具有節約社會成本並切合中國傳統文化「非訴」心理的優勢。因此,稅收和解和稅收行政復議,應成為今後稅收法治和解決稅收爭議的主渠道。
5.建立嚴格到位的執法責任追究體系。稅務行政執法責任制是依法確定執法主體資格,明確執法責任,規范執法程序,考核執法質量,追究執法過錯責任的一項內部監督制約制度。實施稅務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需要在崗位職責、工作規范、考核評議、責任界定、過錯追究等方面開展工作。要將執法責任考核指標量化、考核程序細化,追究方式相對固化。藉助科學合理的現代化手段,准確界定稅務行政執法責任。
6.建立高科技信息技術支撐體系。稅收信息化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規范稅務行政執法的重要載體和手段,是加快依法治稅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結合實際,逐步擴大電子信息在稅務行政管理中的涵蓋面,提升網路速度,加強網路運行安全,完善稅銀庫體系建設,簡化多元化申報手續,強化以票控稅、信息管稅,拓展稅控設備的使用面,形成一個自然運轉、自動比對、信息對稱、協調均衡的工作格局。
7.建立規范高效的績效考評體系。建立規范務實的執法考核評價體系。按照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要求,確定稅務工作的法律評價體系和標准。這個法律評價標准具體包括執法指標、普法指標、法律監督指標、公共安全指標、社會參與指標、法律資源指標、法律服務指標、基礎指標等內容。實施切合實際的稅務執法人員執法行為優劣的評價標准,及時評價稅務人員執法行為,並實行能級管理、分類管理和考核獎懲。並將考評結果列為幹部盡職晉級的重要依據。
(三)健全稅收司法。隨著稅收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稅法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涉稅違法犯罪案件的復雜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對審理涉稅案件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既有稅收業務知識、又精通法律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來審理稅收案件。因此,在全國設立稅務法庭,專門負責稅務案件的訴訟和審判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為了從根本上增強打擊犯罪、震懾犯罪的目的,應順應實際需要,盡快建立專門的稅務警察隊伍,專司涉稅違法犯罪案件處理。
(四)加強執法監督。一是加強稅收執法的外部監督,主要強化五個層面的監督:黨的監督,即各級黨委、紀檢機關對稅務機關、稅務幹部的執法行為進行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常務委員會對稅務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的監督,即各級政府及政府的專業監督部門對稅收執法行為的監督檢查;司法監督,通過各級審判機關、監察機關對稅收執法權的監督;社會監督,指社會團體、新聞輿論、人民群眾等社會各方面對稅收執法行為的監督。二是加強稅務機關內部監督,發揮紀檢監察和督察內審的作用。各級稅務機關要通過經常性的稅收執法檢查和稅收專項執法監察,對稅收執法權的運行實施全過程監督,確保權力運行到哪裡,對權力的規范和制約也就延伸到那裡,從而做到把問題盡可能地消滅在萌芽狀態。健全稅務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規范,優化稅收執法程序,完善執法風險內控機制,充分運用內控機制信息化手段,強化監督管理。同時,根據稅務執法行為的時間和性質,加強重點環節、重點部門、重點崗位的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督。
(五)凈化法治環境。稅收法治外部環境是一個涵蓋社會、經濟、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概念,主要包括全民的納稅意識、部門間的協作配合、法律文化背景等,凈化稅收法治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創新稅收宣傳方式方法,拓展稅收宣傳渠道,讓稅法真正走進千家萬戶,不斷增強納稅人的納稅誠信度和遵從度。二是增強國家行政的透明度,公開稅款的用途,讓所有納稅人明確自己的納稅權利和義務,向納稅人提供持續、便捷、文明、及時的服務,讓公民切實感受到納稅人的光榮與尊嚴。三是理順國家行政經費管理制度,規范行政收費,推進稅費改革。四是從法律層面明確其他社會經濟部門對稅務管理應負的義務和責任,並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來保障落實,逐步形成全社會護稅協稅的良好局面。

⑵ 稅收管理與依法治稅

稅收,自古以來是國家政權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稅法是國家制定、認可並依內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容施的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內容就是稅收利益的分配。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與法律密切相關,有國必有稅,有稅必有法。
稅收的特性決定了它具有無償性、固定性、強制性。國家賦予稅務機關履行征稅職能,行使稅法規定的權力,調整稅收征納關系。其實質是稅務機關如何從納稅人手中獲得稅收利益。所以貫徹執行稅法,要以事實為依據、稅法為准繩、為國聚財為己任。
然而,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其職務時,很難被人們所理解,甚至遭受非議,一些舊風俗、舊習慣、「關系網」、「說情風」、「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更是阻力重重,以致正常的稅收征管工作不能及時落實到位,嚴重影響著稅法的貫徹執行。因此,應該營造照章納稅光榮,偷稅、漏稅、騙稅、避稅可恥的氛圍,從而塑造合法經營、誠信納稅、平等競爭,健康有序的稅收環境。
總之,稅收離不開法,從稅收的種類、稅率的確定、稅收的追繳都要依法辦事,所以要依法治稅。

⑶ 實現依法治稅的重要措施

一、改革與復完善稅源監控措制施及稅收計劃的制定和分配辦法,提高其科學性、准確性
二、加強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高全系統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素質
三、繼續落實「四垂直」,深化征管改革,為依法治稅打下堅實的體制基礎
四、加大稽查力度,增強執法剛性
五、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六、加強稅法宣傳,優化依法治稅環境
七、要緊緊依靠各級黨政人大支持,建立完善的協稅護稅網路

⑷ 為什麼要依法納稅

依法誠信納稅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息息相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宏偉奮斗目標。稅收是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經濟基礎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稅收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著小康社會的實現進程。開展以「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小康社會」為主題的稅收宣傳,體現了稅收工作與時俱進的客觀要求,有利於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把十六大精神落實到稅收工作中去。
依法誠信納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經濟是稅收的根本,稅收反作用於經濟。依法誠信納稅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互為統一,相互促進。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然要求稅務部門依法治稅,要求全體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以促進稅收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保持稅收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財力保障。
依法誠信納稅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法誠信納稅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來規范、約束稅務機關以及納稅人的涉稅行為,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在稅收工作中的集中反映,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在經濟生活中的生動體現。深入開展依法誠信納稅的宣傳,有利於稅務部門堅持依法治稅,正確處理嚴格執法與優質服務的關系,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有利於增強廣大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的自覺性,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誠信納稅光榮」的社會氛圍。

⑸ 我國為什麼要依法治稅(8分)

依法治稅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納稅行為(包括稅務機關工作人員自身的行政管理行為)依據法律、法規手段,以實現稅收的法制化和法律化的過程。其基本要求是確立和維護稅收法律、法規的權威,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執法行為,營造人人遵守稅法的社會環境。具體講即指依法辦事、依率計征。它強調依靠法律約束納稅人依法納稅,又依靠法律約束征稅人依法征稅。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行政的具體體現,是稅收工作的基礎,靈魂和立足點,是稅務機關的基本職責,它貫穿於稅收工作的各個方向。依法治稅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稅收問題,而是事關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體制創新、經濟運行模式轉換、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的大事,應當引起各級機關的普遍重視。 任何社會,只要有納稅,必然有偷逃稅,不管有多強力,永遠存在偷稅漏稅. 因為,納稅與征稅本身是對立與統一關系,無論法制多健全,納稅人始終要考慮利益最大化的問題,當然包括稅收利益.試圖通過避稅、偷稅、漏稅逃稅等手段在社會分配過程中取得利益。 稅收的不公平環境,促使偷稅漏稅,不公包括政策和規定的不公平、不合理,前後矛盾,不合時宜,難執行,操作性、可行性差,執法力度差異,地區差異,逃稅成本低等等. 公平、公允、合理的稅負與透明容易掌握的稅收政策,與大力發展中介作用,依法治稅,可以引導更多的納稅人走上正道。

⑹ 為什麼要依法治稅

(1)①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與法律密切相關,有國必有稅,有稅必有法。

②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稅收是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定的,征稅必須有法律依據;納稅人必須根據稅法的規定納稅,否則將受到法律制裁。國家在征稅之前就通過法律形式,預先規定好征稅對象和徵收數額之間的數量比例,不經國家批准不能更改。如果國家隨意征稅,沒有標准,就會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最終將危及國家的利益。

③由於稅收具有無償性,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的現象也就時有發生,國家必須依照法律追繳稅款,對觸犯刑法的,還要由司法機關予以刑事處罰。

總之,稅收離不開法,從稅收的種類、稅率的確定、稅收的追繳都要依法辦事,所以要依法治稅。

(2)①稅務系統廣大幹部要堅持貫徹「加強征管、懲治腐敗、清繳欠稅,堵塞漏洞」的工作方針,在加強依法征稅的同時,打擊偷稅、欠稅、騙稅、抗稅等違法行為。

②國家立法機關要加強對稅收立法工作和對稅法執行情況的監督工作,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征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強稅收隊伍建設,防止有法不依、治稅不嚴、征管不力的現象發生。

③加強對稅法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納稅人意識。

④司法機關要密切配合,切實查處腐敗現象,打擊偷、漏、騙稅的違法行為。

⑺ 依法治稅的如何做好

一是加強宏觀稅收政策調研,推動新型稅收立法體制的建立。我國稅制改革的任務相當艱巨,稅收基本法和中央、地方主體稅種等實體法都未完成立法。因此,稅制的健全完善,稅收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稅收工作的規范、創新,經濟和稅收領域中一系列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對宏觀經濟和稅收問題的調查研究。法規工作人員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把調查研究作為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調研,積極獻言,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建立新型稅收立法體制的各種問題,推動科學規范的稅收立法體制盡快建立。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推進依法治稅,必須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稅務幹部隊伍。為此,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興稅戰略,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熟練、作風優良、執法公正、服務規范的地稅幹部隊伍。首先,建立健全領導幹部定期法制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按照注重綜合素質、提升執法能力、創新培訓方式、實施全員培訓、促進終身學習的要求,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的培訓工作格局,培養大批法律、經濟、稅收和計算機復合人才。同時,加強地稅行業文化建設,強化理想宗旨教育,提高廣大地稅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再次,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機構,充實專門法律人才,充分發揮各級地稅法制機構在依法治稅工作中的職能作用。
三是強化稅法宣傳,優化稅收工作環境。提高全民的納稅意識,實現依法治稅,需要全體稅務人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在總結多年稅法宣傳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宣傳的形式,開展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活動,切實增強宣傳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實效性;要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制度,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制,完善考核評估、監督檢查、工作激勵等制度,推進法治教育的經常化、制度化;要緊密圍繞地稅工作大局,根據工作實際,把憲法、市場經濟法律法規、行政法律制度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通過深入持久的普法活動,不斷增強全民依法納稅意識,優化稅收工作環境。
四是建立健全執法監督機制,全面推行執法責任制。解決依法治稅問題,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強化執法監督。在現行征管機制下,各級地稅法制機構和人員要充分發揮執法監督機制內在的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的作用,建立完善對稅收執法行為事前、事中、事後監督的日常監督機制。事前環節,著力在加強對稅收規范性文件管理上下功夫;事中環節,堅持和鞏固重大稅務案件審理工作;事後環節,充分發揮復議、應訴和執法檢查的功能。在嚴格內部監督的基礎上,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廣泛接受外部監督,提高執法的透明度。同時,積極推行稅收執法責任制,按照稅收執法權行使的內在規律,以法律法規賦予稅務機關的職責和權力為依據,分解崗位職責,建立嚴密科學的崗責體系;明確工作流程,細化工作規程;實施綜合評議考核,把上下考核、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內外評議、人評與機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規范合理的考核制度;嚴格過錯責任追究,切實做到賞罰分明,獎懲適當。以確保稅收執法權依法運行,使全體地稅幹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共同將依法治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⑻ 依法治國與依法治稅的關系

依法治稅:「新」在觀念 「常」在落實

「依法治稅」是隨著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而確立的,其標志是1998年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依法治稅嚴格稅收管理許可權的通知》。客觀地說,這一方針雖然提出已久,但一些領域和部分機關仍然沒有對其形成准確認識,在實踐中未能全面有效貫徹,呈現稅收法律供給明顯不足、可操作性不強和執行狀況不佳的狀況,甚至局部產生按指標征稅而非依法征稅的現象。筆者認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格局下,應當著力打造依法治稅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在於觀念。過去,社會上有一種觀念認為,依法治稅就是征稅機關要按照法律來征稅,稅法是政府用來管理納稅人的法律。而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稅法變成用來授予、規范和監督政府征稅權的法律。作為一種公共財產,稅收來源於納稅人,最終服務於納稅人,也經由法律體現納稅人的意志。對此,全會公報專門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啟示我們,人民群眾不再是依法治稅的被動受體,而是權利主體和最終歸宿。申言之,依法治稅觀念之「新」,就在於從權力本位到權利本位,從管理到法治,從治民之法到治權之法。
新常態之「常」在於落實。有人認為,現在的核心任務是加快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稅收法治是第二位的。對此應看到,依法治稅不能只停留於觀念和口號,而應當成為稅收活動實際奉行的日常准則。推進依法治稅和深化稅制改革並不矛盾,二者應當是協同推進、一體兩面的統一過程。一方面,依法治稅是改革要實現的目標。相比服務於經濟市場化的1994年稅制改革,本輪稅制改革的目標是治理現代化,因而完善法治自然是改革的題中之義。另一方面,改革要在依法治稅的框架下進行。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表明「改革突破法律」的做法將告終結,法治將成為稅收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常態。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語境下重提依法治稅,雖然語詞未變,但卻在立場、內涵、范圍和要求上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法諺有雲:「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全會公報也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依法治稅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稅收法治成為信仰,成為征納雙方共同的內心認同。在此基礎上,就可以消解納稅人的對抗情緒與稅收焦慮,內在地提升其稅法遵從,營造合作、互動的稅收文化。

⑼ 為什麼要做好依法管理稅收

依法治稅,改革創新,引領新常態。引領和助力新常態,是稅務機關職責所系專。當前,要盡快屬調整不適應新常態的思維方式,全面深入推進依法治稅,堅持用法律的准繩衡量、規范、引導稅收工作,不僅要依法征稅、依法管理、依法服務,而且要依法帶隊,使各項稅收工作始終沿著法治化軌道前行。在稅收工作的思路、目標和舉措上,要與新常態高度吻合,處理好經濟與稅收、調控與聚財的關系,自覺將稅收工作全面對接和融入新常態,形成稅收服務經濟、經濟促進稅收的良性互動格局。一要在服務大局上謀創新,將稅收的工作置於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中思考和謀劃,在納稅服務上改革創新,順應經濟新常態下納稅人的新訴求和新期待,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二要在稅收征管上改革創新,考慮納稅人的發展變化對征管的影響,加快推進以信息化支撐下稅收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征管改革。

熱點內容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 發布:2024-09-19 16:34:4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