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為
㈠ 老子的道德經,大家是怎麼理解的,關於無為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一種消極的無為,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而老子在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指政治上的無為思想道另一種是指道德上的做人中的無為思想。
政治上的無為思想:(第三十七章)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它的意思是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欲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朴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它的意思是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麼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就在於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陷於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厲害;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㈡ 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回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答爭、善下。他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 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回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了解聖賢的思想,才能了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㈢ 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版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權爭、善下。他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
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回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了解聖賢的思想,才能了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㈣ 道德經哪幾章講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斷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待在內那裡,就是用不成就容什麽功業來治理侍奉(天下),聖人做事,就是不說話地在教誨。
道德經的主要思想在「道」,看清了「道」,才能懂什麽才是真正的無為。現代人都在望文生義。
㈤ 道德經里的為無為第一個為怎麼讀
《老子》一書中有「事無事」「味無味」「為無為」「欲無欲」。
古文中有意動用法,如上述文字的開頭第一個字表示「以……為事」「以……為味」以此類推。
翻譯過來就是「以無事為事」,「以無欲為欲」,「為無為」也是這種翻譯,只是因為有個「為」字,所以比較拗口。樓主可以參照一般白話翻譯。
「以無事為事」,「以無欲為欲」這些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即「無為」也是一種「為」,而且是一種大為,這種大為區別於有為,用《莊子》的「仁」來理解這個「為」,就是「大仁不仁」,我們也可以把《老子》的「為無為」理解成:大為不有為。
我個人認為老子這里想說的是:去施行無為、無欲,其本身也是一種努力,需要主體的自我剋制和自我約束,所以它也是一種「為」,只不過區別於當時侯王大興土木、輕動民力的「有為」。另一方面,老子想告訴你,這樣無味、寡慾之中,你也能享受到一種作為、一種有味的感覺,因為無為而無不為,結果是好的,能夠身安國治,在這種結果中,你能享受到快樂,所以也滿足了味滿足了欲。
最後,根據《老子》的「欲無欲」,我們可以肯定帛書《老子》在通行本第一章中作「有欲」、「無欲」是對的,老子不反對「有欲」,後文的「欲無欲」即是一證。根據「欲無欲」,我們可以知道,「有欲」和「無欲」實際上是一回事,你所「有」的那個「欲」,實際上就是:想要「無欲」,這一想要,也是一欲,所以也是「有欲」;所以第一章後文才說「異名同謂」。
㈥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無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㈦ 《道德經》裡面所提到的有為、無為和無不為分別代表什麼意思無為而治又怎麼解釋啊請各位朋友不吝賜教
《道德經》抄裡面所提到的襲,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天下大治。"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並非本意。"無為"就是"無違",就是在不違背客觀規律和自然天性的情況下,達到天下大治。
"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就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為,可以說是順應自然科學的作為,合理的作為,因而是積極的作為。也就是指: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意」,不要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
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他主張:"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里的"必、作、治"都是有為的意思。因此,"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
㈧ 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到的「無為」思想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的無為是在有作為之時,必須遵循自然原則,而不妄為。法天地的無私,法大內自然,如容江水大海的不爭、善下。他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於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變社會,以無為為手段,達成無不為的目的
不過,老子的無為思想,常受到人們的誤解與引用錯誤,如潘清芳所說:「回歸原典!」,唯有從原典深入的了解聖賢的思想,才能了解聖賢的真義所在,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無為是順道而行的不敢為,體天地無私的無以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基本上還是有為的,只是聖賢不私為,只為天下而有為。
㈨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大小多少,翻譯
Dao de jing="The Classic of the Dao and of Virtue" by Laozi .
Chapter Sixty-three: Act without personal desire.
Manage without intentional concern.
Taste without desire of the flavor.
Hold the same regard for big or small, abundant or little and reward the unkind with kindness.
Plan for the difficult while it is easy.
Act upon the gre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ute.
All difficult affairs must be taken care of when they are easy.
All great accomplishments must be performed from the small tasks.
Hence, a saint does not strive to do something great.
And as a result he is able to accomplish the great.
He who makes promises easily seldom keeps his words.
He who constantly regards things as easy shall result in difficulty.
Therefore, the saint is aware of the difficulties ahead and hence is cautious in managing affairs
while they are sill easy and small to prevent resulting into problems....
㈩ 道德經 里的無為是什麼意思
「無為」是一個哲學概念,不能從字面去理解。
無,在哲學上表示無形、無名、虛無等,或指物版質的隱微狀態,意思是一種不顯形、不著痕跡的東西。如《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可見,「無」不等於「沒有」。
為,指行為、作為。
無為,指一種「順應自然」的作為。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以書法藝術舉例。書法家畢生苦練,是「有為」。當他掌握了規律、藝術水準足以駕馭書法的時候,寫字時不再在「技法」上人為地刻意地「作為」,一切順乎「筆意」,其作品才算得上「自然天成」。
人們在改造自然、改變社會的「作為」中,同樣要順乎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主觀妄為、不該為而為之就會失敗。無權為是有為的否定,也是更高層次的有為。
無為與有為是對立統一關系,假如一味地強調無為,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消極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