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法學家
① 英國行政法法學家戴維斯(K.C.Davis),有誰知道他的簡介嗎
他老人家是美國的吧·········
② "惡法亦法"的說法,是誰最先說出來的
"惡法亦法抄",最先提出這一論襲點的是英國法學家、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約翰·奧斯汀(1790—1859),他認為法(實在法)是主權者以制裁作為後盾或威脅的強制命令。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兩者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法律即使是不道德的或不正義的,但只要是合法的制定的,仍應具有法律效力。
③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出自英國法學家麥克萊哪本書或者文章求高手
我們法理老師也講過這句話 但只說是英國學者麥克萊著名的法律諺語
④ 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是什麼意思
連坐,是指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就是說一人犯罪株連九族。連坐之罪就是把百姓編為10戶為一什,5戶為一伍,相互之間方便監督,一家犯法要舉報,不然都要獲罪。明朝的刑法連坐之罪,就是一人犯罪株連九族。連坐,中國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與犯罪者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這是衛鞅(即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
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有報道說,繼規定「一人搞有償家教,全校年終考核和每位老師年終獎發放金額受影響」後,浙江諸暨對有償家教再出重拳:除了追究有償家教當事人外,還要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不作為的責任。這一規定被媒體解讀為「史上最嚴」,叫好者固然不少,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
這則新聞,讓筆者想起前些年有南京家長爆料:「兒子所上的小學,班上進行分組,一人未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會讓全體組員罰抄——包括抄課文。這種『連坐制』讓兒子常被牽連,孩子壓力好大。」
這種「連坐」式管理舉措的出台,如果從確保管理暢通、防止師德失范、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角度來看,或許無可非議。雖是如此,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樣的舉措不僅弊大於利,而且有違依法治校的理念。
眾所周知,「連坐」式管理是封建社會的常見管理手段。比如,商鞅變法建立「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連坐」的惡果自然是人人自危,相互猜忌,最終人人相互袒護。
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樣的管理舉措,必然侵犯無辜者的正當權益。依據某些規定,從事有償家教者理應受罰,但是他所在的學校、他的管理者、同事卻沒有違規,憑什麼受罰?法律依據何在?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人人有責」,看起來是加強了管理處罰的力度,但實質上卻會削弱直接責任人的責任,而將責任轉移到本無責任的學校、領導、同事那裡去了。違反規定,出了問題,當然要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但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責任,追究不可泛化。至於學校領導的管理責任和教育責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他們管理了、教育了,就不應該承擔本不該承擔的責任。
英國法學家梅因對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有個界定:傳統社會的基石是血緣或地域的身份,而現在社會則是契約。所謂契約就是今天的法律和法治。所以,整治今天的教育亂象,從根本上說,是要樹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還是受教育者,乃至社會輿論,如果事事都以法為准繩,處處都以法為標桿,教育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⑤ 請教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狀況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
李朝瑋
中世紀時期的英格蘭無疑僅就西歐來說還都算不上是先進的地區,然而到了近代英國不僅率先發展起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甚至還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我們不妨就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與英國農村市場的發展分別加以考察,看看這其間是否有內在的聯系。
一、 英國農戶家庭收入的變化狀況
在探討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經濟狀況之前,我們不妨先將這個時段劃分為13世紀末、14世紀初和15、16世紀這兩個階段進行一下比較研究,或許通過對這兩個前後時段的比較我們更能看清楚農民收入的變化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英國13世紀百戶區檔的研究分析得到半塊份地即半維爾蓋特的土地是大13世紀末大多數中等農戶的標准1。而大量材料也表明在13世紀一維爾蓋特大致為30英畝2,即15英畝為大多數農民家庭的土地數。而通過其他的大量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5世紀中期以後一直到16世紀大多數農民的土地都增加到了20英畝以上。土地的增多無疑會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而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我們以1299年克利夫庄園中一名持有半維爾蓋特土地的農民亨利?本尼特(Henry Benet)的狀況為例,3 我們所得到的材料是在除去種子、食品消耗量與交給磨房的那部分穀物後,他仍剩下3誇特2蒲式耳的穀物,而當時混合穀物的價格大致為4先令/跨特,由此他的農產品收入就為13先令。盡管有地區產量、地區差價的差異,但中等農民的情況應是基本趨同的。14世紀危機過後4,給人總的印象是1400-1650年的歐洲農業生產明顯好轉,515、16世紀農民的農產品收入則要多出許多,以1475年克利夫庄園的中等農戶威廉?紐曼為例,這時他一年的農產品收入要達到1英鎊17先令4便士。6畜牧業也在這兩個階段有著明顯的差異,由於綿羊存欄數目的增加以及其他牲畜數的增多,13世紀末羊毛、乳酪、豬肉及家禽等收入加在一起不過50多先令,而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英國羊毛出口激增等原因,中等農戶僅羊毛收入就可達4英鎊左右7。而農副產品及農民打工的收入也大為增加。占農戶主體的中等農民家庭一年總的收入可以由13世紀末的3英鎊一下子增加到15、16的10英鎊,即便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民中的大多數實際收入普遍增加是肯定的。
二、 農民家庭的支出、消費與農村市場
農民實際收入的增加只是農民家庭經濟狀況好轉的一個方面,而在另一個方面中世紀晚期非經濟性支出的減少也越來越有利於農民家庭。馬克思說過:「農民必要勞動之上的余額的有無和多少,取決於封建地租的多少。」 13世紀半維爾蓋特農戶的地租大致為6-7先令。8但對於大多數農民特別是維蘭農民來說最大的負擔也是最多的支出則是各種額外的費用??諸如土地繼承捐、死手捐、結婚捐、塔利稅和法庭罰金等等9,而這些捐稅既無定額也不定時,完全依照領主的意願,比如某些地區的土地繼承金高達2-20英鎊,換句話說,農民家庭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都要搭進去。所以考慮到愛德華三世時期高額的軍隊稅,農民家庭一年不要說投入市場進行消費,便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證。而14世紀之後由於庄園制下農奴制的解體不僅地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上述捐稅也隨著身份的上升而逐步削減甚至取消了。
租稅支出的減少肯定使得大多數的農戶家庭有了更多的贏余現金去市場上購買生活與生產用品,甚至可以為市場交換而去生產。17世紀早期的一個農場主喬瑟林他自己明白無誤的指出他的農業生產不是為了自家的使用,而是要到市場上兌換現金去購買其他商品。10上述情況其實早在15、16世紀便已出現。商品市場甚至是土地市場異常的活躍,在考恩庄園1549年111個土地持有人到了1589年還僅右31人仍持有土地,其餘的都將土地出售換取了現金。麥克法蘭斯認為15世紀末的英國農民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較為平均的財富。11不管怎麼說,農民手頭有大量贏余貨幣是可以肯定的。
貨幣的贏余也帶來了消費需求的上升。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自從1350年之後農民的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1213世紀時還是奢侈品的蔬菜這時已然通過市場成了農民餐桌上的美味。13而紡織品、乳酪、酒類等也都是市場上交易的商品。1500-1640年間英格蘭固定的集市大致有752個,由此可見當時市場消費的繁榮情況。14 法學家兼作家約翰.福蒂斯丘爵士在15世紀70年代形容英格蘭的平民百姓是「各基督教乃至異教國家中…衣食最豐盛之人。除了衣食的花費外,他們還有財力置辦新的器具,以致於銅器與錫燭台往往供不應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是在改善,…。」
可見,中世紀晚期占人口多數的中等農民的貨幣贏余的增加,對於英國消費需求的加大和市場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減輕農民稅收和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有可能更充分的投入市場、參與消費,最終拉動商品經濟的活躍於繁榮,這正是英國得以在轉型期後最早發展起市場經濟的關鍵,同樣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⑥ 英國法學家赫德曼認為經濟法是什麼
英國法學家,他認為經濟法的話就是一種可以促進全民級真正的法律。
⑦ 分析從十四世紀以來羅馬法在英國復興的原因
所謂羅馬法,指羅馬奴隸制國家的全部法律,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奴隸主為了維護其階級統治,將現行法規加以系統整理,並用匯編形式固定下來,藉以維持其統治地位,當時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欽定法學階梯》、《學說匯篡》和《新律》等部匯編,中世紀稱之為《國法大全》,其卷 浩繁,內容豐富,是歷史上一部最完備的成文奴隸製法典,標志著羅馬法本身發展到達最發達,最完備階段,是研究羅馬法的基本依據和極為寶貴的文獻立法資料。
羅馬法學家從不同角度,將羅馬法劃分為四類:公法和私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市民法,萬民法和自然法;市民法和長官法。關於羅馬法的種種分類方法,在歷史上有可借鑒之處,發生過重大影響。其中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最為完備,將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部份,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們,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人法的基本任務是鞏固社會上各階級的不同地位,確保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同時也調整自由民內部的社會關系和財產關系。羅馬法律中的人法將權利主體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在古化羅馬,自然人的含義有二,一是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二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不包括奴隸,在法律上奴隸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古化羅馬沒有形成完整的法人制度,也沒有產生法人的概念和術語,根據市民法的規定,法律上發生的關系均屬個人關系。到了共和國時期,開始承認某些特種團體享有獨立的人格,各種具有獨立人格的團體大量涌現。
羅馬法上的婚姻有兩種,一種是夫權婚姻,一種是無夫權婚姻。上古時候,婚姻的家庭的利益為基礎,以承祭祀和繼血統為目的,涉及宗教和人事關系。古化羅馬所稱的家庭是指在家父權支配下的一切人和物的總和,包括家父、妻、子女、孫子女,奴隸和牛、馬、土地等,其重要特點是以家父權為基礎,對所屬成員和一切財產享有管轄和支配權力。隨著社會、法律的進步,所有權、夫權、主人權先後從家父權中分化出來,家庭組織日益縮小,僅限於家長支配下的家屬。進入帝國主義時期,家父權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也負有一定義務,如法定撫養,為女兒出嫁資,立遺囑時要給法定繼承人保留特定份額等等。
物法在羅馬私法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對後出民法的影響最大,物法由物權、繼承和債法三部份組成。物權是指權利人得直接行使物上的權利,是由法律規定的,不是由私人 設的,只有法律上所規定的物權才受到法律的保護,物權在羅馬有五種:所有權、役權、地上權、永佃權、擔保物權,其中所有權是物權的核心,是權利人直接行使於物上最完全的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及永續性三個法律特徵。繼承被置於羅馬法的物法中,充分體現出它的私有財產關系性質,是所有權的引申。繼承方式有兩種,即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羅馬法上沒有專門的表示債的名詞,在立法文獻和法典中有過債的定義,《查丁尼法典》給債下的定義是「債是依國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鎖」,所謂法鎖就是指特定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用法律來連接和約束的意思。與人法、物法相比,雖不如前兩者那樣發達完備,但它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許多方面的規定也比較詳盡,提出的一些訴訟原則具有獨特特點,對保證司法審判活動起了不少的作用。
羅馬法將法分為公法與私法的同時,也將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個人案件進行的審查。羅馬國家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訴訟程序,特別是在私訴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復雜的訴訟制度和程序。後來,隨著奴隸制國家階級斗爭的日益加劇,時常發生值得保護的利益不能用一般的司法程序,方式來保護,於是,最高審判官又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命令來採取特殊的保護措施或方法,而不能用一般的程序來進行審理,這種程序稱為特別訴訟,它在羅馬帝國後期成為唯一通行的訴訟制度。
羅馬法適應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為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要求,終於形成發達和完備的法律形式和完整的法律體系,維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保證了羅馬國家機關的權力行以實現;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也遠比其他奴隸製法更為詳盡,高速和發達,尤其是它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同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及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對於後來歐洲許多醬主義國家的法律,特別是民法上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在整個中世紀占重要地位的教會法中也不乏羅馬法的影響,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羅馬法的影響超出了歐洲,遍及亞、非、南北美各國,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羅馬日耳曼法系,德國、法國等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都以羅馬法為基礎,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先後制訂了民法典。公元1804年法國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法學階梯》為藍本,從結構、體系、內容、基本原則到法律術語均繼承了羅馬法,1900年德國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同樣淵源於羅馬法,具有「現代羅馬法」之稱,其他如比利時、荷蘭、義大利、波蘭、瑞士等國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羅馬法的影響,就是英美等胃也不能排除這種影響,英國的契約原則,遺囑制度和信託規則均來源於羅馬法,就連舊中國的立法也深受羅馬法的影響。
總之,羅馬法法理精深,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措詞確切,結論清晰,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影響不僅在於它曾服務於羅馬奴隸制社會,而且還通過各種形式間接的促進新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和貨幣關系戶關系的發展,為後世調整和保護商品生產提供了貸鑒的現成形式。
⑧ 誰有英國法學家波洛克的圖片
http://book.jqcq.com/images/procts/2003/03/11/32709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