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運用法治思維

運用法治思維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15:24

①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容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②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一)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
1、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幹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3、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治思維定勢,就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法治思維時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法律價值趨向。領導幹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領導幹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就是讓選擇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思維選擇,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
1、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於法律素養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從現實情況看,苛求領導幹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系統掌握法律體系,熟練使用法律條款,准確把握法律關系,是難以實現的。首先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理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則,特別要重視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學習。其次要熟練掌握業務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規、各種法律關系及法律程序,成為熟悉業務工作的行家裡手,再次要加強法律基礎理論、法律邏輯、反腐倡廉、平安中國、綜治維穩等社會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更新。
2、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斷創新法治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用法長效機制。要通過初任培訓、中心組學習、法治講座、專題交流、學習考試等多種形式,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內化為領導幹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修養,外化為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一是領導幹部在法治實踐中,要善於發揮法治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切實做到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依法預防打擊犯罪、依法規范社會秩序、依法維護社會穩定、依法發展市場經濟。二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定分止爭,維護法治機制、法治權威,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握多種法治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和價值判斷,依法決策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解決,實現決策科學化。

③ 作為一名公務員,怎樣理解運用法治思維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制度的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一、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
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是以法治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標準的思維。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律才能統一思想、法治才能規范行為,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根基。
法治思維的范疇。法治思維是個文化范疇。廣義的法治包括了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層面。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
二、法治思維的主要特點
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受制於法律,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力要尊重權利。
法治思維是規則規矩思維。規則是一定程度上凝聚眾人意志並為眾人所認同的行為規范,具有確定性、可預期、可執行等特徵,是人們對事物理性期待的體現。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法治思維是權利義務思維。權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准。法治思維的實質就是從權利和義務角度觀察、分析、處理問題,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運行,實現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懲罰功能。法治思維是程序表達思維。程序的本質是一種形式合理性、可實踐的理性。藉助程序這個「形式性操作杠桿」,就把利益的博弈和價值衡量轉化為在法治規程上表達的訴求,人情、關系、偏見、恣意才會被消除,相應糾紛和問題最後都會在法治軌道上得以解決。法治思維是選擇權衡思維。法治作為定分止爭的實踐理性,突出特徵在於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維必然體現著權衡利弊、瞻前顧後、兼顧各方的思維特徵。法治思維是建設修復思維。建設性思維以建設社會、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最佳方式,它的目的是講秩序、講規則,因而都是建設性而不是破壞性的。
三、維護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
「花錢買平安」,「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這是我們在維穩中一直在做、現在還在做、今後可能還要做的事情。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非法治問題主要有:
重大決策執行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民主、不公開;不講程序;不進行穩定風險評估;不講誠信;法治部門化、部門利益化。
執法司法中的非法治問題。包括不公正、不透明;非執法主體執法;隨意辦案、機械辦案;既不講法律效果,更不講社會效果。
處理進京非正常上訪中的非法治問題。首先,缺少法治思維。非訪是「進京非正常上訪」的簡稱,特指到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周邊、外國使館區、中央和國家領導駐地進行上訪、欄車、告洋狀的行為。非訪是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解決非訪問題不能用政治思維、行政思維,最佳的是用法治思維。因為非訪地既不是軍事上的禁區,又不是法律上的管制區。第二,缺少法律依據。目前,在直接處理信訪(含「非訪」)問題上,除一個法律位階不高的國務院《信訪條例》之外,再無專門的信訪方面的法律。與信訪有關的《集會遊行示威法》,是唯一的一部沒有實施過的法律。第三,缺少法律手段。處理非訪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怪基層同志,在天天要通報、周周要排名、月月要督辦、年年要問責的情況下,基層同志只能選擇一些非法治辦法。如果法治健全、法律手段強硬,他們絕對不會如此。第四,缺少法治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理論、道路、制度自信,為何不能有法治自信?在處理非訪問題上,各級都怕,中央怕把首都搞亂,特別是核心中樞出問題。省市怕影響維穩成績,基層怕問責。
四、養成高度的法治思維
人人成為法學家不現實,但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都是可以做到的。這既需要國家和社會由外而內地推動,更需要我們由內而外地自覺培養。
形成法治共識。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
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基於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信仰法治,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要樹立法治尤其是憲法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機關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權力的約束、對執法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執法司法權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提高法治素養。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工作人員要認真學法尊法守法。不僅學履行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而且要學法治原則、原理和精神,為什麼有些法律科班生和執法司法部門的人員甚至領導幹部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違法問題?而一些沒有系統學過法的人卻能嚴格守法?關鍵在於他們理解法的原則、精神。要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權力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要掌握法律邏輯規律。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各類案件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辦事。最後,要十分注重法治實踐。要深入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穩定
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首先,正確處理預防與化解矛盾的關系,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
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從人民內部和社會一般意義上說,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法合理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同時不能一味遷就用「鬧」來解決問題的做法。把法律作為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准,符合人們的普遍理性。
一是要依法辦事辦案。領導幹部和執法司法人員要帶頭依法辦事,形成示範效應。對各個辦案環節的執法司法活動,都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誰不依法辦事引發矛盾就追究誰的責任。同時,要結合執法司法實踐,加強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善於引導群眾把法律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基本准則,自覺做到依法辦事辦案。
二是要依法化解矛盾。運用法治思維要三思而後行。依法化解矛盾具有權威性,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如果以犧牲法律權威為代價,求得問題一時解決,就會破壞人們的行為預期,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面對矛盾,我們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
三是要依法預防糾紛。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體執行;如果不服,可以通過法定渠道尋求解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
四是要依法處理非訪。用法治思維、法治方法處理非訪問題,首先是頂層設計要科學:一是迅速制定《信訪法》,以及相配套的法規制度,取消進京非正常上訪這個概念,代之以「合法上訪」和「非法上訪」的概念。二是建議在北京除天安門廣場之外,將其他3處劃為管制區,進入就視為非法。三是凡屬於信訪終結,特別是涉法涉訴信訪終結的,一律不接待、不登記、不接返,讓那些想通過非訪得好處的人得不到實惠。四是讓《集會遊行示威法》真正實施。五是對違反《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非訪行為依法處理。六是讓信訪回歸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的本能。
第二,正確處理實體與程序的關系,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統一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為維護穩定的價值追求。執法司法人員要把好每一個案件的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法律適用關,確保實體正義、程序正義。程序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前提,實體正義是程序正義追求的目標,兩者相輔相成。
實體正義的關鍵是依法律靠證據,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要把證據作為保證案件質量的生命線,嚴格執行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對採取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供述陳述,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對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堅持疑罪從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辦理的每一個案件都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裁判處理公正,讓受到侵害的權利得到救濟、違法犯罪行為受到制裁。對窮盡法律手段仍不能完全實現實體正義的,要給予適當補償或救助。
程序不僅成為保障實體正義的機制,而且成為社會成員實現普遍性的載體。特別是實體上驗證以分清對錯或實體正義難以保證時,按照事先設置的公平透明的程序來處理,即使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人們也會自我釋然、坦然接受。政法機關要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平面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責任,必須把程序正義的要求落實到執法司法全過程,確保中立公正,嚴格辦案期限,落實告知、迴避開庭辯論等制度,讓社會成員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第三,正確處理法理情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在執法司法活動中,有時會出現「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正確理解法理情的內涵,善於用法治思維處理好法理情的關系。
一是明確公理、常情。法治意義上的理是社會大眾認同的公理、倫理,不是歪理邪說;法治意義上的情是絕大多數人公認的常情,不是個別人的私情。公理和常情是構成國法的重要內容,國法是公理、常情必須堅守的底線。司法實踐中,合法公正的判決往往於情於理講得通;不合法、不公正的判決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只有用法治思維把法理、事理、情理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既有法律效果又有社會效果。
二是找准觀察視角。由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表現出來的法律問題,往往蘊含著更為深層、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我們不能做法盲,也不能做「法呆」,如果單從法律技術角度機械地去分析、處理,有時不僅不能有效解決,甚至會引發更多問題。法律限期有明確的條款,也有極大的包容。執法司法人員要加深對國情、社情、民情的理解,既善於從法律視角依法辦事,又善於從社會視角處理問題,做到執法司法行為最優、執法司法效果最佳。
三是文明執法司法。公民衡量執法司法活動首先是希望合法,同時要合理合情。只有準確把握社會心態、群眾情緒,積極主動向當事人說透法理、說明事理、說通情理,以法為據、以理服人,才能既解開「法結」,又解開「心結」,達到定紛止爭的目的。要規范執法司法言行,推行人性化執法、陽光執法。
四是規范管人管事。建設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法治工作隊伍,既要端正執法理念、提高執法素質、改進執法作風,又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從制度建構層面,對管人管權管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長遠解決方案,確保權力規范、公正行使,確保隊伍清廉、司法清正。
五是審慎用好公權。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把執法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最重要的是明確執法司法權都由法律授予;對公權力,法不授權即禁止,沒有法律授權,不得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執法司法行為。要對法律授予法治工作隊伍的執法司法權進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執法司法人員行使權力、承擔責任的界限。
六是落實監督機制。執法司法權的行使關乎當事人權利,如果缺乏監督,既會影響執法司法公正,也會產生腐敗。要堅持以權力制約權力,健全政法各單位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依法制約的制度機制。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從開始設計改革方案就要注重強化對執法司法權的監督制約,確保權力行使到哪裡、監督制約機制就到哪裡,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出軌、尋租的機會。
七是公開透明運行。通過健全制度,確保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都及時公之於眾,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保公正。把信息化和公開化結合起來,健全執法辦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機制,做到動態管理、剛性約束,促進執法司法公開、規范、公正、高效。
八是制度保障權責。有了制度,沒有嚴格執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要在執法辦案各個環節都設置「隔離牆」、通上「高壓線」,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約束沒有例外。對違反法律制度的,無論涉及誰,都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不能姑息。
第四,正確處理媒體宣傳與依法應對的關系,實現網上網下有序統一
維護社會穩定既要打好主動仗,也要打好輿論仗。必須牢固樹立輿情就是警情的意識,對受理的每起案件、參與處置的每起事件,都要及時介入、科學引導。
一要主動發聲。及時講話,講真話、講實話,不給好事者留下炒作的空間。二要防範未然。在突發案事件出現後,把善後事宜、維穩和輿論引導一起考慮。三要著眼治本。斬斷不良信息來源,力爭事件的關鍵人、關鍵證據為我所掌控,權威信息源為我所掌控。

④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推進依法行政工作

一、充分認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在改革攻堅期、發展機遇期、社會風險期疊加的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發展前進中的問題。能否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關繫到法治中國建設,關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關繫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
二、明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基本要求

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去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直接決定著依法治國的進程,法治國家的建立,決定著我們黨能否依法執政、政府能否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能否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職權。
三、努力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具備諸多條件和克服許多困難,但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毫無疑問是其中最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努力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加強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基本內容,成為衡量領導幹部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准。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根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⑤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⑥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維是將法律作為判斷是非和處理事務的准繩,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和推進工作。

簡言之,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維需以法治概念為前設。

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至今,於法治概念之認知盡管不完全一致,但對其核心內涵包括精神、實體、形式等層面諸要件已經有基本共識存在。

就中國當下而言,經過30多年砥礪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識也已基本具備。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維命題的前提。

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

簡單地說,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可以說,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方式與原來人們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詞,在意義上相近。但,手段一詞過於工具化,而方式則是更恰當更中性的描述。

(6)運用法治思維擴展閱讀

一、法治思維四個層次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認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二、與法治思維相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屬於法治方式的范疇。

凡作決策、處理問題,都要先找法律依據。有法律依據的,看看法律是怎麼規定的,所提出的處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沒有法律的具體依據的,看看上位法、憲法中有沒有原則性的規定,有原則性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進行辦理。

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進行比照處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則之間相互沖突的情況,則要按照下位法服從與上位法的原則,依照法定程序來處理。

⑦ 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什麼能力

要自覺提來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源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八屆四
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指出「黨員幹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
級幹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
參考文獻:《中
共中 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⑧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是要培養法治思維理念。首先,要養成運用法治思維的習慣。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領導幹部的法治思維理念,使其認識到什麼是法治思維,為什麼要運用法治思維,怎樣運用法治思維,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為領導幹部的常用語,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習慣。其次,要重視法治思維的實踐運用。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要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幹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種思維方式的合理運用。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決策既合法合規、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首先在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不斷創新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的長效機制。在學習形式上,要通過黨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法制講座等形式,通過舉辦領導幹部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專題研討班,定期組織領導幹部參加專門法律知識輪訓和新法律法規專題培訓。在學習內容上,既要學習憲法、通用法律知識以及與履行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又要重視法律原則、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學習培養。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職水平。要像考核經濟指標一樣,把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納入對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要通過鼓勵、獎勵、晉職、晉級等激勵機制,引導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重視提拔使用法治思維意識強、善於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優秀幹部;要按照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要求,強化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幹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幹部,要嚴格追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逃犯條例駁回 發布:2024-09-19 09:11:26 瀏覽:80
公司法方面的法律法規大全 發布:2024-09-19 08:56:11 瀏覽:734
法是社會本質的要求 發布:2024-09-19 06:17:07 瀏覽:637
清末司法改革 發布:2024-09-19 06:12:16 瀏覽:245
社會與法2017迷情 發布:2024-09-19 05:44:15 瀏覽:648
勞動法職工必要的休息時間 發布:2024-09-19 05:32:04 瀏覽:31
律師合同交底法律服務 發布:2024-09-19 05:19:35 瀏覽:887
廣告發律師 發布:2024-09-19 05:05:36 瀏覽:110
法社會學譯叢 發布:2024-09-19 03:39:33 瀏覽:996
江州區法院 發布:2024-09-19 03:31:18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