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16 18:50:10

A. 在心理學中,自律道德是什麼意思

好像就是
自己衡量打算以後在沒有違反法律的情況下的生活節操

B.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關系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2013年11月24日-28日),《人民日報》2013年11月29日

強調一下道德建設問題。梁啟超說:「國之見重於人也,亦不視其國土之大小,人口之眾寡,而視其國民之品格。」如果我們國內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比比皆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情不斷發生,一些人到了國外不遵守公共秩序,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怎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啊?所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12月30日)

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可以強制性地懲罰違法行為,但不能代替解決人們思想道德的問題。我國歷來就有德刑相輔、儒法並用的思想。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並用。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進行道德約束,違法的事情就會大大減少,遵守法律也就會有更深厚的基礎。

——《嚴格執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22頁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C. 自律是道德的本質特點,什麼是發揮自律的功能

凡成功者無不懂得自律。自律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條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律。

從本質上講,自律就是你被迫行動前,有勇氣自動去做你必須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願做或懶於去做但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系。「律」既然是規范,當然是因為有行為會越出這個規范。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是你自律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自律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去做應該做而不願或不想做的事情;一是不做不能做,不應該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你每天早晨堅持鍛煉身體,某一天天氣特別寒冷,你不想冒寒冷繼續堅持,但是你最終走出家門,繼續鍛煉,這就屬於前者。後者的表現也較多,你喜歡抽煙,但到了無煙室,你必須忍住內心的慾望不抽煙。

一般情況下,自律和意志是緊密相連的,意志薄弱者,自律能力較差;意志頑強者,自律能力較強。加強自律也就是磨煉意志的過程。

自律對於個人的事業來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自律有助於磨礪心志,有助於良好質量的形成,使人走向成功。

自律是在行動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動中體現,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途徑。夢想自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就會就變成一個自律的人嗎?靠讀幾本關於自律的書就能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律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對來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時也需要主動,它不是受迫於環境或他人而採取的行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採取行為。前提條件是自覺自願地去做。

D. 什麼是自律道德

認為道德只應該用於自律,不應該用於他律,他律應由法律負責

E. 怎麼理解「慎獨自律」道德修養的方法

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須謹慎從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1、慎獨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譯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獨」,舍近期遠,堵塞了。

2、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5)自律道德擴展閱讀:

要自律,當然要有具體的要求。在配合當下正在實行的素質教育方面,我們要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自尊、自愛、自強的自律意識,對學校、班級和個人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並且能夠正確處理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矛盾沖突。

在學習方面,我們一要獨立,獨立思考、獨立解題、獨立完成作業;二要自覺,自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預習復習工作、上課專心聽講和按時完成作業。

在行為上,我們應該以中學生日常行為守則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在外表上,我們應該以簡單大方、干凈整潔的衣著表現出學生樸素的本質。

F.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什麼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G. 道德自律常在哪種意義上使用

道德自律,其實我覺得這是用於修行方面的,很多修行的人都會以道德的標准來衡量自己在修行中要去減少自己的慾望,這樣子才能夠有道德自律可言。

H. 在心理學中,自律道德是什麼意思

在心理學中,所謂「
自律道德」是指學生作為德育過程的主體,
自覺地服從自己確認為正確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則的支配,
在德育過程中主動養成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道德品格.
在教材中可以找到。

I. 自律道德 名詞解釋

關於牟宗三先生對儒學與康德哲學的比較研究,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評論,可謂見仁見智。我在時賢討論的基礎上,就牟先生以「自律道德」的理論詮釋儒學的問題談一點淺見,敬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一、「仁義內在」的「自律道德」意涵

康德的「自律」原則的提出,在西方倫理學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中,康德指出:「自律原則是唯一的道德原則」,「道德底原則必然是一項定言令式」。(康德,1991年,第67頁)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指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與之相符合的義務的唯一原則;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僅根本不建立任何責任,而且反倒與責任的原則和意志的德性相對立。……道德律僅僅表達了純粹實踐理性的自律,亦即自由的自律,而這種自律本身是一切准則的形式條件,只有在這條件之下一切准則才能與最高的實踐法則相一致。」(康德,2003年,第43-44頁)所謂意志自律,是指意志自己給自己以法則。自由意志和服從道德規律的意志,完全是一個東西。在康德那裡,通過「定言令式」,把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邏輯可能性的「自由」概念與「自律」聯系了起來,從而在實踐的意義上賦予了「自由」概念以客觀實在性。

牟先生在《心體與性體》、《圓善論》等中,以「自律」這個道德的最高原則,即道德主體的自我立法,來詮釋孔子「仁」說、先秦儒家「踐仁盡性」之教、孟子「仁義內在」,乃至一些宋明理學家的道德哲學。我們當然可以不用「道德理性」、「道德主體」、「自律」這樣一些概念來談儒家哲學,但我們很清楚,牟先生考慮的是中西哲學的互通性、對話性。在哲學的從業員主要接受的是西方訓練的背景下,使用這些范疇、名相也未嘗不可,關鍵是要有相應性。

牟先生特別強調孔子的「仁」不是個經驗的概念,仁說「是依其具體清澈精誠惻怛的襟懷,在具體生活上,作具體渾淪的指點與啟發的。我們不能說在這具體渾淪中不藏有仁道之為道德理性、之為道德的普遍法則之意,因而亦不能說這混融隱含於其中的普遍法則不是先驗的,不是對任何『理性的存在』皆有效的。不過孔子沒有經過超越分解的方式去抽象地反顯它,而只是在具體清澈精誠惻怛的真實生命中去表現它,因而仁之為普遍的法則不是抽象地懸起來的普遍法則,而是混融於精誠惻怛之真實生命中而為具體的普遍……」(牟宗三,1968年,第117頁)

牟先生認為,孟子的仁義內在於超越的(非經驗的、非心理學的)道德心,是先天固有的,非由外鑠我的,這是先天的道德理性,而且是必須具體呈現出來的。在康德,自由意志經由其自律性所先驗提供的普遍法則,是道德行為的准繩。然而在儒家傳統,性體所展現的道德法則,其先驗性與普遍性是隨著天命之性而當然定然如此的。孔子說:「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孟子說:「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當然是無上命令、意志自律。這些都表示道德人格的尊嚴。在實現自然生命以上,種種外在的利害關系之外,有一超越的道德理性的標准,表示了「人的道德行為、道德人格只有毫無雜念毫無歧出地直立於這超越的標准上始能是純粹的,始能是真正地站立起。這超越的標准,如展為道德法則,其命於人而為人所必須依之以行,不是先驗的、普遍的,是什麼?」(牟宗三,1968年,第120頁)確如牟先生所說,儒家的道德哲學,是從嚴整而徹底的道德意識(義)出發,是直下立根於道德理性之當身,不能有任何歧出的。

在有關康德自律學說與儒家仁義學說的比較中,牟先生特別注重辨析道德情感的問題。康德將道德感與私人幸福原則都視為經驗原則、後天原則,是有待於外、依據純主觀的人性的特殊構造的,認為依此而建立的道德法則沒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道德法則。康德並不是完全排斥道德感,只是不以同情心的感情等建立道德律(因為道德律是建立於實踐理性的),而是將其視為推動德性實踐的原動力。(參見鄺芷人,第185-186頁)

2007-3-10 15:19 回復

J. 道德自律包括三個環節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回具有了主答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
自律是相對他律而言。皮亞傑從大量研究中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總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皮亞傑稱這種規則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此相對立的是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規則。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

熱點內容
法院訴訟費發票 發布:2024-12-22 22:58:22 瀏覽:189
法院判決離婚的標准 發布:2024-12-22 20:50:42 瀏覽:546
由法院 發布:2024-12-22 19:37:59 瀏覽:940
中央十二社會與法重播時間 發布:2024-12-22 19:33:12 瀏覽:333
法碩轉考法學 發布:2024-12-22 18:17:45 瀏覽:407
山東法官員額最新消息 發布:2024-12-22 18:15:48 瀏覽:758
執行分公司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2-22 17:58:30 瀏覽:201
法律法規宣傳材料 發布:2024-12-22 17:30:52 瀏覽:941
國家會計行政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2-22 17:09:23 瀏覽:340
平陰趙律師 發布:2024-12-22 16:44:40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