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道德階段
㈠ 簡述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為:
1、道德判斷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具有客體性。
2、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此類兒童的思想以道德實在論為基礎。
3、此期兒童認為,制定規則的人是權威,規則是神聖的、不可改變的,必須絕對服從。
(1)他律道德階段擴展閱讀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觀點來自於皮亞傑。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㈡ 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的特點有哪些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科爾柏格的這一理論是基於皮亞傑的理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他在研究中發展
㈢ 2017電大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兒童跟動物不同。他一開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並向著人類社會成專員的方向發展。兒童屬從出生的時候起,就過著社會生活,在成人長期撫養和教育下,通過跟成人的交際,通過有系統的學習,去掌握人類已有的社會經驗。隨著兒童的日益成長,他就不但能適應社會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會生活,這樣,他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㈣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兒童處於他律道德階段時有哪些特點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科爾柏格的這一理論是基於皮亞傑的理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他在研究中發展,道德發展不止兩級水平,應該有多個水平,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已具備關於是非善惡的社會准則和道德要求,基本以自我為中心,根據受表揚或被譴責來判斷正誤。有兩個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認為受權威人物表揚就是好的,遭批評就是壞的。
階段二工具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首先考慮准則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人際關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關系。對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壞,是非以自己的利益為標准。
(2)習俗水平。以社會為中心,有了滿足社會的慾望,關心別人的需要。
階段三人際關系的定向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認為一個人行為正確與否,主要看他是否為別人所喜愛,,對別人有幫助或受稱贊。
階段四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意識到普遍的社會秩序,強調服從法律,使秩序得以維持。遵守不變的權威和法則並要求他人也遵守。
(3)後習俗水平。
階段五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不違反大多數人的意願,道德判斷靈活了,能從法律道義上辯證的看待是非善惡。
階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階段。有某種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條文,在判斷道德行為時,已超越了某些規章制度,更多的考慮道德的本質,而非具體的准則。
道德教育啟示:應首先了解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兒童道德發展順序是一定的;要讓兒童不斷接觸道德環境和道德兩難問題。
㈤ 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簡答題
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這是比較低級的道德思維階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
㈥ 每個人一開始都是道德他律的"是誰的觀點
皮亞抄傑根據兒童對規則的理解和襲使用,對過失和說謊的認識和對公正的認識的考察和研究,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有序的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㈦ 皮亞傑認知理論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別是多少歲
皮亞傑(Jean Piaget,1896-1980)早來在20世紀源30年代,依據精神分析學派的投射原理,採用對偶故事對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
根據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
無律階段(0—4歲)、
他律階段(4—8歲)、
自律階段(8—10歲)、
公正階段(10—12歲)。
㈧ 簡述處於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他律道德節,道德階段,兒童特點,這個的話特點也很詳細,我建議你去搜狗搜索一下。
㈨ 他律道德階段兒童特點
第一,單方面地尊重權威,有一種遵守成人標准和服從成人規則的義務感。也就是說,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應和作為道德判斷所特有的某些顯著的結構中表現出來。其基本特徵是: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權威者或年齡較大的人。兒童認為服從權威就是「好」,不聽話就是「壞」。二是對規則本身的尊重和順從,即把人們規定的規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皮亞傑將這一結構稱為道德的實在論。
第二,從行為的物質後果來判斷一種行為的好壞,而不是根據主觀動機來判斷。例如,認為打碎的杯子數量多的行為比打碎杯子數量少的行為更壞,而不考慮有意還是無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為有絕對化的傾向。道德實在論的兒童在評定行為是非時,總是抱極端的態度,或者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還以為別人也這樣看,不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地位看問題。皮亞傑與英海爾德在談到這個時期的兒童特點時說:「道德實在主義引向客觀的責任觀,歷而對一種行為的評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於惡意的動機違反這個原則,還是動機好卻無意違反了規則。例如,兒童在理解不準撒謊的社會價值之前很外(因為缺乏充分的社會化),在對有意的欺騙與游戲或純粹的願望有失真實區別之前,成人就告訴他們不要撒謊。結果說真話就成了兒童主觀人格之外的東西,並引起了道德實在論和客觀責任觀,從而使兒童認為一切諾言的嚴重性似乎並不是看有意欺騙的程度,而是看實際上跟真實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贊成來歷的懲罰,並認為受懲罰的行為本身就說明是壞的,還把道德法則與自然規律相混淆,認為不端的行為會受到自然力量的懲罰。例如,對一個7歲的孩子說,有個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過馬路時被汽車撞倒,問孩子「汽車為什麼會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為他偷了糖。在道德實在論的兒童看來,懲罰就是一種報應,目的是使過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過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懲罰看作是改變兒童行為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