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法治建設
1. 中國的法治建設的目 錄
前 言抄
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
二、中國特色的立法體制和法律體系
三、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
四、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制度
五、依法行政與建設法治政府
六、司法制度與公正司法
七、普法和法學教育
八、法治建設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2. 中國的法治發展的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該綱領提出:「廢除國民黨反動政府一切壓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國民黨舊法統的滅亡。國民黨舊法統的廢除,宣告了國民政府政權的徹底終結,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排除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為了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我國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
1954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54年憲法》誕生,奠定了新中國立國、治國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礎,也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新中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也歷經曲折。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確立法律的地位和權威。1982年憲法作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法律的地位和權威通過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確認與保障,並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指導下,我國現行基本法律相繼出台。同時,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還制定頒布了涉外經濟法律法規。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上升為國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經濟、行政、社會領域的法律法規相繼制定。這一時期,我國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條,行政法規353條,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個法律部門已經齊全,以憲法為統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從此,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主要內容、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奮斗目標的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所取得的一項極其重大的成就。一個以憲法為統帥和根本依據,部門齊全、數量適度、體例科學、質量較高、內在統一、外在協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公民法律素質明顯提高。
由上可知,我國法治建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走過了輝煌歷程,取得了偉大成就。但同時毋庸諱言的是,我國法治建設也歷經曲折和磨難,在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各個環節也的確程度不同地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我國法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的指引下,不斷把我國法治建設勝利地推向前進。
3. 平安中國的法治建設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線,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法治建設的靈魂,把切實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政法工作新局面。
平安穩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眾對社會平安的需求為導向,深化平安建設,努力完善立體化社會防範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建設人民群眾追求的平安。要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要以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水平為重點,著力打造一支忠誠可靠、執法為民、務實進取、公正廉潔的高素質政法隊伍。
堅持以推動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為方向,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執法司法問題為重點,深化司法改革,努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要著力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拒腐防變能力。
2013年將推進勞教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等四項重點工作,全力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中國社會正處於巨大轉型期,矛盾突發多發,亟需安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這一目標的提出適應了時代和民眾的需要。平安中國和法治中國二者緊密聯系,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平安是訴求、是理想;法治是現實的任務,是行動。」
「法治」一直是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堅持的路徑和方向。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政法機關作為執法司法機關,無疑肩負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實踐者重任。
新中國成立之初勞教制度的設立對鞏固執政黨地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作用。但這項制度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少問題。
湖南上訪媽媽唐慧和重慶大學生村官任建宇事件讓輿論再次聚焦勞教制度改革。
出現這些問題的最大爭議是勞教實施過程中實施機關對勞教權的隨意擴大。對纏訪鬧訪上訪人員、特別是對現行勞教決定不涉及的人進行勞教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此次政法工作會議明確要推進勞教制度改革,意味著這一制度的改革被正式提上日程。
在改進政法工作和隊伍建設方面,會議還提出了要著力提升「五個能力」,即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政法隊伍拒腐防變能力。
其中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被認為是會議釋放的新信號。
近幾年,甕安事件、「躲貓貓」、「釣魚執法」事件,讓人們看到了公權力對待民意所持不同態度而產生的不同後果。只有傾聽民意並接受民意,才能實現民意得到尊重,公權力機關得到信任的「雙贏」。
網路問政、微博問政、公開徵求意見……越來越多的公共管理部門開始探索保持民意的暢通表達、接受公眾監督的渠道和方法。
4. 如何加強中國的法制建設,給點建議
中國的法制改革思路經歷了從加強法制到依法治國的過程。依法治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已然成為舉國上下的政治共識和追求。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國家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治國方略的重大變化。依法治國的核心,在於確立憲法和法律作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崇尚法治大於人治和黨必須遵守憲法法律的根本原則。依法治國的目標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政治民主形態的符合國際人權法要求的法治國家。?
??
我國已初步形成由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組成,以憲法為中心的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婚姻法,繼承法及其他部門法律在內的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特別是近年來,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數量不斷增加,使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為建設法治國家初步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離法治國家的實質要求和形式要求還有很大的距。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在公民基本自由和權利保障方面無法可依或惡法難依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門法律缺乏基本法律或程序法,缺憲法配套法律法規。各部門法的規定不盡完善,部門法之間不協調的情況突出。許多部門法律制度受到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束縛和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要求。甚至憲法本身還亟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還缺乏實施保障的系統規定,離法治國家標準的實質要求和形式要求都有很大差距。要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和適應法治國家的需要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近期,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點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產關系,信用關系和契約關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
??
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還將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現代政治民主形態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要推進政府工作的公開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在行政法制方面,不僅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行政實體法,而且要抓緊制定行政程序法,進一步實現政府工作程序的法制化。行政程序必須體現民主原則,注重從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行政主體職責,許可權,行為方式的規范,對行政權的運行進行控制和監督。行政法制改革還要求實現行政公平。還要加快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
落實依法治國方略還需要大力推行司法改革,確保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要逐步形成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責任制,建立和完善冤案錯案追究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和司法監督機制,確保公正執法。在這方面,要繼續將審判方式改革推向深入。要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把勤政廉政建納入法制軌道。?
??
同時,要深入開展民主法治宣傳,提高全體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觀念,重點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民主法治觀念。
5. 如何評價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最新相關信息
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論地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與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發展觀在法治發展領域中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思想的觀念基礎,是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核心和靈魂,是法治建設所有環節的共同指導思想,是法治意識形態的共同理論原則.其思想意義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意義.社會法律意識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公民意識、法制觀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導和引領意義.它所要解決的法律意識問題,是帶有方向性、根本性、價值性、宗旨性、目標性、原則性和普遍性的問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決定著公民意識、法制觀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屬性,也規定著它們的內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核心與精髓.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意義.任何制度設計,都離不開制度的指導思想、價值取向和基本原則三要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恰恰是三者相結合的統一體.它是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創設和發展的思想指南.
四、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律實施的意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之後,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矛盾將從無法可依轉向法律有效實施.這其中的核心環節是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和有效監督四個方面,而執政黨依法執政則是實現這些環節的根本保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上述法治實踐的諸環節都起著觀念和思想保障的作用,也起著標准和價值尺度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則和指導原則.
五、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律意識形態的意義.法律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是上層建築中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可稱法律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法學而言,其意義表現為三方面:其一,它為法學發展指明方向;其二,它為法學人才培養提供了標准;其三,它為法學理論研究提供了宗旨和目的.
6. 當代中國法制建設
當代中國法制還未健全 依然存在很多漏洞 不過正在完善中
7. 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哪些進步
中國抄法治建設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人人享有平等權利,人人都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活動,做事不超越法律底線,為了國家安全,制定了《反分裂法》,為了環境保護,制定了《環境保護法》,為了國家的利益,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制定和修改了一百多部法律,這些法律對於建設祖國,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向小康社會邁進。
8. 如何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符合中國國情,堅持依法執政,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的法治建設。
第一,我國法治建設是以黨作為政治領導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這一鮮明特點,古今中外從未有過,是無可否認也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這一特點客觀上提出了重大的問題,那就是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黨的依法執政。
第二,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國情作為現實基礎的法治建設。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要從我國實際出發,首先必須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國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量有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總體上依然較為落後的國情,決定了法治建設必須服務發展,趕超型與跨越式的發展目標更要求我們必須服務於科學發展。
第三,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思想背景的法治建設。我國的歷史文化總體上不利於現代化,但又必須正視並以之作為出發點。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重視經濟之外的社會、文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歷史文化基礎具體實在,特點鮮明。加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很好的梳理,而歷史文化並不因為這些而不影響法治建設,且必然是在這種歷史文化作為背景的前提下進行的。
第四,我國法治建設是以社會主義作為社會道路的法治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這就是與資本主義法治徹底相區別。這就決定了它伴隨並保障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終要以人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切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就必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使命。
第五,我國法治建設是以我國現代化作為發展載體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無論從何時起算,幾乎都是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糾織在一起的。它們相伴而生,相隨而行。我國現代化的後發性質也決定了法治建設的後發性質。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嚴重受制於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解決起來困難很大。包括農村在內的法治建設,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成部分。重慶市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農村與城市的法治一體化與其現代化是同步的。
9. 如何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