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樹立法治信仰

樹立法治信仰

發布時間: 2020-12-18 08:47:53

1. 怎樣讓法治成為全體公民的法治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
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
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
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
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
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
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
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
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
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
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
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
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
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
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
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
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
並落實各項制度。

2. 如何樹立法治信仰,我們該怎麼做

答題 我不知道怎麼答。

但是說看法要想加強法制觀念 就需要擴大公民 政治權利。
對於一回個法規的起草答 到立法 關心的人或者知道有這么回事的人 全國比例不超過10%
也就是說 公民在沒有遇到利益沖突的法規時 基本上不關心。也沒有效渠道參與。

現在除了集中制的討論之外就是網 微 的輿論風向分析。

確立法制信仰 只能是黨員的事情。
只有充分數據化民意和擴大普選 普投 政治集會權利 能讓主體有決定性力量 而不是協商性意見的時候 才有可能確定真正的信仰。 否則再漂亮也就是八股性質。

3. 法治信仰在黨的哪個文件中出現過

如何讓法治成為國民信仰
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國民信仰,且被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且必然是良法。在我國,要使國民信仰法律、法治,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創設起使法律能夠順暢運行、公權力受到嚴密制約、違法行為受到有力制裁、社會正義得到有效維護、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國家機制。
伯爾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①亞里士多德認為,構成法治要素的「法律」必須是「良法」,而且這種「良法」必須被國民所信奉,所遵循。「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依然不能實現法治。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②「一種不可能喚起民眾對法律不可動搖的忠誠的東西,怎麼可能又有能力使民眾普遍願意遵循法律」?③顯然,伯爾曼所主張的對法律的信仰實際上是指對良法的信仰。綜上觀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國民信仰,且被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良法。而一個國家的國民有良法可依、可循,且國民都信仰良法,遵循良法,這個國家就是法治國家了。既然作為國民信仰的法律只能且必然是良法,而國民普遍信仰和遵循良法就構成法治,那麼,國民對法律的信仰實際上就是對法治的信仰。
國民為什麼要信仰法治,因為法治優於人治,法治能限制公權力的膨脹、濫用、腐敗,為國民提供民主、權利和自由的保障,提供平等、安定、可預期的秩序,提供環境、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沒有法治,人們就要面臨和經受很多苦難、災難。過去人類在幾千年的社會里,受人治之苦、之難已經是夠多的了。人類從自己的經歷、經驗里應該深深感受到法治對自己的意義、價值,人們信仰法治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我們的許多國民,包括一些擔任國家公職並不信仰法治:有法不依,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信訪不信法。有些國民,雖然在一些時候、一些場合也依法、守法,遇事通過法律途徑、法律方式解決問題,但他們並非相信和信仰法治,他們依法、守法,走法律途徑、循法律方式辦事,只是在一定時候、一定場合迫不得已做出的選擇,或僅將之作為一種博弈的策略。只要有非法律途徑、非法律方式可選擇,並可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他們會首選其辦事和解決他們的問題。
這是為什麼?我們的許多國人為什麼不信仰法治?我認為,個中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們國家的現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尚未形成和創設一種使國民對法治產生信仰並不斷堅定這種信仰的整體機制。如果我們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創設起這個機制,使法律能夠順暢運行、公權力受到嚴密制約、違法行為受到有力制裁、社會正義得到有效維護、法治文化深入人心,國人就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對法治的信仰。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保障法律的權威
要建立國民對法治的信仰,首先要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保障法律的權威。法律運行不暢,法律沒有權威,人們如何信仰法治?關於法律運行機制,中共十八大報告歸納為四個環節: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學立法是產生和形成「良法」的前提與基礎。國民信仰法律,是因為法律集中反映和體現了他們的利益和意志,是良法。如果法律違反民意,不以人為本,只追求管理秩序而忽視人權,損害人的尊嚴和自由,如現已廢止的《收容遣送條例》、《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和現在還在實行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等,如果我們的立法機關(包括行政立法機關)不斷生產出這樣的「法律」,讓國民怎麼信仰?為了避免立法機關生產這樣的「法律」,保障立法機關科學立法,即有必要通過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等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吸收公眾和專家學者參與立法,改進和提高立法質量。堅持科學立法是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一個重要環節。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二個重要環節是嚴格執法。有了良法並不能自動實現法治,並不能自動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良法只有得到嚴格執行才能形成法治,國民只有在嚴格執法中感受到法治的正義和良法之「良」時,才能增強對法治的信仰。嚴格執法的反面是亂執法、濫執法和不作為,導致了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損害了行政執法的公信力,損害了國民對法治的信仰。因此,要增進國民對法治的信仰,必須改進行政執法,盡量消除亂執法,濫執法和執法不作為,真正實現嚴格依法執法。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三個重要環節是公正司法。司法是保障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因此司法公正對國民的法治信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政法部門連續推進的司法改革有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整體的司法公正,但是局部性的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問題仍然嚴重存在,一些地方陸續曝出的因刑訊逼供而導致的司法冤假錯案,如佘祥林案、趙作海案、浙江叔侄案等,更是對司法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召集專家學者和律師專門研討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問題,與會人員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各種防止司法不公,糾正和避免冤假錯案的建議、對策,如法院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地方當局的干預,強化司法公開,法院判決書逐步上網,接受社會監督,嚴格遵守證據規則,堅持疑罪從無,等等。毫無疑問,這些建議、意見如被法院採納,對解決當前司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推進法律順暢運行,促使國民樹立法治信仰的第四個重要環節是全民守法。國民守法與國民的法治信仰是密切聯系的。一個國民看到周圍的國民都守法,特別是看到作為國家官員的國民也守法,他就會增強對法治的信念和信心,久而久之,他看到守法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成了全體國民的一種習慣,他對法治的信仰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生長和增強。反之,如果他看到周圍到處是違法之人、違法之事,特別是到處看到、聽到政府官員違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他就會逐漸對法律失去信心,對法治失去信仰。因此,要使國民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就不僅要有法可依、可循,有良法可依、可循,還必須逐步建立一種全民守法,特別是政府官員帶頭守法的氛圍。當然,國民對法治的信仰與全民守法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互動過程:守法的人越多,人們會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而人們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守法的人就會越多。

4. 如何提高全社會的法治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5. 為什麼要樹立社會主義法制信仰

要實現法治,必須讓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帶頭守法並成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進反對者對法律的尊重和認同 □張千帆 理性人面臨的「囚犯困境」 眾所周知,法治要求我們不僅制定和執行法律,而且也得信仰法律;否則,法律規定得再好,也只是停留在紙上的「畫餅充飢」,法治還是實現不了,我們也得不到良法所許諾的種種實惠。沒有信仰,制度實踐就無法展開;縱然是良法,人們也有N種理由規避其執行,因為良法雖然對社會最有利,但是在具體適用過程中規避很可能會給特定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好處。環境保護法不是對社會很好嗎?事實上,良好的環境即便對於污染企業的老闆來說也是好的,誰不願意呼吸更新鮮的空氣、飲用更純凈的水呢?問題是如果老闆要為環保埋單,那麼他在權衡個人得失之後很可能就不幹了。更何況環保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事情,許許多多的污染企業都同樣處在一種「囚犯困境」之中:如果只是他一個人不污染,那麼他的工廠要花大成本更新生產設備,但是大家還是照樣排污,環境質量並沒有改善;反之,如果大家都不污染,那麼他一家企業污染也不足以破壞環境,那樣的話他又何不「搭便車」——免費享受別人自覺守法的成果,自己繼續維持低成本生產和排污?因此,無論別人怎麼做,規避法律對於自己都是最有利的;所有老闆都這么想,自然就沒有人願意做自覺守法的「傻瓜」,個個都想方設法規避法律實施所帶來的成本。 不錯,我們是有執法的,納稅人供養政府執法部門的目的也正在於強制執行那些個人不願意自覺遵守的法律。然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環保部門前來執法,污染企業自有全身而退之道。老闆請客美餐一頓,再送上一定數量的「紅包」,很可能就能「擺平」執法者。要知道,執法者也不是鐵面無私的機器,而是有七情六慾的人,他為什麼要一絲不苟地秉公執法?只要單位不知道、領導不追究,他經辦的事情不出引起社會關注的大事,他又何不多得一點好處,對執法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即便上升到職業道德層次,執法者多少也處於和老闆同樣的「囚犯困境」:大家都這么做,難道靠你一個人就能把社會管好嗎?既然一次秉公執法救不了環境,一次不執法也毀不了環境,那麼又何必跟別人和自己較真呢? 由此可見,純粹的理性人是不會自覺守法或執法的,法律信仰正是讓我們變成不那麼「理性」的守法者或執法者。如果我們的企業老闆信仰法律,那麼環境保護和勞工保護問題自然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我們的執法者信仰法律,那麼即便理性自私的老闆們不自覺守法,也可以通過嚴厲懲罰使違法變得不「理性」,從而迫使他們就範。非理性的信仰幫助我們打破理性人面臨的「囚犯困境」,最後實現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勞工保障、禁用童工等理性的社會價值。 如何培育法律信仰 問題在於,如何才能讓我們這些理性人信仰法律呢?這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就和宗教一樣,信仰幾乎是「天生」的,我們從小受過的教育、目睹的環境乃至家庭傳統都對我們的信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逐漸形成了可能伴隨自己終身的價值觀念。一旦形成,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因此,一個法治環境顯然更有利於培養守法習慣,人治傳統則正好相反。但是這樣就產生了一個雞和蛋誰先誰後的兩難問題:在一個人治傳統深厚的社會向法治轉型的時候,法治環境還不存在,公民還沒有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自私逃避的行為普遍存在,每個人都套牢在不守法的「囚犯困境」中;法治環境需要守法的公民去締造,而守法的公民則需要在法治土壤里培育出來。這是否意味著人治社會將永遠停留在人治,不可能過渡到法治時代?我們當然也沒有必要那麼悲觀。 如果存在先天的法治環境,法治信仰固然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土壤,但是即便這種信仰先天不存在,也不是說後天不可能培養出來;否則,世界上第一個法治社會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我們不接受「血統論」、「宿命論」或「上帝選民論」的話,那麼我們就得探討如何培育法律信仰。為此,我們首先要問法律信仰是如何形成的。既然已經脫離了信仰形成階段,成年人是不會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而改變基本成型的價值觀的;無論在道德上如何強調守法的重要性,每個理性人在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照樣感受到規避法律的自然沖動。要克服這種沖動,只有依靠每個人內在的道德力量,讓守法成為個人道德戒條的一部分,讓個人在面臨違法沖動的時候產生愧疚、恥辱和不安。久之,個人在面臨法律成本的時候就不會在守法和違法之間搖擺不定;只要法律並不違背自己認同的基本價值與原則,那麼即便法律對自己不利,每個人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遵守法律。 然而,我們呢?或者說,在什麼條件下,我們才可能信仰法律?我們會信仰納粹時期通過的迫害猶太人的法律嗎?當然不會,因為這些法律在我們看來是非正義的;既然我們的道德觀念從根本上排斥這類不合法的「法律」,信仰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法律信仰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是法律本身的實質正義,也只有公正的法律才值得信仰。如果不公正的法律規定並不是偶然個案,而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常見現象,那麼公民壓根不會對整個法律體系產生信任和信仰,我們也沒有理由信仰或要求別人信仰這樣的法律。 更重要的是,實體正義是以程序正義為前提的,不公正的立法程序往往產生不公正的法律。如果立法機構不是經過選舉產生的,或選舉過程存在致命缺陷,或候選人和選民之間不能進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以至立法者不能代表選民的基本利益、不知道選民需要他做什麼或因為欠缺合理機制而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那麼這樣的「立法機構」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符合社會需要,而社會需要它制定的法律則往往不能及時出台。這樣的法律體系也很難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尊重、服從和信仰,法律條文將形同虛設,違法和規避行為比比皆是、防不勝防。 公正的程序本身就帶有巨大的道德威力,而這種力量遠超過政府的強制執行力;一旦法律有廣泛的民意和輿論作為後盾,其道德正當性是任何自上而下的政府命令所不能比擬的。 最後需要有公正的民主立法程序,也就意味著政府的其他權力也受到人民的有效約束。代表民意的立法機構不僅會更有效地制定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而且也會更賣力地監督行政執法。在民意監督下,政府的任何部門都不敢貪贓枉法、為所欲為,而爭先恐後地搶著做依法守法的表率,為人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中國老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在任何國家,政府都發揮著一種表率作用。如果負責立法、執法和司法的政府本身都不守法,普通公民對政府行為乃至重要法律缺乏基本信任,那麼我們又如何讓公民信仰法律呢? 總之,要實現法治,必須讓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公民的民主政治參與。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帶頭守法並成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進反對者對法律的尊重和認同——一言以蔽之,才能使法律成為我們尊重和信仰的對象。改革開放三十年後,中國立法進步不小,但是法治進步卻因為執法不力、司法不公而遇到了瓶頸。原因在於我們並不真正信仰法律,而根源則在於民主政治參與仍然受制於種種制度局限。只有消除制度障礙,中國法治才能進步,我們才會真正信仰法律。

6.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內容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的關鍵在於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諸如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後者的關鍵在於強調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適精神。

實行法治,沒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國實行法治,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法治建設的途徑和方式。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為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所說的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建設,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我們所說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執政為民、社會和諧;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為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奮斗。

總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為普適價值的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既要堅持法治的一般原則和觀念,又要根據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和有效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探索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嶄新道路。

7. 如何增強全面的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

首先,要來建立黨員領導源幹部帶頭學法、用法的相關制度,形成黨員領導學法、用法、信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黨員幹部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立法要跟上社會發展需要,考慮社會接受程度,便於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易於營造群眾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氛圍。
第三,要有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國家行政機關是法律法規實施的主要部門,也是運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陣地」,人民群眾能否相信法律,是否願意使用法律去解紛止爭,與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執法方法息息相關。
第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證司法公正,通過公正司法營造全社會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圍。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第五,要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增進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8. 初中政治題目:青少年怎樣樹立法治信仰

首先是要敬畏法律,不能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其次,要學習法律,懂得法律;第三,要守法,即嚴格遵守法律;第四,要學會用法,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希望此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9.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10.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講

您好,1、樹立法治信仰民眾就不怕打官司;2、普法活動要讓群眾喜聞樂見;3、應該構建全國性的信用體系;4、鄉規民約是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關於軟體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09 16:30:27 瀏覽:625
反恐主義立法目的 發布:2025-01-09 16:24:34 瀏覽:459
中國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 發布:2025-01-09 16:11:02 瀏覽:862
破壞青苗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5:47:27 瀏覽:157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